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與金人議和,就意味著朝廷必須付出沉重的財產代價。對此宋欽宗心里很清楚,他決定帶頭節衣縮食,他下詔說,因金人入侵,自正月十一日起,自己要“避正殿,減常膳”。
初十這天,沈琯沒機會入宮覲見皇上,他便去拜見李綱,對李綱說:“敵騎不過五萬,能戰者只萬余人,太子營不到二千,郭藥師常勝軍約有三千騎,諸營部兵聞只有三萬余,其過河者只有大半,可以邀擊。”
李綱說:“待與諸公議。”遂留沈琯于幕中。
第二天,李綱與沈琯同入殿門宰執閣子,等著續引至后殿見皇上。等了一會兒,見內侍還沒過來,他們便一同來到東府樞密院。沈琯見耿南仲、李梲等人也在這里,便將對李綱所說之話,又對他們說了一遍。
李梲聞言,厲聲說道:“賢敢道金人不強?若與戰,能決勝負否?”
李綱對李梲的膽小怕事很瞧不起道:“不用如此怕他金人。”
沈琯情緒有些激動地說:“琯忘身棄家,以圖南歸,目的是想稟告皇上并讓朝廷知道,金人不多,可以擊爾!至于戰斗結果怎樣,非琯所敢知。”
須臾,李邦彥等宰執大臣一起走了過來,沈琯又對他們說:“城下之戰,社稷之安危,固不可輕舉,可待金兵歸時,以重兵擁其后,必有必勝之策。”眾人聽后都默不作聲。
金人要求派皇弟鄆王去軍營做人質,這讓宋欽宗有些為難。因為鄆王趙楷并不在京城,他出城南下避難去了。當時,宋欽宗的皇弟皇妹們大都在正月初三就離開了京城,各自逃難而去。不知為啥,肅王與康王卻留在京城沒走。肅王趙樞是宋欽宗五弟,康王趙構是宋欽宗九弟。
到金營做人質肯定是有一定風險,不知兩位皇弟是否肯冒險前去?宋欽宗對此心里沒底,甚至有些茫然。正月初十退朝后,他獨坐在延和殿里反復考慮,不知怎樣才能說服兩位皇弟,為國排難,為社稷江山解憂。
正在這時,康王趙構入殿覲見。宋欽宗想,皇弟來得可真及時,于是,便將金人欲求親王做人質的事向他做了簡要說明,并征求他的意見。沒想到,趙構毅然請行,他表態道:“金人必欲以親王為質,自為宗社大計,豈應辭避!”
宋欽宗覺得九弟有擔當,有氣魄,他十分高興,當即任命九弟為軍前計議使,令張邦昌、高世則副之。宋欽宗讓九弟馬上到殿外宰執閣子,去見一見宰執大臣,向他們說明情況。
宰執大臣們對康王趙構主動請纓前去金營做人質,很是欽佩。他們原來認為鄆王不在京城,而肅王與康王不一定愿意去冒險,對于怎樣應對金人的要求,還沒商議出好辦法。現在不用擔心了,他們都松了一口氣。
李梲安慰道:“大金恐南朝失信,故欲親王送到黃河,亦無他。”
趙構正色凜然地說道:“國家有急,死亦何避!”
聽了這話,宰執大臣都悚然惶恐。尤其是四十七歲的少宰張邦昌,皇上點名讓他隨康王一同去金營作質,他心里有些恐懼不安。
第二天,宰執們都來到崇政殿開會議事,李邦彥著重向宋欽宗匯報議和所需財物的準備情況,以及割讓三鎮的文件起草情況。李綱不同意全部接受金人的議和條件,更不同意割讓三鎮,他說道:“尊稱以及歸朝官,可如其所欲,這無大害。但犒師金幣,其數太多,雖竭盡天下不足以充其數,況都城乎?應當酌量與之。太原、河間、中山,乃國家之屏障,號為三鎮,其實有十余郡地,塘濼險阻皆在焉,割之何以立國?而且,保塞乃翼祖、順祖、禧祖陵寢之所在,子孫奈何與人!至于遣質,宰相當往,親王不當往。
今日之計,莫若擇使與金人往返熟議,告訴他們所可與不可者。金幣之數多少,令有司進行計算,陸續具報。稍微延遲幾日,勤王大兵就將四方云集。金人以孤軍入重地,勢不能久留,雖所得不滿意,也必求速歸。然后與之約盟,以重兵護衛其出境。如此,他們就不敢輕視中國,其和方可久也。”
對于李綱的見解,宰執們皆不以為然。
李邦彥與張邦昌等人紛紛說道:“都城破在旦夕,肝腦即將涂地,尚何有三鎮?而金幣之數,皆不足較也。”
宋欽宗“為群議所惑,默然無所主”。
李綱獨自與宰執們爭論了兩個多時辰,無一人站出來幫李綱說話。李綱感覺很孤立,他“自度力不能勝眾說”,因而再拜,請求辭職。
李綱拜道:“陛下擢臣自庶僚,參與大政不過數日,臣之所以受之而不辭,是以為徒以議論或有補萬分之一。今與宰執異議,不能有所補,愿還庶僚,以安愚分。”
宋欽宗見李綱要辭職,便連忙慰諭道:“不須如此。卿趕快出去治兵,堅固城守,以防金人再次攻城,此事徐議可也。”
李綱受旨,不得不離開崇政殿去巡察城防,走出殿門后,他覺得還應該再提醒一下皇上,于是又返回殿內對宋欽宗說道:“金人議和所須,宰執欲一切許之,這不過欲脫一時之禍,不知他日付之何人,能為陛下了此?愿更審處,后悔恐無所及!”
李綱走出皇宮,來到北部城墻一帶巡察了一會兒,他又返回崇政殿,希望繼續力爭。然而,御前會議已經結束,“誓書已行矣,所求悉皆與之”。李綱徒嘆,無可奈何!忽然,他發現割讓三鎮的詔書還沒發出去,于是他強令扣下不準發,并警告書吏說:“輒發者斬!”
李綱想,等四方勤王之師云集城下之后,再做進一步打算。
九弟能答應去金營作人質,這讓宋欽宗頗感欣慰。可是,宋欽宗一想到金人索要金銀數額那么大,國庫又無力支付,便感到非常頭疼。他想來想去,別無他法,只有動員皇宮內外,朝廷上下,以及百官與民眾,多方籌措,共同努力,才能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