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秦國這頭老虎不吃韓國并非老虎不餓,而是這頭老虎需要韓國這頭小鹿作為緩沖誘餌,當其它猛獸要虎口奪食的時候,秦國必然出擊咬向其它猛獸。
雖然這個比喻很殘酷,卻無比現實,韓國在其他大國眼里不過是一塊肥肉罷了。
現在秦國想要吃掉韓國這塊肥肉,韓國想要保全自己,一定不能有過激的反應,因為這樣做只能刺激秦國盡快吞下韓國,此時最為正確的做法,便是討好秦國,讓秦國覺得韓國還有可利用的價值,這樣才能避免被秦國吃掉,然后再暗中曲同趙國等國家,挑起大國間的戰斗。
不到秦國虛弱垂死時刻,韓國絕對不可露出自己的野心,一定要向侍奉父親那般對待秦國,等到虛弱到無力攻韓,那時候才是韓國反擊的時候,而韓國也能踏著秦國的尸體登上霸主之位。
之后韓非又將自己暗中聯系秦國以及他寫存韓麻痹秦國的事情全部托付與韓王,希望韓王能夠配合行動,韓非信中不僅寫得清楚,措辭也極為卑微幾乎要到了哀求的地步,祈求韓王能看在韓國百年基業的份上放下成見與他攜手共進。
但韓非萬萬沒想到,即便他信中寫得如此明了,將正確答案告訴韓王,韓王依舊巧妙的避開所有正確選項精準的選擇了那道錯誤的答案。
韓非痛恨韓王的無能愚蠢,為自己感到悲哀,同時也為自己的祖國默哀,因為他很清楚韓王的此番舉動已經徹底激怒秦國,韓國接下來的命運唯有滅亡一途。
在這一番博弈中,強國與弱國的巨大差異一覽無余,報國不成韓非付出了巨大代價,他在嬴政的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甚至還給秦王嬴政蒙上了不小的陰影,在當時嬴政無比的欣賞韓非,在他看來身為荀子傳承者的韓非,是他天然盟友,韓非幫助他幾乎是鐵定的事情,就算韓非一時轉不過彎那也是愛國心切,終于一天韓非會醒悟。
結果就是這個讓他寄予無比厚望的人,一直在辜負他的信任,為了自己祖國不惜欺騙他……
這時的嬴政雖然憤怒,但還沒有對韓非起殺心,就像是被渣男傷過的女人,不到徹底傷透了,心中任然對對方保留一絲幻想。
長久以來受到柏氏一族潛移默化的影響,秦皇嬴政一直都堅信他自己可以一統天下,這一點他未懷疑過,對抗神魔之氣也就成了他心中自己當仁不讓的責任,所以他韓非的看重一直都是在未來一統天下之時,而不是當下,這就讓嬴政對韓非的包容性變得極為有韌性,一直都狠不下心對韓非痛下殺手,經過一夜的輾轉難眠,嬴政始終無法說服自己對韓非下手,哪怕韓非犯下了妄上的大罪,最終嬴政還是心軟了,把韓非關到了離都城咸陽100余里的云陽(今陜西省淳化縣西北)監獄里,希望在以后一統天下后,再啟用韓非。
然而秦皇嬴政卻疏忽了一個問題,此時的李斯因為扳倒呂不韋等功勞,已經戳升為了廷尉。廷尉在秦國時期權力極大,秩為中二千石,屬官有廷尉正和左、右監各一人為最高司法審判機構主官,遵照皇帝旨意修訂法律,匯總全國斷獄數,負責詔獄。大臣犯罪,由其直接審理、收獄。又負責審核州郡所讞疑獄,或上報皇帝,有時派員至州郡協助審理要案。審處重大案件,可以封駁丞相、御史之議。禮儀、律令皆藏于廷尉,并主管修訂律令的有關事宜。屬于分、寸、尺、丈等度量標準之事,亦由廷尉掌管。
東漢時省去右監,四廷尉平省為左平一人。廷尉人選常常擇取出身于律學世家者,如漢順帝時的吳雄,三世廷尉;郭躬一家,以傳習小杜律著稱,數世之中,任廷尉者達七人之多。東漢時權歸臺閣,廷尉處理案件有時也須聽命于尚書。遇有重大疑案,廷尉與尚書共同審理,開后世大理寺、刑部共司刑法的先例。
魏晉南北朝時期,廷尉職掌與兩漢無區別。北齊易廷尉名為大理寺卿。唐代形成京師案件由大理寺卿負責審理、判刑,由刑部復核的制度。元代不設大理寺,審判由刑部直接進行。故至明代恢復大理寺后,受元制影響,又改變成京師案件之審判歸刑部,大理寺卿僅負責復核的制度。地方上所呈報的重罪案件,也是先經刑部評議,再經大理寺卿最后復核。清沿明制。
可以說在秦朝時期,廷尉的管轄范圍比較寬泛,比起現在的最高司法部部長管轄還要全面一些,在唐朝之后廷尉的權力才逐漸被分化,秦朝的時期的廷尉不僅掌管司法,立法,還同事監管監獄,換句話說,秦皇嬴政將韓非下獄便等于降韓非送到了李斯手里,只是那時候嬴政對李斯正處在好感的高峰期,對李斯信任無疑。
韓非被下獄之后,李斯曾借著職務之便去看望韓非,說實話嬴政對韓非還是不錯的,在獄中韓非并未收到嚴刑拷打,所住的牢房也是一件比較干凈的向陽牢房,像這樣的牢房在監獄里面至少也屬于豪華總統套房的級別,這樣的環境李斯心中不禁隱隱有些嫉妒,如果有可能李斯甚至希望監牢里面的那個人是他而不是韓非,因為在里面的那個人代表著圣眷隆恩,在古代帝王金口玉言的時代,官大關小無所謂,坐不坐牢同樣無所謂,只要圣眷在身總有撥開云霧直上九霄的一天。
在李斯看來權術的最高境界就是簡在帝心,他孜孜不倦的追求了許久都沒能達到這種高度,可里面那個人輕而易舉地的就得到了,正如某首歌中唱的那樣,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李斯來看韓非本就存心不良,黃鼠狼給雞拜年能安什么好心,他無非是想看看韓非成為階下囚的落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