白時中、李邦彥和蔡攸聯合起來擠兌蔡絳的目的,是“欲以撼京”,希望蔡京能自動辭職,讓出相位。可是,蔡絳被勒令停職之后,蔡京“猶未有去志”。蔡京四次為相深得權力之妙,他豈肯輕易交權?
宋徽宗對蔡京遲遲不肯上表交權,也有些不滿,他覺得不能再這樣等下去了。宣和七年四月,童貫剛從燕京回朝,宋徽宗便命他與蔡攸一起去蔡京家,令蔡京“上章謝事”。
這天,童貫與蔡攸來到太師府邸說明來意,蔡京連忙置酒招待,酒宴剛開始蔡京便哭著說道:“上何不容京數年?當有相讒譖者。”
童貫回答道:“不知也。”
蔡京又說道:“京衰老宜去,而不忍遽乞身,以上恩未報,此心二公所知也!”
左右之人聞聽蔡京連兒子蔡攸也尊稱為“公”,皆竊笑。
蔡京不得已,“以章授貫”。
童貫將蔡京的辭職書帶回宮去交給宋徽宗,宋徽宗又命詞臣代蔡京寫了三份請求辭職的奏表,然后才“降制從之”,這才算從形式上完成了蔡京辭職的程序。
蔡京這次出任宰相只有短短四個月,最后黯然下臺。但待遇還是不錯的,“依前太師、魯國公致仕”。
蔡京致仕后,宋徽宗又專門下詔說:“坐而論道于燕閑者,三公之事;作而相與推行者,宰輔丞弼之職。今居三公論道之位,而總理三省眾務,使宰輔丞弼殊成備員,殊失所以紹述憲章之意。可于尚書省復置,令虛而不除。三公止系階官,更不總領三省。若曰佐王論道,經緯國事,則三公其任焉;三省,并依元豐成憲,毋復侵紊。”很顯然,宋徽宗這是有感而發。
五月五日,宋徽宗以童貫“克復燕山府等州及收高托山等”為由,下達詔書讓大臣們議賞封童貫為廣陽郡王。詔曰:“朕以童貫屢將天威,征伐四克,拓地隴右,西徹河源,揚旌五關,盡復幽朔,出入累年之際,蕩平兩國之戎,命爵策勛,難拘常憲。恭念神考,屢形訓言,謂將帥總兵,能復全燕之境,則國家信賞,當從王爵之封;仍胙本邦,以昭顯績,既克承于先志,取怠廢于貽謀。童貫可依前太師,進封廣陽郡王,食邑實封依例施行。”
六月六日,宋徽宗正式頒布詔令,太師、豫國公童貫,依前太師、領樞密院事、河北河東陜西宣撫使,進封廣陽郡王。
在此之前,宋朝“異姓非外戚,無封王者”。在蔡京主政初期,為“持紹述之說”的政治需要,蔡京曾建議宋徽宗封王安石為舒王,后來何執中又被宋徽宗封為清河郡王,但他們都是死后追贈的。活著進封為郡王的只有童貫,這在宋朝是史無前例的。
封童貫為王的理由,宋徽宗在詔令中說得很清楚。可是,這里有一個疑問,童貫率軍進駐燕京是在宣和五年四月,為什么當時不封童貫為王,卻在時隔兩年之后封童貫為王呢?當年,宋徽宗在景龍門外舉行儀式歡迎宋軍凱旋時,對童貫是很冷淡的,因為燕京并不是宋軍收復的,而是朝廷花錢從金軍手中贖買回來的。
盡管如此,宋徽宗還是自以為建立了不朽功勛,宣布大赦天下,命王安中作“復燕云碑”,矗立在延壽寺中以資紀念,對參與收復燕云的臣僚也都加官進爵,朝廷內外舉國上下,一時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
但是對童貫,宋徽宗很不滿意,特別是對童貫私自派人去奉圣州請金兵東進入關,將燕京拱手送給金人,尤為不滿。所以,不久之后,宋徽宗便斷然解除了童貫的職務,令其致仕。
可是,為什么在兩年之后,宋徽宗忽然又要大張旗鼓地以童貫收復燕山為由封他為王呢?
原因很可能就是,此時宋徽宗感覺北方不太安全,邊境線上面臨著金人的軍事威脅,燕山地區又存在著郭藥師與常勝軍這一隱患,而河北山東等地的農民暴動雖然暫時平息了,但隨時都有可能死灰復燃。因此,宋徽宗急需像童貫這樣懂得軍事又能夠震住局面的人來維護北方的安全。
宋徽宗原以為譚稹是塊好材料,可以替代童貫,可實踐證明,譚稹這人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宋徽宗是在萬般無奈之下才重新重用童貫的。
童貫已經七十二歲了,與童貫同時代的老臣們基本上都已離開朝廷。鄧洵武在四年前已經去世,鄭居中也在兩年前去世。而年輕一些的大臣,如白時中、李邦彥、蔡攸、宇文粹中等,這都是些文人,不懂軍事。宋徽宗想來想去,覺得無人可以替代童貫,要想守住北疆邊防,要想維護北方安全,還得依靠童貫,沒有別的辦法。他希望用封王這種最高賞賜來籠絡童貫,希望童貫能為大宋江山之穩定竭盡全力。
童貫對于封王很高興,這恐怕是他很早就夢寐以求的。這當然免不了要隆重地慶賀一番。經宋徽宗批準,童貫將自己的府邸又擴建了許多,更加富麗堂皇。據說,當時的施工人員也都向童貫表示祝賀,并請求賞賜。童貫很大方,賞賜大家每人一只金碗。
宋徽宗封童貫為王的同時,也晉封蔡攸為太保,并讓蔡攸領樞密院事。太保與太師、太傅并稱為“三公”,都屬正一品,都是表示恩寵的加銜。蔡攸曾擔任過北伐副帥,與童貫是搭檔。宋徽宗很信任蔡攸,當年他安排蔡攸出任副帥實際上就是為了監督童貫。現在,他又做出這樣的安排,其目的不言自喻。
蔡攸則抓緊培植自己的勢力,他向宋徽宗建議,將來收復云中之后,可派聶山去云中帶兵,鎮守邊關。
聶山是大觀三年進士,是蔡攸推薦提拔上來的。聶山本來與王黼關系很不錯,都一起追隨蔡京。后來王黼獨辟蹊徑,投靠在梁師成門下,立主北伐,獲得了宋徽宗寵信,遂接替蔡京出任宰相。而聶山仍追隨蔡京,于是遭到王黼的中傷,被趕出京城,出任德安知府。后來,聶山又因與同鄉人發爭訴訟,被貶為崇信軍節度副使、安置在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