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衛國公老夫人嚴加管教之后,這種話她也不敢亂說了,只跟府里跟她玩得最好的一個堂妹悄悄嘀咕,卻不想還是被老夫人派來監視她的大丫鬟聽到了,報到了老夫人那里。
衛國公老夫人立刻把她叫過去,狠狠訓斥了一通,罰她到佛堂里跪一個時辰,再罰抄幾卷佛經。
衛國公夫人聽到這件事,對婆婆道:“娘,您看萱姐兒的親事該怎么辦?她都滿了十六了,要不就退親,要不就成親,不能再拖了,得有個決斷。”
她可不愿意再把這個侄女留在家里,沒的招禍。
“成親吧。”老夫人下了決心。
原先蕭令衍一直沒定親,所以京城世家每家都留著一兩個適齡的嫡女,就希望能被皇家看上,欽點為齊王妃或側妃。
后來趙如熙被點了王妃,皇上和貴妃也沒有再給齊王點側妃的意思,這些世家這才給嫡女定了親。
齊萱被蕭令衍拒絕,又聽說他定親后,不得不由著家里給她定了親。
不過因為這件事的刺激,她沒有答應上輩子與她定親的那家的親事。齊二夫人心氣也高,便給她定了一家跟英國公、衛國公地位差不多的世家的公子,婚期就在三月下旬。
不曾想新年一場政變下來,跟齊萱定親的那家雖沒有被抄家,身居高位的全都被貶謫。
那位公子的父親被貶到了西邊十分貧瘠且還有邊境線的一個省做知府;而他本人不過是個舉人,且因為家族參與奪嫡,他即便兩年后參加科舉中了進士,皇上也會打壓他,把他派到邊遠貧困縣去任職。
看到未來夫家這樣,齊萱便鬧著不想嫁,二夫人也有悔親之意。
衛國公府與人結親,就是想找同盟以壯大自己。與齊萱結親的人家三代內不會再出頭,不光幫不了衛國公府,沒準還會拖累他們。
所以最近老夫人一直在猶豫要不要給齊萱退親。
現在聽到齊萱經過她的教導,還這么不明事理,什么話都敢說,她很生氣,忽然覺得孫女嫁給她的未婚夫也挺好。
到時候跟著夫家或丈夫去邊遠地方任職,遠離京城,或許這對衛國公府來說才是好事。
“把她的親事張羅起來,按原來的時間成親。”老夫人道。
“是,母親。”衛國公夫人很高興。
綏平伯府里,朱氏親自接待玉姑姑,跟她說了一會兒話后,讓阮嬤嬤和周嬤嬤陪著她,自己則匆匆去了老夫人院子,好知道女兒婚后的日子過得如何。
趙元勛早在成親前半個月就回來了,現在還在家里,準備十日后帶著老夫人、朱氏、趙靖泰一起啟程去姑蘇。
“……反正府里就我跟殿下兩個主子。原來殿下就喜歡清靜,府里本來也沒多少下人。現在多了我陪嫁去的這些,就沒別的人了。殿下又病著,自然沒人敢不聽我的話。”
朱氏走進屋里,就聽到女兒這番話。
看到朱氏進來,趙如熙揚起笑臉叫了一聲:“娘。”
那頭老夫人仍不放心地問道:“那府里沒有老嬤嬤么?比如齊王殿下的奶娘之類?”
這種下人是最難搞的。仗著奶過主子,就把主子當成自己兒子一樣,對新來的女主人各種看不順眼,想要挑刺,尤其是女主人的出身還不如她家主子的情況下。
要是蕭令衍有這樣的奶娘,那必是宮里的老人。岑貴妃不放心兒子單獨出去過日子,必是要派奶娘跟著出去照應兒子生活的。
這種宮里的老人就更難搞了。
“殿下的奶娘確實還在的。”趙如熙道,“不過早兩年殿下說自己長大了,就給了奶娘一筆錢,還幫扶了她侄兒一把,讓她回老家跟著侄兒享福去了。”
“殿下也不是不管,他每年派人去看看,送些錢物給奶娘,那侄兒也不敢虧待老太太。現在那老太太的日子過得好著呢。”
這是蕭令衍穿越初始做的事了。
當時他不光換了跟在他身邊的小太監,還把奶娘送回了老家。
他那奶娘自然不肯,還想呆在京城,等他出去建府后跟著他去齊王府享福呢。
但蕭令衍執意這樣做,岑貴妃自然也樂得把奶娘打發了。
要知道這種奶娘要是拿感情來說事,拿捏皇子,或是被人利用加害皇子,那就是個大禍害。不如早早清理了。
聽得這話,老夫人和趙元勛都舒了一口氣。
朱氏見小兒子也跟著長舒一口氣,不由又好氣又好笑。
趙元勛問道:“你現在成親了,皇上和齊王還會讓你出來做官了嗎?”
或許對于老夫人和朱氏這些女子來說,趙如熙成功嫁給了齊王,如果齊王身體恢復了健康,又對趙如熙好,趙如熙能順利生下兒子,那么這一生就圓滿了。做官不做官的,無所謂。
可像趙元勛這種有些事業心的男子看來,趙如熙這樣遠遠不夠。
要是別的女子就算了。像趙如熙這樣中了狀元、在南陽做了半年官就干出了出色政績的女子,就不應該呆在后宅里,而應該回朝堂上做事,才不枉她一身的才氣和本事。
當然,如趙元勛、康時霖、吳懷寺、彭國安等心胸寬廣、與她親近、欣賞她才氣的男子才會這么想。
那些看不起女人、反對女子干政的男人可就巴不得趙如熙從此安份下來,別再出來蹦跶。
“皇上我不清楚。齊王說隨我喜歡。如果我愿意出去做官,他不光不會阻攔,反而會支持我。如果我只想呆在家里,他也由著我。”趙如熙道。
一聽這話,趙家三個長輩的臉上都露出笑容來。
雖說蕭令衍癱瘓的身體讓他們很心憂,但他對趙如熙的這份心意卻完全彌補了他身體的不好。
與身體健康卻眠花宿柳、讓妻子傷心的男子相比,他們寧愿要蕭令衍這樣的女婿(孫女婿)。
“那你是怎么想的?”趙元勛又問道。
“現在殿下的身體不好,我要是出去亂跑,難免閑話太多。”趙如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