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朝所謂的宗室,按照王莽攝政時所下的定義,“惟宗室子皆太祖高皇帝子孫及兄弟吳頃、楚元之后。”
也就是說,劉邦的后人,還有他的親兄弟:吳頃王劉仲與楚元王劉交的后人,都屬于大漢朝的宗室子弟。
東漢宗室的數量由于年代太久,已無法考證,但可以進行推算,在西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距離劉邦開國約二百零七年,宗室數量大約十余萬人。
到開國三百九十一年后的中平六年,宗室數量怎么也不會低于二十萬人。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東漢人口在桓帝一朝時達到了五千六百萬人,也就是說,不到三百人里就能拉出一個宗室來。而附漢的南匈奴總人口都只有二十余萬,很可能還沒有老劉家人口多。
不過漢王朝對宗室的管理相當嚴格,將宗室分為在籍宗室與不在籍宗室,傳承多代變成庶民的宗室、因罪除籍的宗室,都屬于不在籍宗室。
劉備很顯然并不是在籍宗室,而是屬于數十萬無籍宗室的一員。其身份待遇屬于“薛定諤的宗室”。皇帝想提拔你的時候可以拿這個說說事,而不想提拔你的時候,這個宗室身份等于不存在。
漢朝皇帝為了彰顯自己作為太祖高皇帝嫡脈的威儀,作為劉姓大宗的仁厚。常常會在大赦天下之時,對以罪奪籍的宗室加以復籍,也會對有才能的宗室、因功得爵的宗室加以復籍。
嚴格意義上來講,在籍宗室才算是真正的宗室,或者說叫“宗親”。
也只有在籍宗室才能享受到種種特權,例如皇帝可以名正言順的對在籍宗室加以特別賞格,每逢國之儀典、大事,都要對在籍宗室加以賞賜。
在籍宗室的后人也會有特別優待,如益州牧劉焉,其年輕時便“以宗室拜郎中”,不需要和其他人競爭舉薦之位。
這份恩典并不算特別厚重,但對于劉備來說卻是恰到好處。按照禮制來講,作為在籍宗室,也更容易封為諸侯王,下詔封賞時也能直截了當的將宗室作為加分項,這確實是拉近關系的好方法。
因而劉備揖道:“臣,謝陛下恩典,謝太后恩典。”
“堯親九族,以和萬國,治理這大漢江山,離不開宗室們的助力啊。當年莽逆篡位,亦有安眾侯劉崇等宗室挺身而出,護衛大漢江山,吾相信玄德不會讓天子失望,不會讓中山靖王的在天之靈失望,不會讓太祖高皇帝失望。”
何太后若有所指的話語讓李澈心里敲響了警鐘,隨著十常侍伏誅,再加上士人的咄咄逼人,何太后與何進之間隔閡的高墻又重新樹起,這京城再待下去遲早要陷入兩難境地。
劉備倒是面色不變,回道:“備必當竭盡所能,匡扶漢室。”
“如此甚好啊,天子還有些事需要交托,吾先回北宮,汝等再與天子談談。”何太后面帶笑容的表示肯定,隨后起身道別。
包括劉辯在內,三人都起身恭送何太后。李澈略略訝異,何太后這是真的放棄掌控天子了?也不知劉辯昨夜與何太后說了什么,今日竟有了幾分親政的樣子。
……
待何太后離開,劉辯似乎一下就放松了許多,屏退左右后鄭重對著李澈二人一揖道:“若非兩位愛卿冒險救駕,朕恐怕已經落入了董卓那賊子手中,后果將不堪設想。
公卿們不知兩位愛卿之功,朕必將銘記在心,謹以此禮為證。”
兩人連忙回禮,李澈肅容道:“救君王于危難,挽社稷于將傾,此乃為人臣之本分,亦是人臣之榮耀,陛下無須如此多禮。”
劉辯搖搖頭,肅然道:“荀子曰:人主之患,不在乎不用賢,而在乎不誠必用賢。朕如今年歲尚幼,唯有以禮以示心誠。”
李澈輕笑一聲,道:“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陛下只需勤以修身,儉以養德,好生進學,天下歸之若蟬之歸明火也。”
一陣言語交鋒,君臣無聲對視,半晌后,劉辯笑道:“李卿之前果然是過謙了,如李卿這般賢才卻流落在野,朝廷之過也。”
“陛下也讓臣大吃一驚,僅僅一夜,竟有如斯變化,明君之相啊。”李澈也笑著回禮,不就是商業互吹嘛,誰不會?
“明君?呵!”劉辯搖搖頭,示意兩人落座,待三人重新坐好,劉辯苦笑道:“朝堂上的情況兩位愛卿也看在眼里,太傅一言,百官相隨;大將軍發怒,公卿噤聲。而他們又何曾將朕與太后放在眼里?
如今形勢如此,莫說明君,便是如高祖一般的圣君在世,又能有何作為?”
劉備嘆道:“陛下言重了,還望陛下謹言慎行,此言傳出,難免令天下人寒心。”
“朕也只是在兩位愛卿面前傾訴罷了。”劉辯不以為意,嘆道:“朕今日方知政事之難啊,最后若非母后開口,倒真讓那孔融弄的下不來臺了。”
這話二人卻是不好接口,涉及皇權禁忌,幫孔融說話必然會惡了劉辯,踩孔融兩腳又有違心意,是以只好默然不言。
劉辯見二人不言,倒也能理解他們難處,展顏笑道:“也只是些許牢騷,如今宮中宦官十去七八,朕要想找個發牢騷的對象卻也難了,倒是難為了兩位愛卿。”
二人對視一眼,劉備鄭重道:“若陛下信得過臣等,自可以臣二人為傾訴對象,臣以性命擔保,斷不會傳于外人。”
“哦?”劉辯眼神一亮,笑道:“劉卿此言甚合朕意啊,惜哉劉卿未能在早些年入朝,著實可惜。”
見劉辯眼中掩不住的疲憊與傷感,李澈嘆道:“往事不可追,然未來仍大有可為,陛下不妨多多展望未來,以消心中郁結之氣。”
“朕對未來倒有些許規劃,故留二位愛卿在此稍作參詳。朕欲召太尉進京輔政,二位以為如何?”劉辯眼神閃爍,神情躍躍欲試。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蓋聞帝王以德撫民,其次親親以相及也。昔堯睦九族,舜敘之。朕以皇帝幼年,且統國政,惟宗室子皆太祖高皇帝子孫及兄弟吳頃、楚元之后,漢元至今,十有余萬人,雖有王侯之屬,莫能相糾,或陷入刑罪,教訓不至之咎也。傳不云乎?
——漢書·平帝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