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急忙躬身答道:“殿下,是世良太心急了,只想著趕快替老親王他們報仇,還請殿下恕罪。”
朱由渠擺了擺手:“這回是讓朱由檢那小子占了些便宜,逃過了這一劫。不過這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他在明,我們在暗,更何況還有魏忠賢也視他為眼中釘,我們與之聯手,早晚會將這小子給除掉,為我父王和全家報仇,又何必急于這一時?”
“殿下說的極是,世良自愧不如。只是世良還有一事一直想不明白,還想請殿下示下。”
朱由渠看了看他,淡淡地道:“說吧。”
只聽世良問道:“我們既然是打算要除掉朱由檢這小子,為什么還要幫他把奢崇明的大軍給消滅呢?估計現在永寧那邊已經差不多快該結束了,奢崇明的兵馬想來是十不存一了。可若是奢崇明不滅,前線戰事吃緊,那豈不是對我們除掉朱由檢會很有利?”
“嘿嘿!”朱由渠卻是發出一陣冷冷的笑聲,看得世良心中有些發毛。
“我與朱由檢那小子就算再怎么有仇,也不過是家仇。就算這次報仇沒成功,也沒必要急于這一時半會兒,以后有的是機會。但奢崇明卻是一個反賊,是想禍亂這大明的江山的。亂臣賊子,犯上作亂,人人得而誅之,死有余辜。如今好不容易有這么一個機會可以滅掉他,若是因為我一個人而誤了大事,那我將會是大明的罪人,是我們朱家的不肖子孫,百年后進了宗祠我又如何向列祖列宗交代?”
這個朱由渠,雖然一心想致朱友建于死地,不過在大是大非上倒是一點不含糊,寧可放棄機會,也不愿大明的天下落入他人之手,看起來也是一個有擔當、敢作敢為之人。
“世良,我們與魏忠賢連手,也不過是權宜之計。如今天子對他十分寵信,我們不得不和他虛以為蛇。但以后的事情,誰又說得好呢?我為什么要認福王做父親?你可明白?”朱由渠雙眼看向遠處,聲音似乎也帶著一點點深邃。
“這個,額——屬下不知,還請殿下明示。”對于自家的這位小殿下,世良還是了解一些的,但自從王府被查封之后,小殿下似乎就性情大變,還認了福王做爹,當了他的二子朱由渠,這就使世良有些不解了。
“這件事,你以后慢慢就會知道了。現在你要做的有兩件事,第一,派人盯住宮內的動向,但凡皇帝的后妃再有一個生出皇子的,不管她背后是誰,都必須想盡辦法把那對母子全部除掉。上次你與客氏連手做的就很好,讓魏忠賢都蒙在了鼓里,很不錯。”得到小殿下的夸獎和肯定,世良心中也有些得意,但嘴上還是急忙謙虛道:“為殿下效力,是世良的本分。”
朱由渠轉頭看了他一眼,接著說道:“在我這里,有功必賞,你這兩次做的都不錯,我不會賞罰不分的。這回雖然沒能干掉朱由檢,那是奢寅太廢物,與你無關,等回去了,我還是要重重賞你的。”世良又急忙低頭拜謝:“多謝殿下!只是這第二件事是什么?還請殿下示下。”
“這第二件事,你把朱由檢給我盯好了,只要一有機會,便立刻想盡辦法把他除掉。不過這事魏忠賢也在做,所以我們能不出手就盡量不出手,坐山觀虎斗才是最好。但后手還是要留,一旦魏忠賢那邊失手,你就派人上去。”
“是!屬下明白!請殿下放心,屬下一定會竭盡全力,把這兩件事辦好,為殿下分憂!”世良信誓旦旦的說道。
而此時在山下正與秦良玉相談甚歡的朱友建對此是一無所知,他正在向秦良玉請教她的白桿兵是如何在短短三天內就從數百里外的水西趕到這里增援的。
原來就在秦良玉與李維新合兵一處,攻破水西之后,秦良玉就馬不停蹄,北上前往支援永寧,李維新則留下負責鎮守水西,清剿奢安等人的殘部。
就在秦良玉北上的第二天,奢寅就兵臨瀘州衛城下。就在朱友建派人向傅宗龍求援后不久,秦良玉也從抄襲奢崇明后路的楊愈茂那里得知了這一消息。于是她便帶著三千白桿兵,翻山越嶺,兼程趕來。
幸虧白桿兵均已腳力見長,手中的兵器又是專門為翻山而做,白桿尾部的鐵環與槍頭的鐵鉤相連,數十桿兵器就能成為一條比繩子還牢固的翻山神器,這也是他們能夠如此迅速趕到的原因。
賊兵已破,危機也除,朱友建當即就命令全軍放假兩日,好好休整,并親自到各營去慰問,撫慰傷兵,允諾等戰事結束,一定會論功請賞。而永寧前線的戰斗也基本結束了,在傅宗龍的指揮下,明軍四面包圍,奢崇明、安邦彥如同被困住的野獸,怎么也掙脫不了牢籠。
他們原本打算翻身集中力量擊潰楊愈茂,以求打開包圍圈,誰知道明軍四面壓上之后,手底下的士兵們就完全喪失了戰心。
拿解放戰爭中老蔣的將領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四萬頭豬,他們三天也抓不完。”但這四萬兵馬,卻在短短的三天內,就被打得全軍覆沒,戰死者高達上萬,投降被俘的也有超過兩萬。奢崇明和安邦彥僅僅帶了千多人趁著夜色抄了一條小路逃走。但老巢水西已被打破,他們就如同喪家之犬,根本無容身之處,敗亡僅僅是時間的問題了。
但這一戰,明軍的傷亡也不小,戰死和重傷的也有上萬,輕傷的更是數不過來,奢安聯軍在最后爆發出來的力量還是不能小覷的,許多士卒打完之后都帶著傷。不過這一戰也基本上消滅了奢崇明和安邦彥的主力,又占領了他們的老巢,他們再也翻不起什么風浪了,西南終于可以恢復安寧了。
消息傳到京城之后,朝野震動,大家的高興程度不亞于年初的寧遠大捷,就連一向不怎么過問朝政的天啟帝都連說三個好字,要封賞傅宗龍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