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谷中文
龍之谷中文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龍之谷中文>>大明新命記

第九五八章 前車

更新時間:2022-08-06  作者:哼哈大王
瀛洲島上安置的移民百姓,大多數人的日子過得都相當艱苦。

其中頭一年前來的移民屯戶,情況稍微好上一些,他們在驅離島上朝人和土著的過程中得了不少實惠,占有了一些村落和房屋,分得了一些耕牛和牲畜。

但是大批新來的移民,卻沒趕上這樣的機會,到了瀛洲島那真是從頭開始,吃的是以工代賑得來的救濟糧和山野菜,住的則是自己挖的地窨子、自己搭建的草棚子。

好在不論如何,六月里到來的最后一批移民屯戶,到了七月中旬的時候,也基本完成了開荒墾種的農事,沒有錯過最后的農時。

整個瀛洲島從南島北,從東到西,累計完成安置移民共八十四屯兩萬五千三百五十戶,口數已經超過了十萬人。

這個情況已經大大超過了楊振的預期。

楊振以為五年之內能夠移民超過十萬人就不錯了,從去年夏到今年夏,滿打滿算也就一年的光景,就已經實現了這個目標。

當然,令楊振更加欣喜的是,兩萬五千多戶移民已經完成墾荒種植甘薯、番仔薯以及高粱、稻米累計超過了三十萬畝。

而其中有超過二十五萬畝,都種上了相對高產的甘薯與番仔薯。

當然其中種植面積最廣、種植畝數最多的,還是在島上老屯戶已經嘗到甜頭并且引種起來極其方便的番薯。

楊振帶著隨行的人馬環島走了一圈,發現環島平原所有易墾宜耕的土地幾乎都已經開墾遍了,而且到處都是成片成片郁郁蔥蔥長勢茂盛的番薯田高粱地。

楊振花了三天的時間,環島一趟走下來,心中的底氣更足了,有了這樣一個糧草補給的基地,他對打下九州島也更有信心了。

對于倭奴國,楊振在心里面厭惡歸厭惡,但是多多少少還是有一點點忌憚的。

跟隨他前來的部將們,多數都是大老粗,他們對于倭奴國的了解,基本上停留在他們祖輩父輩口口相傳的萬歷年間入朝抗倭作戰的故事上面。

充其量也就是再多知道一些早在嘉靖年間戚大帥、俞大帥他們率軍抗擊倭寇侵襲的故事和傳說。

至于幾百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征集大軍討伐倭奴國的歷史,他們沒有哪個人知道此事。

但是楊振可不一樣,來自后世的他,好歹是上過大學,學過歷史的。

雖然他不是歷史專業的,但是因為對如何滅亡倭奴國過于感興趣,所以他曾看了不少這方面的書籍。

其中就有忽必烈派人兩征倭奴國的歷史故事。

忽必烈兩次派人征討倭奴國的具體時間以及來龍去脈,楊振已經有點記不清楚了,——穿越時間越長,他在前世所形成的的記憶就越是模湖,但是忽必烈兩次派人征討倭奴國盡皆失敗的教訓,楊振卻記憶深刻。

忽必烈第一次征討倭奴國,是在南宋滅亡之前,元軍出兵近四萬人,船近千艘,從高麗半島南端出發,先打下對馬島,屠了對馬島,然后有占領壹岐島,屠了壹岐島,最后從博多灣成功登陸九州島。

但是因為九州島上的倭奴們太窮了,元朝的大軍即便所過之盡皆屠掠,也搶不到什么像樣的糧草軍需補給,結果三四萬人馬軍需補給斷絕,無力再戰。

又因為當時的鐮倉幕府調集了十萬大軍相繼趕來迎戰,同時趕上臺風天,忽必烈派出第一次東征倭奴國的大軍最終在損失了大批人馬戰船之后倉皇撤離。

至于忽必烈第二次派人征討倭奴國,則是在南宋滅亡之后進行的,這次派出的人馬更多,多達十余萬兵馬,各種戰船、補給船更是多達四五千艘。

忽必烈本以為有了第一次的教訓之后,第二次出兵這么多,又是以江南降順的范文虎部水軍為主,應當能一戰而政府倭奴國。

然而令人大感意外的是,這次元軍兵分兩路,累計十四五萬人馬,卻由于指揮不能統一而屢次貽誤戰機。

最后,面對早有防備的鐮倉幕府軍隊,再次選擇從博多灣登陸的元朝大軍,竟然連全軍登陸九州島的目標,都沒能順利實現。

除了部分先頭隊伍拼死力戰登上博多灣灘頭之外,大量的兵馬戰船曠日持久地漂泊在博多灣外的海面上遲遲無法靠岸。

結果一天天耗費下去,數千艘大小船舶搭載十幾萬人馬在博多灣的外海竟然漂了一個多月,終于,再次遇上了臺風天。

元朝規模龐大的船隊,在臺風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四千多艘大小船只,最后僅存二百余艘,人馬落海而死,海中浮尸無數。

剩余的人馬倉皇撤離,最后退回到了高麗半島南端的出發地,而安全撤回高麗的元軍已不足三萬人。

忽必烈第二次出兵征討倭奴國,竟然以慘敗而告終,損兵折將累計超過十萬人,這個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也正因為如此,到了老朱建立大明朝的時候,想來想去,便把倭奴國列為了不征之國,不讓老朱家的后世子孫輕易跨海去打倭奴國。

原因就是元朝在其最鼎盛的時候,兩次征討倭奴國,兩次皆是大敗而歸。

當然了,對于元朝征討倭奴國失敗的原因,楊振也有自己的思考。

除了夏秋季節倭奴國周邊多臺風之外,歸結起來主要有這么幾個問題,首當其沖的一個,就是軍需補給問題。

元軍打仗,已經習慣了狂飆突進式的無后方作戰,打到哪吃到哪,往往都是依靠屠殺和劫掠來獲得軍需補給。

但是這樣的作戰方式,對倭奴國來說是不適用的,因為鐮倉幕府時代的倭奴國上上下下都非常貧困,啥也搶不到。

所以元軍第一次征討倭奴國雖然順利在博多灣登陸了,但是四萬人馬搶不到足夠的糧草軍需,最后連箭都打沒了。

其次是戰船的問題,當時的戰船不僅質量低下,而且船上裝備很差,充當海上運輸的工具還湊合,但要用來進行搶灘登陸卻差得遠。

尤其是面對已經有了大軍駐守并且修了防御工事的海岸,那種沒有裝備火炮或者投石機的戰船數量再多,在真正發起登陸作戰的時候也發揮不了多大作用。

元軍第二次登陸作戰之所以遲遲打不開局面,就是屬于這樣的情況,當時的鐮倉幕府征發大量人力,已在博多灣灘頭構筑了大量防御工事,防備來海上的元軍。

結果元軍統帥猩都和范文虎仍舊選擇元軍第一次征討倭奴國時登陸成功的地點博多灣,正中鐮倉幕府大軍的埋伏。

而他們船只雖然很多,多達四千多艘,可是木船上既沒有火炮,也沒有投石機,根本沒有遠程兵器,登陸人馬只能硬著頭皮,頂著鐮倉幕府軍隊的工事和箭雨在灘涂上“沖鋒”。

結果可想而知。

其三則是指揮的問題,當時的元軍兵分兩路,一路從高麗半島出發,聽從蒙元宗室子弟猩都的指揮,另一路從江南的寧波出發,聽從南宋降將范文虎的指揮。

猩都是蒙元宗室出身,弓馬騎射樣樣精通,可唯獨沒打過海戰,對海上情形幾乎一無所知。

當他率領調撥給他的四萬人馬,從高麗半島南端渡海東進,先打對馬,再打壹岐,并于當年六月初先期趕至博多灣海外作戰地域的時候,范文虎的十萬大軍幾千艘船只還未抵達。

正常情況下,只要時機合適,猩都以四萬人馬,近千艘戰船,應當果斷登陸,而不必等待范文虎的到來。

可是猩都見范文虎的船隊未到,竟然莫名其妙地率軍撤退了,退回到了壹岐島駐扎。

就這樣,猩都為了等待范文虎,不僅沒有搶先登陸,而且走漏了大軍東征的消息。

整整一個月過去之后,到了七月初,范文虎終于從江南寧波率領主力北上,浩浩蕩蕩來到了博多灣一帶,跟猩都實現了會師。

可是這個時候,鐮倉幕府早已得知元軍再次來襲的消息,早已征調好十數萬人馬在博多灣嚴陣以待了。

按理說這個時候,猩都和范文虎他們就該商量商量換個地方登陸了。

畢竟博多灣雖然地勢相對平坦開闊好登陸,可是這里已經有了倭奴國重兵防御,猩都他們搶灘登陸的先機已失。

可是壞就壞在他們兩路人馬部將不能相容,猩都與范文虎達不成一致。

于是面對博多灣內已經嚴陣以待的倭奴國軍隊,十數萬大軍舉棋不定,不知道是該按原計劃登陸,還是先撤軍再做打算。

結果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十多萬人馬戰船在博多灣內一次次淺嘗輒止,大軍既沒能順利登陸,也沒能商量出一個妥善的應對之法,白白把時間浪費掉了。

然后到了八月里,就遇上了大臺風,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在得知倭奴國已有備后一直主張退兵從長計議的范文虎,這一下徹底心膽俱裂,干脆不管不顧地丟下大軍倉皇出逃。

他這么一跑,消息傳開,原本還有數萬人而且還有機會一戰的元軍,徹底陷入混亂,徹底完蛋了。

而幾百年前元軍討伐倭奴國的這些慘痛教訓,從楊振下決心討伐倭奴國開始,就一直困擾著他。

不過有了忽必烈兩征倭奴國盡皆敗歸的前車之鑒,楊振自然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這一次,他之所以敢于率軍前來,就是因為他已經做足了各方面的準備。

一方面,瀛洲島去年就拿下了,經過一年的移民屯墾,如今已經成為楊振所領兵馬的立足地,此地進可攻,退可守,應該算是征討倭奴國最好的根據地了。

在地開墾耕種的超過三十萬畝的土地,到了八九月就能有大量的產出,到時候不僅能夠養活島上的移民屯戶,而且也足以給他帶來的軍隊提供充足的糧食補給。

而與此相應的是,經過去年秋冬到今年春天的鼠疫肆虐,不管是平戶藩還是九州島上的其他藩國盡皆人口銳減,實力大損。

此長彼消之下,楊振所面對的情況與幾百年前猩都、范文虎他們所面臨的情況,已經截然不同了。

另一方面,楊振所部的主力戰船,大多數都是這兩年金州船廠打造的新船,而且這些戰船裝備了大量用于遠程進攻的紅夷重炮以及用于近距離進攻的沖天炮和飛雷炮。

而且一旦荷蘭人的艦隊如期抵達,那么會合了荷蘭人艦隊以后的楊振軍火力將更加強大。

再者說了,楊振跟猩都、范文虎以及他們兩人手下的任何一個部將都不同。

楊振不僅對這一帶海域在夏秋季節的氣候略有所知,而且絕不會再傻呵呵地在倭奴國已有永備工事的海灣發起搶灘登陸。

在搜索引擎輸入 大明新命記 龍之谷中文 或者 "大明新命記 lzgzw" 就可以找到本書

上一章  |  大明新命記目錄  |  下一章
其他用戶在看:
龍之谷中文 - 免費小說閱讀網 版權所有 www.lzg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