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明律法:文官出門乘轎,武官出行騎馬,可是戰馬的價格太貴了,飼養成本也高,頓頓離不開小麥、豆餅這樣的精飼料,沒事還得吃兩個雞蛋補一補。
衛所軍的糧餉微薄,又經常被上層克扣,士卒們能勉強吃飽飯就不錯了,那還有余力飼養戰馬呢?
因此,張總旗和很多底層軍官一樣,只能退而求其次,養了一匹騾子當代步工具。
騾子力氣大、耐力強,還不挑食,平時作為代步工具,農忙了還能幫著干活,除了不能打仗之外,實用性比戰馬強多了!
“大人,這是您攢了大半年的俸祿,才買來的小騾駒,又辛辛苦苦喂養大的,不能殺了啊!”
“是啊,殺了騾子,收秋的時候,咱們用什么拉車?”
……
眼看張小旗要殺坐騎,士卒們紛紛出來勸阻了,他們深知這頭騾子來之不易,更知道它的重要性!
大明朝太平日久,衛所軍的訓練早就荒廢了,平時和普通百姓一樣,以耕種田地為生,農活非常苦累,沒有大牲畜幫忙是不行的,甚至可以說,牲畜比人還要重要!
現在殺了這頭騾子,張小旗一家老小的生計可就困難了。
“不用說了,人命關天,這些人是我領出來的,我不能看著他們活活餓死,你們過來搭把手吧!
老伙計,對不起你了,下輩子投個好人家吧!”
張小旗嘆息著搖了搖頭,把大青騾子牽到空地上,不舍的摸了又摸,還喂食了半個窩頭,算是送行飯了!
最后咬了咬牙,脫下自己的外套蒙住了騾子眼睛,拔出了佩刀,向心臟位置狠狠刺了下去……
“咴!咴!--噗通!”
大青騾子哀叫著栽倒地上,四蹄抽搐幾下就斷氣了,倒是沒受什么罪!
早有士卒跑過來,用大木桶盛著噴出來的騾子血,這可是好東西,一點也不敢浪費的。
……
“大家過來領肉了,老人、孩子站在前面來,身強力壯的到后面去,全都排好隊,誰也不準爭搶!”
“多謝張大人了!”
“張小旗官,大好人啊!”
殺完騾子之后,張小旗招呼災民們過來,并親自執刀分肉。
大明朝廷腐敗,為官者只知搜刮錢財,從來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如今在移民的路上,有這樣一位好心的武官領隊,災民們自然是感恩戴德了,不乏跪地磕頭者!
不過張小旗騎的是一頭驢騾,體型并不算大,加之一路上勞累,又缺草、又缺料的,掉膘掉的非常嚴重,只剩不足四百斤的份量了,再刨除皮毛、骨頭、糞便之后,能出一半精肉就不錯了。
百姓們還有二百多人,平均一人合不到一斤肉,這里又沒有秤,平均分配是不可能了,至于如何個分法,就全看這位張小旗了,他看誰順眼就多分,不順眼的就少分,眼黑的干脆不分!
“胡鐵匠,你個破落戶,以后老實一點,要是再讓我看見你欺負老弱婦孺,我就把你大卸八塊,肉分給其它人吃!”
“張大人放心,俺老胡再也不敢干混賬事了!”
“嗯,這是你那份肉!”
……
胡鐵匠領完了肉,點頭哈腰的走了,跟在后面的就是薛羽。
“小兄弟,這是分給你們的肉,這幾根骨頭也歸你們了!”張小旗看薛羽就很順眼,手中刀一歪歪,多砍下來好幾斤肉,還另送了三大根肋條骨。
“張大人舍己為人,堪稱高義,日后小子飛黃騰達之日,一定百倍、千倍的回報,送您一座有牛羊萬頭、駿馬千匹的大牧場!”面對特殊關照,薛羽沒像其他百姓似的磕頭,也沒說拜年的話,只是許下一個承諾!
“好啊,那我就等著了,等到小兄弟飛黃騰達那一天,送我一座大牧場,哈哈!”張小旗大笑著點點頭,卻沒相信薛羽的承諾,只當是小孩子的戲語罷了,因為軍人出身的他,深知大明朝何等缺乏馬匹!
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畜,歷來為統治者所重視,可是自古以來,中原內地既缺少良馬,更缺少養馬的好牧場!
朱元璋、朱棣父子統治時期,為了解決戰馬的問題,推行了三項政策:
一是官牧:設立御馬監、苑馬寺這些機構,在水草肥美之地圈起牧場,讓衛所軍人們馴養戰馬。
二是民牧,鼓勵西北地區的百姓養馬,養馬戶如果每年能生育一匹小馬駒,則可免去服官府差役之苦,還能減免賦稅呢。
三是在邊境開馬市,和游牧民族以茶換馬,比如洪武末年,就曾經有一年交易獲得13500匹馬的記錄。
三管齊下,效果明顯,到了永樂后期,大明軍隊戰馬的存欄量,已經超過了一百五十萬匹,憑著這樣雄厚的資本,永樂大帝才能‘五出漠北,三犁虜庭’,打的韃靼、瓦拉諸部乖乖臣服!
可是隨著時間推移,大明朝的統治越來越腐朽,各地藩王、官員們不斷私占牧場、改為耕地,或者偷賣種馬、以次充好,還剝削養馬的百姓們,致使官牧、民牧皆敗,再也無法大量提供良種戰馬了。
與此同時,大明的達官顯貴們為了私利,向邊境大量走私茶鹽,并搶在官府之前,向番族買走了大量馬匹,販回內地謀取暴利,等到官方的馬市開場,要么收不到馬匹,要么收到的都是劣馬,價格還非常昂貴!
加之漢家商人奸詐,番人屢屢上當受騙,加劇了民族矛盾,鬧的大明邊境很不太平,比如蒙、漢邊境的沖突,就大都是交易不公引起的,多處馬市也因此荒廢了。
種種原因之下,致使大明軍隊嚴重缺乏良種戰馬,就連拉車的駑馬都數量不足,戰斗力自然一落千丈了!
前不久的薩爾滸之戰,如果明軍的騾馬數量多一些,行軍速度快一些,或許就不會在兵力占優的情況下,被八旗鐵騎各個擊破了!
如今的大明朝廷,為了遼東防務問題,正在竭盡全力的募兵、籌餉、買馬,這三者相比較:籌餉難于募兵,而買馬則難于籌餉!
一座牛羊萬頭、駿馬千匹的大牧場,就算是封疆大吏,邊關大將,恐怕也不敢說這樣的大話吧!
何況是一個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年僅十幾歲的落魄少年呢?
因此上,張小旗不相信,士卒們不相信,周圍的百姓也不相信,認為這個少年在吹牛皮了,不過這份心還是好的,起碼知恩圖報。
薛羽也不反駁,只是淡淡一笑,拎著肉返回落腳的窩棚中,可是沒走出幾步遠,突然回過頭來,看了看張小旗手中的佩刀,目光中露出驚詫之色!
刀長三尺、寬約兩寸,精鋼鑄造、寒氣森森,一看就是柄鋒利至極的寶刀,最為關鍵的是,它的刀身竟然是筆直的!
為了方便劈砍,刀身一半都是彎曲的,但有一種是例外--繡春刀!
世人皆知,飛魚服、繡春刀,是錦衣衛的兩大標志,而且只有高級軍官才能擁有,張小旗只是一名低級衛所軍官,怎么會有繡春刀呢?
難道說,他出身于錦衣衛,又或者,他的祖輩出身錦衣衛?
錦衣衛,世襲制,身為天子親軍,待遇極為優厚,如果他的祖輩是錦衣衛中高級軍官的話,他怎么淪落到這個地步了,看來這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啊!
……
帶著種種疑問,薛羽回到了窩棚中,小伙伴們早就撿來了干柴,架好了大鐵鍋,倒入混著泥沙的河水,點火熬煮起來了。
薛羽則拔出匕首,把騾子肉切成小塊,全都仍進了鐵鍋中,又從懷里摸出個小口袋,倒出了少許的粗鹽,還有曬干的野蔥、野蒜做調味品,這都是在山里之時就準備下的。
至于其他百姓嗎,有的帶著粗鹽和調料,有的什么也沒有,只能是白水煮騾肉了。
很快的,營地里炊煙裊裊,各處的鐵鍋都燒開了,騾肉在沸水中上下翻滾著,散發的味道卻一點也不好,不是百姓們的廚藝不行,而是騾子肉本來就不好吃。
農村流傳一句俗語,“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
一則,騾子肉比較粗燥、干硬,難以咀嚼,且有濃濃的腥氣味,跟肉質細嫩、質嫩爽口的驢肉相比差遠了。
二則,騾子是驢和馬雜交出來的,本身沒有生殖能力,古人比較迷信,害怕吃了騾子肉,就有可能像騾子一樣不能繁殖后代,因此才對騾子肉避而遠之了。
騾子肉本就難吃,加之缺少調味品,又是用混著泥沙的河水煮的,那滋味也就可想而知了!
“差不多了,快撈出來吧,老子都快餓死了!”
“給我一塊!”
“別搶啊,咬我手指了!”
可對于行將餓死的人們來說,草根、樹皮都是好東西了,更何況是騾子肉呢,誰也不在乎那些忌諱了,剛剛煮到五六成熟,就迫不及待的撈出來了,人們互相爭搶,大口撕咬吞咽著,肉、筋、皮、上水、下水……就連蹄子都啃的干干凈凈!
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沒有吃飽,只能熬煮吃剩下的骨頭,用骨頭湯來充饑了,每人都喝了幾大碗,最后撐的躺在地上動彈不得!
而從始至終,張小旗一口肉沒吃,一口湯沒喝,只是掏出半個又黑又硬的雜面窩頭,一個人躲在陰暗處默默的啃食著!
自家養大的騾子,感情非常深厚,殺它已經很對不起了,那里還忍心吃它的肉呢!
這一切,全都落在了薛羽眼中,并牢牢記在了心中!
大明朝已經腐敗透頂了,可是天下人心未死,華夏民族的傳統美德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