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離當然注意到楚墨林的眼神,于是他說:“墨林放心,到時候老師也會給你的,你就不要擔心了,不過老師可不能保證近期能不能寫出傳天下級別的詩詞,所以,你得明年的三月下旬才能成為真正的讀書人。”
“墨林多謝老師,墨林不敢奢求過多,老師能收下學生,學生就已經很感激老師了。”
“你們四個,都是我的學生,所以,我不會偏袒你們當中的哪一個,你們每個人的待遇都是一樣的,如果你們需要銀子了,可以在我這里支取。
當然,你們所支取的銀子,不能用于花天酒地,如果讓我發現你們花天酒地,那我可絕不輕饒,情節嚴重者,我會將他逐出門下,你們記住了嗎?”
“學生記住了。”
這話也是蘇離考慮過后才說的,畢竟,他的四個學生中,算是成年的已經有三個了,在他們這個年紀,娶妻生子都是正常的,可如今他們三人都還未成家,所以,蘇離也得為幾人考慮一下這件事,蘇六還小,倒是不用自己擔心。
蘇離心中想:看來,過兩年要考慮一下三人的婚事了,畢竟自己是他們的老師,這件事,自己就有權利和資格去過問的。
他們來到書房后,蘇離讓張永夜和林天山兩人自己去看書,讓蘇六和楚墨林兩人坐在一起。
林天山和張永夜兩人的基礎已經打好了,現在,他們就是需要自己從蘇離做過標記的書中去總結知識了,至于總結的怎么樣,蘇離到時候會考較兩人的。
當然,他們要是有問題,也會來問蘇離的,畢竟兩人有老師,如果不問,那就說明兩人腦子真是有問題了。
楚墨林由于還沒破開正氣宮門,所以,秀才看的書,他現在還不能看,蘇離把他和蘇六兩人放到一起,也是想讓楚墨林將基礎再打牢一點,這對他將來有好處。
同時,他也想看一下楚墨林的基礎如何。
“墨林,我現在在給蘇六講《中庸》,所以,你也跟著聽一下,正好,我看看你的基礎如何。”
“老師,實不相瞞,學生以前都是偷聽別人講的,然后自己回去后再研究,所以,學生的基礎并不好。”
蘇離看到楚墨林主動承認自己的基礎不好,于是對他說:“那正好,現在你可以跟著蘇六一同從頭學習,這段時間,我會著重給你講一些東西,所以,你一定要聽仔細了。”
“是,老師。”
“好,那接下來,我再次說明一下《中庸》。
《中庸》通過對孔子中庸思想的闡發,完善和深化了孔子的道德倫理思想,子思是儒家思想發展中承前啟后的重要人物,被后人稱為“述圣”。孟子受業于子思并把其學說進一步發揚光大,在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思孟學派。
《中庸》是儒家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在儒學思想發展史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思想內容概括為:以仁為指導,以誠為基礎,以中庸為方法的人生哲學,其目的是在追求人類社會和諧發展。
中庸之道在儒家學說中,既是哲學意義上的認識論、方法論,又是道德倫理上的行為準則。
中就是適度、正確、合宜而含有真理之意,體現了處理事情的正確性;庸就是平凡、普通含有運用之意,體現了適用于一切事物的普遍性。
中庸就是理論上的基本原則和實踐中的具體運用,二者結合與辯證的統一,就是正確而普遍適用的真理。
在認識論上中庸之道即反對追求片面和主觀武斷,又反對人云亦云的隨聲附和,而是取“中”的方法全面調查研究。
在方法論上,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則是堅持“中”而戒過防“不及”。“中”就是是,過和“不及”就是“非”,中庸之道就是堅持“是”反對“非”。
中庸之道作為方法論體現了以下思想:
第一,在調節同一事物內在相反相成的關系上,要達到既中又正的中正思想,而不是折中思想,當老好人。
第二,在協調不同事物之間的關系上,要因中致和與和而不同的中和思想,而不是調和主義,會抹稀泥。
第三,在歷史發展觀上,要因時制宜、與時俱進的思想,而不是保守主義,隨波逐流。
第四,在事物發展規律的常與無常的關系上,要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思想,而不是僵化主義,一成不變。
在人的品德修養上,《中庸》是道德倫理的行為準則,遵循中正思想和中和思想,就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至德境界,而絕不是同流合污的鄉愿或沒有原則的老好人。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宗旨,“禮”是為了實現仁而設的具體條文,中庸之道就是貫穿于仁、禮兩者之間的方法論。
“禮”必須遵照“仁”的宗旨和中庸的方法論才能制定出具體的條;“仁”只有遵照中庸的法則并通過“禮”的實施,才能有效地實現宗旨。“仁”和“禮”相互為表里,通過“中庸”達到辯證統一。
所以,仁、禮、中庸三者構成了儒學思想的基本框架。作為哲學方法論的中庸,體現在人倫道德方面就是“義”。
“義”者,宜也,相當于“中”的正當、適宜、合理等涵義。因此,中庸、仁、禮三者的關系,就是義、仁、禮的關系。也可以說仁、義、禮構成了儒家思想中人倫道德學說的基本框架。
仁、義、禮是建立在“誠”基礎上的。“誠”在道德范疇,就是誠實;內心的“誠”就是“忠”,外在的“誠”就是信。忠、信都是儒學重要的道德科目,二者雖有內外不同,但都根源于“誠”。所以,“誠”是實行“仁”的最基本素質。
《大學》里談到的八目中,首先講誠意,然后是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所以,“誠”是實現儒家思想仁、義、禮、知、信的基礎,而中庸之道則是貫穿儒家學說的一切道德科目的方法、準則。
把握了中庸之道就能“修己而安人”,就能“內圣而外王”,就能順利攀爬人生的道德高峰,就能實現登堂入室,就能封侯拜相,就能實現人生的遠大理想。”
阅读異界浩然正氣最新章节请关注老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