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因為自己的身份反對攻韓,建議滅趙。為了讓建議更有分量,他同時又主動提出了如何滅趙及六國統一的策略。第一步離間趙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防止結成同盟。給其余國可以用重金賄賂、送“質子”結聯盟、承諾戰后分地、軍事恫嚇等方式,孤立趙國。第二步率領韓國軍隊迅速出兵趙國。趙國最多只能與齊國結成同盟,韓國負責拉攏魏國不參與秦趙之爭。第三步在滅趙、滅齊以后收服韓國。當趙國、齊國都被秦國占領后,只需要秦王發一封文書,不用動一兵一卒,韓國就會舉國歸順秦國。第四步乘勝追擊再收服楚魏兩國。這兩國實力已經不濟,不能聯盟自保,自然只能屈服于秦國,至此完成六國統一。
韓非首次上書的初衷和目的,只是為了給韓國爭取更長的和平時間,并無意去幫助秦國統一。但是韓非憑借自己謀略智慧,通篇的戰略部署都體現出為秦國謀、為統一計,這個方案剖析利弊、策略得當,為嬴政統一六國勾畫了藍圖。嬴政看完韓非上書后,很是興奮,立即將其內容交給近臣親信進行討論。李斯看透了韓非的心思,他明確提出反對意見:韓非方案不可取,必須首滅韓國。一是韓國不可信任。韓表面臣服于秦,但一直心懷叵測,秦國如有變故發生,距離最近的韓國必是心腹大患。二是滅韓才無隱患。當我們帶著韓國,并舉全國之力去攻打趙國、魏國時,假如韓國現場作亂、臨陣倒戈,那戰勢不堪設想,只有滅韓再去攻趙,才能奠定安全堅實的后方基礎。
事實證明李斯除了玩弄權術之外,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在秦后來的統一戰爭中證明是正確的。秦國首先占領韓國,秦國軍事力量如“楔子”般插入中原,使秦國與其余五國全部接壤,從地理交通上割斷了魏國、齊國、楚國等國之間的聯系,從而為逐個擊破敵人,防止對手結為同盟奠定了基礎,當然這些都是后話暫且不提。
嫪毐事件、呂不韋事件都給嬴政帶來極深的負面影響,臣子對自己的忠誠是嬴政最看重的品格。李斯沒有明確指出韓非此番上書有個人之私,但還是影響了嬴政對韓非的態度,嬴政沒有采納韓非的建議,也沒有給韓非任命職務。
韓非子到秦國目的此刻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秦王對韓非子還是非常客氣的,哪怕看在荀子面子上嬴政也不會為難韓非,這點容人之量嬴政還是有的,在他看來韓非為自己祖國謀劃奔走無可厚非,不過以韓國那點彈丸之地又豈能擋住秦國滾滾鐵騎,嬴政還年輕他并不著急韓非立刻為他賣命,等他將來滅掉六國天下大一統,再無什么韓國,趙國,楚國等國界之見,華夏大地上唯有大秦帝國傲立,到那個時候韓國都沒了,韓非還能去給誰效力,在嬴政眼里韓非早就成了他的囊中之物,歸順大秦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無非早晚的問題。所以嬴政對韓非抱有極大的寬容。
韓非雖不愿入秦國,但形勢逼人不得已而為之啊,誰讓自家兄弟不給力呢,誰讓自己國家弱小,此時韓非明白一個道理弱小即是原罪,他要改變韓國弱小的局面,首先他必須保證韓國在其他強大國家爭斗中生存下來。
韓非不甘于無所事事的客居秦國,他與嬴政繼續高談闊論、指點江山,尋找一切機會,為自己的故國謀求生存和利益。
而韓非卻沒有想到他這一來也注定他走不了了。天下局勢風云變幻,在戰國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后天聯合起來打其它國家,都是常有的事情,沒過多久便傳來一個對秦國極為不利的消息。
趙、楚、燕、魏準備聯手攻打秦國,韓國聽說四國聯手就激動的不得了,心想四國聯手攻秦,秦國就算再強,雙拳也難敵四手,到時候就算秦國不死,也得被拔下一層皮不可,自己若搭上四國聯盟的順風車,還用整天提心吊膽的擔憂秦國這個惡鄰的恐嚇勒索嗎,動不動就出兵攻韓,再強大的心臟也經不起這樣嚇啊,
若是有四國聯盟做靠山,自己也不用巴著秦國,天天看秦國臉色行事了。
有四國爸爸保護從此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被秦國毆打了,嚶嚶嚶……
于是乎韓王上演一波什么叫做墻頭草隨風倒,積極準備投向四國,韓國這一決定無疑決定了韓非子是走不出秦國。
消息傳到秦國之后所有人都會認為韓非會因此受到牽連,令人大跌眼眶的是的韓非依舊為秦王嬴政所賞識而倍受重用,絲毫不受韓國背叛秦國的影響。
但是后來四國并沒有真的聯手攻打秦國,因為突然跳出來一個秦國客卿靠著三寸不爛之舌拆散了四國的聯盟,成功了引起了秦王的注意,成為了秦王身邊的大紅人,最后也是他間接導致了韓非子的死,此人便是姚賈。
當秦國兼并戰爭到了最后關頭,其時韓、魏兩國已經瀕臨滅亡,齊國因其相后勝多收秦國賄賂,不設攻戰之備,楚、燕、趙、越等國想聯合起來對付秦國。秦王聽到這個消息后大為震驚,馬上命大臣商議,姚賈自愿出使四國,經過姚賈用重寶和巧舌在四國間周旋,果然四國都不肯出兵,而愿與秦國交友。四國的最后抗秦就這樣土崩瓦解了。姚賈回來報告成果,秦王大喜,封賈食邑一千租戶稅,拜為上卿。
姚賈:戰國時期魏國人,出身“世監門子“,其父是看管城門的監門卒,在當時社會根本沒有一點地位可言。他的經歷更是讓人非議,在趙國受命聯合楚,韓,魏攻秦,后來秦國使間,被趙國逐出境。他得到秦王嬴政的禮遇和賞識。當他奉命出使四國之時,始皇竟然“資車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