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四年六月丁亥,先立秋十八日,依《禮》,當祀黃帝后土,迎黃靈于中北。
雖然這是每年例行之事,哪怕是雒陽朝廷最空架子的時候,都沒有停辦過祭祀,可今年這場祭禮卻又有著極其特殊的意義。
這一場,祭祀的已經不只是黃帝后土,而是皇天后土。
原本這是不合規矩的,五方上帝于四時之初以及年中祭饗,是為了迎時氣,而昊天上帝的祭祀,或者說皇天后土的祭祀,按照《周禮》,原本應該是在每年的冬至日。
所謂昊天上帝者,蓋元氣之廣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即稱蒼天,人之所尊,莫過于帝,讬之于天,故稱天帝。
昊天上帝,便是民間故老相傳的“老天爺”、“蒼天”,是“天”的具象化,也即是“天子”之名的由來,是中原神系自商代之后的至高神,而在漢朝與楚地至高神東皇太一漸漸融合,即為皇天。
其尊貴程度遠邁五方上帝,于冬至日一年皇天,一年后土,再一年同祀五方上帝,這是最高規格的祭祀,于后漢而言,陪祭昊天的是高皇帝劉邦,陪祭后土的是高皇后呂雉,自可見一斑。
于此時同祭皇天后土,自然是有需要上稟天帝之事,劉協的詔書已經在這近兩個月內傳遍大江南北,天子禪位,世系轉移,自然需要稟報老天爺,僅僅祭祀黃帝是不夠的。將禪讓之日放在今天,也是劉協要在這一天完成自己的復仇,念頭通達地放棄皇位。
既祀皇天后土,祭壇的位置自也不能選在北郊迎時氣的祭壇,而是放在了南郊。
雒陽南郊的祭壇自不是宛城那匆匆搭建的簡陋祭壇可比,圓壇八陛,中有重壇,天地之位在上,外壇為五帝位陛郭天地,青帝位甲寅,赤帝位丙巳,黃帝位丁未,白帝位庚申,黑帝位壬亥。其上亦有日月星辰之位,五岳、二十八宿、雷公、先農、風伯、雨師、四海、四瀆、名山大川等等凡一千五百一十四名神祇。
這莊嚴的祭壇雖然遭到過戰火的破壞,但雒陽朝廷穩定后還是加緊修繕了這祭祀之地,畢竟天子是受命于天,既壽永昌,若是連天都沒法祭祀了,也是動搖皇權的大事。
天色未明,群臣便簇擁著天子自雒陽城內浩浩蕩蕩的南下,而此時,祭壇丁未方階下,也就是黃帝位下,已經有一人長跪于此。
身著囚服,背著候斬牌的許攸就跪在黃帝之位的下方,兩側站著全副武裝、全神戒備的士卒,他將為自己兩年前驚擾黃帝祭祀的罪行付出代價。
“唔,魏王還真是一名很有魄力的主君啊,嚴格來講,這些安排已經很違背禮制了,明明即將登基,卻連裝都不想裝一下嗎?恐怕會讓很多人不滿吧。”
被緊縛的許攸搖頭晃腦地自言自語,兩旁的士卒們仿佛泥塑木雕一般,對他的話充耳不聞,這般反應讓許攸暗嘆無趣,只能發散思維,回憶起兩年前的那一幕。
當劉辯在祭壇上剛剛開始自我發揮的時候,他和逄紀等人就已經敏銳的察覺到了不對,逄紀他們勃然色變,卻對此無能為力,是因為他們有所顧忌,顧及自己的聲名。
而他許子遠不一樣,他早就是聲名狼藉的逆臣了,在漢廷通緝序列中,他也是排在最高位格的大叛賊。畢竟想弒君造反的人不少,但像他這樣勾連了一州刺史準備把皇帝騙進冀州再殺的人還是不多的。
更可怕的是他們險些就成功了,如果不是太史官以北方有赤氣,東西竟天,“當有陰謀,不宜北行”為由勸止了靈帝北巡的舉動,恐怕如今天下又是另一般模樣。
這種足以嚇破一般人膽子的大事,對于已經踏出那一步的許攸來說根本不算什么。所以他很快想到了最佳處理辦法,找了一名袁紹親衛死士,假傳命令,在他動手后迅速殺人滅口。
而只要沒有證據,掌握了南陽朝廷話語權的袁紹便不會陷入真正的絕境,比起被天子當眾斥為反賊,釘上恥辱柱來說,無疑是要好上一些。
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此而已。
之后趁亂動手的劉寵死士更是讓他喜不自勝,甚至一度認為天佑袁紹。
“如今看來,這天,還是漢室的天啊。桓靈黨錮士人、迫害忠良,如此恣意妄為,背離天心人意,殘酷暴虐,蒼天為何還要眷顧這大漢江山?
天意自古高難問啊……”一聲嘆息后,許攸仿佛驟然蒼老了十余歲,慢慢沉寂下去。
身首分離的尸體倒在了塵埃中,也讓公卿大臣們的心臟狠狠抽了一下。劉協的復仇是真的狠辣,在這時候被處死,可以預見,許攸的名字會永遠被釘在弒君的恥辱柱上。
而劉備愿意陪著劉協瘋狂,也讓他們遍體發寒。或許,這二人真的不能以常理去看待。
劉協此時只覺心里瞬間變得空落落的,欲淚而無淚,又仿佛看到同樣身著冕服的劉辯正對他含笑而立,回過神來卻又發現只是虛妄。
定了定神,劉協對劉備點點頭,轉身一步步走上最高的臺階,跪在昊天上帝之位前,展開手中的告祭之文:
“維初平四年歲次癸酉六月初六丁亥,漢皇協敢昭告皇天上帝、后土地祗、五方上帝于祀。天命不常,為德是輔,昔秦暴虐,逆天背人,漢興于川,順天應元,乃有天下,歷數無疆。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存,年一百六十有八。四海困窮,王綱不立,九州幅裂,強敵虎爭,內有奸佞篡權,外見夷狄侵擾,社稷有傾覆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咸以為天之歷數,運終茲事,乃有數終之極。協遭無望厄運之會,值炎精幽昧之期,雖夙興夜寐,未見世序。幸上帝垂恩,元元歸心,有中山靖王勝之后魏王備,同源同宗,應順天心人意,誅除暴虐,平定天下,海內蒙恩,社稷幸存,欽眷命而不遑,勵小心而昭事,天之歷數實在其躬。漢承堯運,有傳圣之義,加順靈祇,紹天明命,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違,協將奉皇帝璽綬,予神器于備,以中興于漢祚。唯爾有神,告類于之,唯神饗祚于漢家,永綏四海。”
請:m.biqu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