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那邊的卷宗遞到大理寺了,穩婆也在那里。我去查一下。”趙元勛站了起來,“另外,我要去問一問,為什么魏丘是流放,而不是斬首。”
大夫人點點頭:“是得去問問。”
不過她不擔心這個。岑太傅他們出了手,就必然不會再讓魏丘有翻盤的機會;劉承德的孫子死在魏丘手上,也必然不會放過他。在流放的路上做點什么手腳,讓他死于非命,不要太容易。
“李木和穩婆那里,你都打點好了嗎?”大夫人問道。
趙元勛點點頭:“李木殺了人,他必須要死的,劉大人盯著呢,誰也不敢保他。不過他的妻子和一雙兒女,還有李嬤嬤,都是被杖責后發賣。穩婆亦是如此。到時候我托人把他們賣下來,再給他們治傷,傷好后放他們自由,也算是履行承諾了。”
大夫人道:“他們是魏氏手里的刀,雖說拿刀殺人的是魏氏,他們也不是完全無辜。不過他們畢竟幫了咱們,當初也說是保他們一命。如今這樣做也不算失信于人了。”
她叫人去廚房提了一份早餐給趙元勛路上吃,目送他離去。
她自己草草吃了些點心,坐在桌前盤起賬來。
因為要分家,這段時間她一直在收攏手上的產業和核對賬冊。
擔心讓魏氏和趙元坤發現端倪,事情都是偷偷進行的,因此進程很慢,到現在都還沒把賬給算清楚。
周嬤嬤心疼她辛苦,又想促進她跟許熙之間的母女感情,遂提議道:“不如請五姑娘過來看看。她在書院里應該也學算學,應該能幫到您。再說,姑娘十四了呢,也該學著理理賬本子了。”
“還真是。”大夫人笑道,抬頭吩咐彩蝶,“去叫五姑娘來。”
許熙聽彩蝶說大夫人要叫她算賬,二話不說就來了。
書院是要開算學課的,科舉要考呢。只是原先請的算學夫子生了病,書院便把課騰給其他夫子了。等算學先生病好回來,再把課讓給他。
所以至今為止,她還不知道這世界的算學是在什么樣一個水平上。
不過圣耀皇后的光輝照耀大晉,她應該把先進的算學帶到這個世界來了吧?
可到了隆裕院,看到大夫人的賬本,她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沒有阿拉伯數字,沒有先進的記賬方法。看來圣耀皇后的光輝沒有照耀到數學領域來;也或許,人家照了,只是大夫人朱氏沒有曬到這抹陽光。
上輩子計算機玩得溜,可算盤她是不會打的。
“娘,我會心算,不會用算籌。我算一遍您看看對不對。如果對,我就用心算幫你算一部分,如何?”她道。
大夫人叫她過來,也沒指望她能幫忙。就像周嬤嬤說的那樣,只是讓她過來學學如何打理賬本子。
“行,那你算吧。”大夫人笑道。
“我不打擾您,我到那邊去。”許熙指了指旁邊的角落。
要是以前,大夫人沒準還不樂意。可這是自家的崽,怎么作都沒關系,大夫人有一顆老母親包容的心。
她不在意地道:“去吧去吧。”
于是幾個下人幫著許熙將一張八仙桌從屋子中間移到了角落里,還按許熙的要求放好。又搬了幾本賬本放到桌上。給她沏了茶,又上了一碟子點心。
許熙坐下,后面就是墻,側面對著窗,窗外風景獨好;屋子寬敞,這里離大夫人有好長一段距離,私密性極好。只要不讓下人來打擾自己,許熙用什么方法算賬都沒關系。
把青楓打發走,許熙就照著大夫人的要求算起賬本來。
因為要教畫畫,這陣子許熙被關在馨蘭院沒事干,除了每天練字、背四書五經刷分,就是折騰畫筆。
這所謂的畫筆,就是叫廚房用堅硬的雜木燒了一大堆的炭條;然后叫他們砍了小竹條,剖成兩半后把炭條夾在中間,再用布條纏緊,原始的鉛筆就應運而生了。
做剝削階級就有這點好處,自己動動嘴,下人跑斷腿。許熙都不用自己動手,青楓、點絳、倚翠三人,用了幾天時間就做出了一兩百條這樣的簡易鉛筆來。
許熙知道要算賬,就把鉛筆帶來了。
用鉛筆在紙上先把大寫的漢字變成阿拉伯數字,再列方程式。不用幾分鐘,一頁賬目就算好了。
大夫人用算盤正在那邊拔得辛苦,一本賬本還沒算好,許熙就叫了一聲:“算完了。”抬眼一看,她拿過去的五本賬冊就放到了自己眼前。
“你是說,這些你都算過了?”大夫人詫異地問道。
“嗯。”許熙道,“有八處錯誤。”
“我看看。”大夫人把自己的那頁算完,在旁邊記了個數字,就拿過許熙做標記的地方算了起來。
為了怕打擾母女倆算賬,下人們都在外面侯著,屋里只有周嬤嬤一人坐在角落里默不作聲。
看到這一幕,她伸長了脖子朝這邊瞧,似乎這樣就看得清大夫人算的賬目似的。
“咦,還真錯了。”大夫人將自己算的數字跟原賬冊核對,再看了看許熙算出來的數字,發現跟許熙的一樣。
她抬頭驚喜地看了許熙一眼,翻到第二處錯處,算了一遍。
算完,她不知是放松還是惋惜地吐出一口氣,對許熙道:“這處我算的跟你的不一樣。”嗯,跟原賬冊上的也不一樣。
“那您再算一遍。”許熙對自己十分自信。
她數學可都是考滿分的。要不是她喜歡學設計,考大學的時候數學老師非逼著她報清華數學系不可。
跟原賬冊的數字不一樣,大夫人當然得再算一遍。第她把第二遍的數字報出來,就瞪大了眼睛——跟許熙的一樣。
這下,她心里已經服氣了。等把八處錯誤都算完,她看向許熙的目光就熠熠生輝了。
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是帶厚重濾鏡的。要是以前,她肯定得問許熙是怎么算出來的。
可現在,她都不用問。問也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我崽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