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世間的謀劃九成九都很難盡如人意,便是如賈詡一般的絕世之才,在謀劃大事之時,也難免會遇到意外情況。
便如今日,無論如何也沒有料想到何進會同時發動刺殺,董仲穎被架在一起送進了內城,從而讓其麾下部屬爭執了起來。
朱儁受命彈壓孟津,更是雪上加霜之事,讓李傕等人心生怯意,甚至有了散伙回家的想法。
然而賈詡一力主張起兵,言稱先戰過一場,若敗,再說回鄉之事。
以牛輔為首的董卓親信唯賈詡馬首是瞻,李傕等人也只能吶吶服從。
是賈詡在何苗逃竄的路上說動何苗,讓何苗對何太后等人起了疑心,有了動兵之意。
也是他假何苗之命,以何苗部屬為炮灰,從后方掩襲朱儁所部,出其不意之下大破了這位大漢名將。
如今已成騎虎難下之局,李傕也怨懟賈詡強自做主,是以在救出董卓后告上了一狀,言稱賈詡不顧董卓生死,強自動手。
卻得來了董仲穎如此回復,李傕心有不甘,但面上還是一副惶恐的樣子低頭請罪。
董卓見李傕低頭,也不再糾纏,望向另一邊的一伙人,笑道:“楊君真的決定了要隨我一起?這可是夷族的禍事。”
那為首者皮甲著身,臉上溝壑縱橫,身上衣物也多破損,一副飽經風霜的老農著甲之態。
他獰笑道:“盧子干都要把我等趕盡殺絕了,難道還不能反手給這些朝廷鷹犬來一下?徐公明將董公救了出來,這就是我等的誠意。
陳勝吳廣有言,亡亦死,舉大計亦死,左右都是死,還有什么可怕的?首領和張燕交易,讓我等自太行山脈中流竄過來,可不是為了向狗皇帝投降的!”
此人姓楊名奉,白波渠帥,郭太之親信,而那位河東楊人徐公明,其家族卻是早就暗地里隨了白波,他也是白波內應。
正是他靠著自己的郎官身份做內應,將董卓帶了出來。董卓的看護力度,比起何進來說差了太多。
董卓聞言一怔,隨即大笑道:“丈夫生不五鼎食,死亦五鼎烹!那幫大臣們何曾想過我等真的要什么?
我董卓起自微末,家父不過蕞爾小吏,更兼生自邊疆,與羌人為伍,縱然戰功無算,公卿們依然視我為異類。如今這漢室已傾頹,我董卓如何做不得霸王?
先前諸般謀劃,卻因種種巧合而成空,那還不如鬧上一鬧,若敗,不過一死,有何可懼?若成,當與諸君共享榮華富貴!”
董卓麾下士卒多為羌人,素來服膺董卓之勇武,這些人也素來沒有什么忠君愛國之心,聽完董卓這一席話,羌族幾名將領熱血沸騰,紛紛表示愿隨董卓死戰。
楊奉這些白波渠帥自然也紛紛表示愿意與朝廷鷹犬一戰。
一時間,大帳之內戰意沸騰,李傕等人卻是吶吶難言,相顧一眼,只覺得前路難卜。
董卓滿意的點了點頭,只覺得軍心可用。他又扭頭問向賈詡,輕笑道:“文和啊,如今將兵向洛,清君側如何?”
賈詡卻是搖搖頭,嘆道:“董公是想做霸王呢,還是想做天子?”
帳中氣氛頓時一凝,這直白的問話讓所有人不由自主的望向董卓。
董卓眼睛微瞇,笑道:“天子如何?霸王如何?”
“霸王奉義帝,聚義軍,傾秦天下,由是百二秦關皆屬楚。然成也義帝,敗也義帝,若違帝命、逆帝心,則天下人望俱失。
天子者,唯我獨尊,以王道定天下,安吏民,撫大族,以己望聚人心,若有天子之命,自然天下云從,若無,便是張純張舉之流,徒惹人笑。
董公是想做天子呢?還是霸王?”
一番話下來,所有人都怔住了。霸王的傳說自然是聽過的,一生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伏,未有敗北,自是大丈夫憧憬的目標。
但霸王畢竟是失敗者,身死烏江畔,魂難歸家鄉。
而高祖這等天子才是真正的勝者,炎漢近四百年,祀不絕,裔遍天下,豈不勝過霸王百倍?
可賈詡也說了,天子有真天子和假天子,似張純之流,僭稱天子,一朝敗亡,也不過是天下笑柄,誰又敢說董卓一定是真天子?
董卓若是高祖,那他們便是彭越、韓信之屬,萬古流芳。
可董卓若是張純,那他們就是張舉、丘力居之輩,朝廷大兵一至,要么俯首,要么獻首。
董卓勉力站起身來,推開了想攙扶他的牛輔等人,走到賈詡面前,大笑道:“先生想讓我做天子,還是想讓我做霸王?”
賈詡望著董卓的眼睛,卻詭異的陷入了沉默。
董卓忽的一笑,嘆道:“先生不忍心了?”
賈詡面色不變,淡淡道:“董公何意?”
董卓揮了揮手,斥退了帳中眾
人。李傕等人滿腹疑惑,但不敢違逆董卓,只能先行退下備戰。
待帳中只剩二人,董卓命侍衛封鎖百米,大聲道:“先生當日肯為我謀,卻費盡心思隱于幕后,不肯張揚。今日里幾乎竭盡所能奔走,絲毫不在意,又是為何?”
董卓激動之下,腹部傷口竟迸裂開來,血嗒嗒的滴在地上,他竟絲毫不覺。
賈詡也不做勸阻,席地而坐道:“董公,在下是武威人,也是涼州所屬,這朝廷對涼州人的看法您也知道。”
“某如何不知?涼州邊陲之地,為西域與中原交接之要道,素來被視作邊疆荒蠻之地。
大漢國力衰微,無力經營西域,涼州更是被朝廷諸公視作累贅,近年來屢屢有放棄涼州之議,他們何曾想過我等涼州之人會落入胡虜之手?”
提及此事,董卓更是憤懣,他身為涼州之人,屢屢遭人輕視,心慕士人,試圖親近,換來的只有輕視,這便是涼州人天然劣勢。
即便是涼州三明的段颎等人,也與中原士人格格不入。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卓以“誅奸佞,清君側”之名,將兵向洛。
——《后漢書·董卓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