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奮的游客們立刻往著那著名的幾個地方去了,就像他們會撫摸當時的普魯士王太子,后來的腓特烈一世的黃銅簽名,把它們連同大郡主腳印邊的幾個地方磨得光滑明亮似的——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大教堂里的懺悔室,這樁華麗的小屋子是用硬木打造的,在刺殺發生的時候,王太子以及隨從將大郡主藏在了里面,自己卻和士兵們一起對敵。
這種情景即便無法親眼目睹,只能想象,也是令人向往的,王子拯救公主本來只能在童話書上看到的故事竟然在現實中發生了,我隨著兩三對情侶走過去,他們在懺悔室前合影——如果不是有圍欄,也有警衛,他們或許會鉆進去試試……橋上的大郡主腳印在沒有被封閉起來之前也一直有人去踩踏,因為據說踩了腳印就能獲得一樁美滿的婚姻……
我卻看到了一些看上去也許會讓人覺得浪漫,事實上卻驚心動魄的痕跡——留在木質懺悔室上的刀痕,我翻看有關記載的時候,說在離開蘇瓦松前,嫁妝豐厚的大郡主已經補償了大教堂的教士們,他們用這筆錢維修了懺悔室,讓它和其他損壞的地方看起來一如以往的漂亮干凈。
但在大仲馬先生寫了那本《阿多尼斯之路》,他的兒子小仲馬又緊接著寫了《鐵王后》之后,原本也只是一個歷史人物的奧爾良公爵之女,普魯士王后也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人了,說起來,她竟然要比她的堂姐,也就是瑞典王后伊麗莎白更有名一些。
不過我想,如果大郡主地下有知,她肯定更愿意迎接不那么風波頻頻的將來。
大仲馬先生所寫的《阿多尼斯之路》,毫無疑問,依照這位先生的文筆與風格,整本小說中雖然也不免死亡、傷害與血腥,但總體來說,還是以真摯的愛情,純潔的友情與對國王的忠誠貫穿始終,書中的三對愛人,無論身份顯赫或是平平,又或是卑微,都有了一個令人稱心如意的結局,大郡主與普魯士王太子的故事到了柏林便戛然而止,留給人們的印象中如果喲朱紅色,那絕對是玫瑰,而不是鮮血與傷痕的顏色。
這也是年輕的情侶們熱衷于重走這條道路的原因,不過他們憧憬的應該只是大仲馬所創造出來的大郡主與王太子,與現實中的人物沒多少關系。
在這里,我卻要更傾向于小仲馬先生所寫的《鐵王后》,這本同樣記錄了“阿多尼斯之路”甚至一直寫到了腓特烈一世去世,大郡主從王后變成王太后的小說——雖然作者自己說,記述的是愛情,但我們都知道,就像這位先生寫下的茶花女那樣,在華美的外表與馥郁的花香下,掩藏著冷酷殘忍的事實。就算是愛情,就算有愛情,其中也摻雜著無數雜質,不怪有人說,大仲馬的愛情如同鉆石,閃閃發光,小仲馬先生的愛情猶如歐泊,你要在空洞或是凝重的底色中尋找那么一星半點發光的地方。
但不論是《阿多尼斯之路》,還是《鐵王后》,書中的第一場重頭戲,都在這座圣彼得大教堂。
不過在大仲馬的描述中,圣彼得大教堂的刺殺是一場堂皇的表演,在小仲馬的描述中,卻是一個不祥的預兆。
大郡主的婚事卻要比她的堂姐,法蘭西的大公主更加多舛,她比大公主更美,也更富有——人們都說,奧爾良公爵與法國國王讓她帶走了四分之一個奧爾良,這當然是夸張的說法。不過是的,在普魯士與法國的官方記載中,這位大郡主或許在領地上(真難想象當時的太陽王如何做出了這樣的決定!)略遜于大公主伊麗莎白,但在錢財與物資上,卻要遠勝過大公主,普魯士當時雖然已經是勃蘭登堡普魯士合并在一起成為的王國,但真正成為現在的德國,大郡主時期打下的堅實基礎功不可沒。
這里我要說,在任何時候,幸福與災難似乎都是相當的,雖然大郡主的嫁妝如此豐厚可能與奧爾良公爵原先的計劃——據說公爵愛護自己的長女,希望她能夠在凡爾賽宮廷中尋找一個稱心如意的夫婿——不然凡爾賽的人們一定會更希望大郡主嫁給當時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
如今的人們在聽到一個父親,或是一個母親要將自己的健康美麗的女兒嫁給一個瘋癲的殘疾人……可能壽命也不長,在生育上也有妨礙,準會覺得他們瘋了,但在那時候別說是大臣或是將領,就算是大郡主的親生母親也認為西班牙國王會是一個適合的對象……這是有信件為證的,但這件事情毫無疑問地被奧爾良公爵與國王反對了。
奧爾良公爵,國王的弟弟,法蘭西最富有的人,他想出的辦法就是加大女兒這里的籌碼,才能讓那些支持者猶豫不決。
只是后來事情有了變化……在環繞著法蘭西的諸多國家,公國甚至自由城邦,都在恐懼一個強大統一的法國的時候,路易十四已經無法與征服佛蘭德爾的時候那樣,與三位宗教選帝侯成為同盟了,在神圣羅馬帝國中,他唯一能夠選擇或是收買的似乎也只有野心勃勃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了。
威廉一世只有一個兒子,就是腓特烈,將來的腓特烈一世。我不知道這位容貌平平,但志高遠大的年輕人是否對美貌聰慧的大郡主是否有著真正的愛情,但如果事實正如小仲馬所寫的《鐵王后》一般,那么他們之間的政治糾葛一定比他們的情感牽系更緊密不可分。
但“鐵王后”波瀾起伏的一生仿佛就是在這里起步的。
我離開懺悔室所在的地方,在大仲馬先生寫了那本書之后,懺悔室原先被拆除的破損部分又從地窖里被拿了出來,教堂里那些因為刺殺而留下的的痕跡也被重新顯露出來,也許在這里的游客們看到的是愛情的印記,我看到的卻是陰謀與政治的瘢痕——無論如何,看著潔白的大理石墻面上因為燎烤而留下的多處黑影,木椅與壁龕邊緣深刻到可以伸入手指的劈砍痕跡,還有鉛條彩色玻璃畫上圣人缺少的頭顱與手,袍子邊——這些是呼嘯的子彈給予這座古老教堂的紀念品。
“阿多尼斯之路”——人們這么稱呼它是因為上面灑滿了愛之神的鮮血,可如果真的只有愛情,那對那近百條珍貴的生命來說,未免太輕浮了一點——在這條道路上,想要毀壞這門婚事甚至是大郡主與普魯士王太子本人的人太多了,他們身邊的火槍手各個英勇無畏,小心謹慎,即便如此,他們依然舉步維艱,并且不可避免的疲憊不堪……甚至在進入柏林之后,大郡主還受到過一次可怕的襲擊。
一群哈布斯堡派的士兵與暴民在軍官的支持與鼓勵下攻打大郡主暫居的行宮。
我不知道當時大郡主是何種心情——那些人竟然能夠搬來小型投石炮,行宮的玻璃全都碎了,她的侍女有好幾個都受傷了,還有一個因為心悸而死,在那個黑夜中,她在想些什么呢?
我嘗試著想象了一下,如果處在大郡主位置的是我,我也許會逃跑,我是說,回到法蘭西,奧爾良公爵最初的計劃才是正確的,作為王弟的長女,法蘭西國王的侄女,擁有著豐厚嫁妝的她依然可以是凡爾賽宮的座上賓,她的丈夫,即便是公爵,又或是元帥,也不敢對她有絲毫無禮,她的美貌會如同黃金一般吸引來無數追求者,更無須擔心自己的安危受到威脅。
一個教士從我身邊走過,打斷了我的思緒,只能說,幸好我不是大郡主。
不,也許對身在柏林的大郡主來說,這樣的恐嚇已經無法震撼到她了,畢竟從蘇瓦松開始,往北而后往東的一路上,各種各樣的人們因為各自的原因而不斷地出手阻擾這樁婚事,有洛林人,荷蘭人,也有佛蘭德爾人,還有神圣羅馬帝國的新教教徒,法國的胡格諾派教徒……甚至有意大利人,西班牙人……英國人的影子仿佛也在人群后不斷地晃動,總之法國的敵人仿佛約定好了那樣不約而同地出手——比戰爭先到一步的總是混亂。
我們這支有幸生活在和平時期的旅游隊伍,也不免在之后的旅途中受到了影響,愛情或許會弄渾你的頭腦,但那必然是一時的,在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集的可怕痕跡顯露在眾人面前的時候,已經有人說,比起毅然跨越千里山河去迎接新娘的普魯士王太子腓特烈,他們更欽佩法蘭西的大郡主,畢竟在這樁婚事中,她要面對的東西太多了,與現在的婚姻中可能會涉及到的關鍵問題——錢財、孩子與感情相比,她被直接威脅到的是生命。
她不但離開深愛著她也被她深愛的故國,還要去到一個陌生并且似乎不怎么歡迎她的國家去。
我們來到漢堡的時候,就算是團隊中最精力充沛的人都感覺到了疲累,在身體上也在精神上。
漢堡曾經是薩克森選侯時的一個大城,當然,現在薩克森已經是德國的一個州了,但當時薩克森選侯與普魯士國王,曾經的勃蘭登堡選侯完全可以說是平起平坐,而且因為這樁婚事,這位選侯并不怎么歡迎法蘭西的大郡主,在薩克森境內雖然不再有太過猖獗的刺殺,但大郡主的確受到了冷待。
阿多尼斯之路上之所以有漢堡這個地方,還是因為普魯士王太子在這里為大郡主置下了一座用以落足的堡壘,后來這座堡壘被大郡主設做了學校與禮拜堂——在漢堡成為普魯士的一個自由城市之后,在這里我們能夠看到腓特烈一世與王后的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