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王嵩讓關羽進軍參狼羌聚住地,“圍剿“參狼羌。哈尹迪則假裝不敵,將大部分羌民撤入群山之中,一部分老弱任由關羽“抓走”,送到臨時的俘虜營中關起來(其實是好吃好喝供著)。
王嵩又仔細交代一番,才讓哈尹迪帶羌兵二千,前往天水郡城。
哈尹迪這廝也是個狠人,在與關羽自導自演了一場漢人官府殘害羌人的戲碼之后,為了迷惑楊秋,硬是在自己身上用刀子劃拉了好幾條口子。
不僅如此,隨行的羌人也有不少在自己身上弄出各種傷口的,二千羌族士兵,裝成被打得很慘的樣子,一路狂奔,前往冀縣求見楊秋。
送走了哈尹迪之后,郭嘉對王嵩道“主公為了不驚動韓遂馬騰而快速拿下廣魏郡,這次并沒有帶多少兵馬。現在廣魏郡已經拿下,韓遂馬騰也必然被驚動了。
我們若要進攻天水和南安兩郡,韓遂馬騰必領大軍來救,加上韓、馬二人在羌族中強大的號召力,其可動用的兵力,當在十萬以上。我軍至少需增兵三萬,才不會處于劣勢。
王嵩想了想對關羽道“二哥,請派快馬傳信給趙云的禁衛軍團,再從禁衛軍團中調三萬精兵,以徐晃為將,徐庶為軍師,速來臨渭增援。”
關羽應了聲喏,立即下去安排。
再說天水太守楊秋,曾經跟隨韓遂多年,為韓遂的倔起立下了汗馬功勞。韓遂也是對楊秋信任有加,在自已做了涼州刺史之后,便將天水郡交給楊秋駐守。
天水郡往北是通往武威郡的咽喉金城縣,往西通往南安和隴西的要道,往南可經陳倉通漢中和巴蜀,往東可通關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韓遂將這么重要的樞紐城市交給楊秋負責,足以見得韓遂對楊秋的器重和信任。
自從得知王嵩親率大軍攻破臨渭城之后,楊秋一直就非常的擔心王嵩繼續西進,一面派人向韓遂求援,一邊抓緊備戰。
可是韓遂馬騰遠在姑藏,一來一回,時間恐怕會拖很久,楊秋自己只有三萬人馬,雖然守城戰中,守方會大占便宜,理論上是不懼五萬人進攻的。但王嵩成名以來,從無敗績的名頭,還是讓楊秋感到壓力山大,畢竟是王嵩親自領兵啊!
這天楊秋正與手下諸將張盤杜順等人在太守府中議事,忽然有親衛來報,聲稱有約二千羌胡從北而來。楊秋連忙與諸將一起,來到北門城頭。
但見城下亂哄哄地立著一群乞丐般的羌軍,為首一人,高大壯實,黑如烏炭,正是曾經見過的參狼羌首領哈尹迪。
此時哈尹迪,左肩纏著一塊破布,破布上隱隱可見黑紅的血跡,手臂和大腿上,也有幾處受傷的痕跡。其神情機當萎靡,早沒了當初相見時的倨傲和意氣風發。
跟隨的羌人士兵,也有不少傷兵,衣衫爛縷,難掩戰場廝殺的痕跡。除此之外,羌人所持兵器也多有殘缺,有些刀劍斷了半截,有些槍桿斷了,還有些士卒根本連武器都沒有,顯然是逃命時把武器弄丟了……。
楊秋身為太守,對周邊的羌族勢力還是非常了解的,與哈尹迪并不陌生。如今見哈尹迪這副模樣,便朗聲問道
“城下的是哈尹迪兄弟嗎?怎么弄得如此模樣?“
“尊敬的楊將軍,在下正是哈尹迪,我如今兵敗路過冀縣,還望將軍施舍一頓飯吃。”
為了消除楊秋的戒心,哈尹迪按郭嘉的吩咐,首先不談投奔,只談路過。
“哈尹迪兄弟,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杜順開口問道。
“因前次聽取韓刺史召喚,聯盟攻打王嵩的扶風郡,得罪了王嵩。此次王嵩拿下廣魏郡,便讓關羽前來攻打,想要滅我參狼羌啊。”哈尹迪繼續背臺詞。
楊秋有些不放心,繼續說道“我聽說王嵩待羌人甚好,哈兄弟莫要騙我。”
郭嘉早料到楊秋有此一問,給哈尹迪準備了現成的臺詞“王嵩想要滅了我們參狼羌,才佯裝對羌人好的,用你們漢人的話說就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懷好心”。這不,前頭剛說善待羌人,后頭就派重兵攻打,真是陰狠毒辣啊!”
楊秋見狀,不再疑心,讓人打開城門,放哈尹迪進城。
待哈尹迪進城之后,楊秋在自已的軍營旁單獨設立一營,酒食供應不缺,然后對哈尹迪道
“哈尹迪兄弟從廣魏郡來,可曾聽說王嵩大軍的動向?”
“我聽說王嵩已經全取了廣魏郡,恐怕很快就會來打天水,所以,我想帶族中勇士,去投奔參狼羌在隴西的分支,集合隴西的同族勇士,為族人報仇!”
楊秋道“王嵩是我們共同的敵人,不如留下來助我?”
哈尹迪道“我也想啊,可是,我現在才剩二千多族中勇士,其它人都被打散了,有的被俘,有的躲進了深山。現在只有二千多勇士,也幫不了楊將軍什么忙。除非……”
“除非什么?”楊秋一看有轉機,忙問道。
哈尹迪道“我與上邽縣的白馬羌首領普默特是生死兄弟,若能說動普默特前來相助,可得近萬羌軍。只是普默特貧困,這糧草問題,不知楊將軍能否提供?”
哈尹迪及時拋出了誘餌。
楊秋大喜道“只要普默特兄弟肯來相相助,糧草方面,按雙倍發放,若擊敗王嵩,一應繳獲,我分出七成給你和普默特兄弟,我自已只要三成。”
“既然楊兄弟如此仗義,我將立即親自去勸說普默特,必為楊將軍拉來強援!”哈尹迪豪爽地拍著胸保證道。
能得上萬羌軍相助,楊秋的勝算又多了幾分,一改整日愁眉不展的樣子,非常熱情地準備了好多禮物,請哈尹迪代為送給普默特。
哈尹迪帶領50名親兵,連夜上路,出城去往白馬羌聚住的上邽縣而去。出城之后,哈尹迪又半途暗中派人向王嵩報信。
王嵩接到哈尹迪的報信后,大笑道“哈尹迪有勇有謀,良將之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