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仍是把遼東的軍民全都撤走了,但并不是說,蔡仍在燕云什么人都沒留。
蔡仍在燕云留下了四張網——前情衛、中情衛、后情衛以及內情衛各在燕云地區留下了一支情報網。
事實上,隨著這幾年的發展,隨著蔡仍在情報系統上不留余力的投入,隨著蔡仍不控制他們之間相互滲透,前情衛、中情衛、后情衛,也包括內情衛,界限已經變得模糊不清了,這四支情報系統均在向監視整個大宋地區、整個西夏地區、整個金國地區、整個遼東地區發展、向世界各個角落蔓延,而且,它們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競爭,相互補充,相互監視。
而這四支情報機構所編織的情報網中,自然是以遼東所控制的區域最為密集,這其中也包括遼東曾經控制的燕云地區。
因此,蔡仍對燕云地區所發生的事了如指掌。
得知大宋對金國采取軟弱的外交政策之后,蔡仍不禁搖頭,他心道:“這么軟弱,怎么可能避免靖康之恥?”
蔡仍覺得自己回到燕云、回到中原的日子應該不會太遠的。
蔡仍派人通知吳玠,盡快將那十萬將士帶回來,遼東需要他們。
倒是大宋,沒有催促吳玠他們趕緊離開薊州。
這不是大宋對吳玠他們這十萬金吾軍有什么想法。
而是,大宋不愿意惡了蔡仍,而且他們也相信蔡仍不會一直占著薊州不走的——蔡仍已經將整個云地和包括燕京在內的絕大多數燕地全都給了大宋,是不可能占著薊州不給大宋的,這是大宋上下一致的看法。
另外,跟李綱等人預料的一樣,因為蔡仍將燕云給了大宋,避免了漢人自相殘殺,蔡仍在漢人當中的威望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現在幾乎所有漢人都在贊揚蔡仍的高風亮節,不少文人甚至用詩詞歌賦來稱贊蔡仍。
這里得說一句,蔡仍讓燕云之所以傳得如此之快,除了有遼東宣傳部宣傳的原因,其實也有趙宋的文人刻意宣傳的原因——趙宋的文人將蔡仍捧成了一個深明大義的漢人,企圖以大義、以道德來束縛住蔡仍,讓蔡仍不要來侵犯他們大宋的疆土。
不得不說,這些文人的做法雖然幼稚,但也反應出來了他們對大宋的熱愛。
這也讓蔡仍看出來了,現在的確不是伐宋的時候,他這一步可能是走對了。
話又說回來,走對了也好,走錯了也好,這一步,他都已經走完了。
而開弓沒有回頭箭。
因此,蔡仍索性就走得瀟灑一點,然后一邊密切關注各方的動態、一邊經營自己的的勢力。
七月中旬,吳玠率領十萬大軍回到了遼東。
蔡仍將吳玠他們這十萬大軍全都調到北方固防。
如此一來,遼東的局勢可以說是固若金湯。
在這種情況下,蔡仍終于舉辦了自己的登基大典,正式建立遼東國。
與此同時,蔡仍也正式任命官員。
簡單羅列一些: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綱。
參知政事:趙鼎。
尚書令:宋江。
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陳康伯。
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左企弓。
觀文殿大學士:吳用。
保和殿大學士:陳箍桶。
樞密使:陳遘。
知樞密院事:林師益。
參知政事:方瓊——他早前對蔡仍有恩,就是他提議增強蔡仍的實力,用以壯大京軍、抗衡西軍的。在交割燕云的時候,蔡仍怕他被趙佶秋后算賬,特意將他要來。
同知樞密院事:耶律大石。
三司使(計相):趙開。
御史大夫:陳公輔。
左司諫:劉彥宗。
右司諫:鄭知常。
吏部尚書:李光。
吏部侍郎:郭永。
戶部尚書:張愨。
戶部侍郎:高履。
禮部尚書:蕭昂。
禮部侍郎:鄭克永。
兵部尚書:劉子羽。
兵部侍郎:李石。
刑部尚書:包康。
刑部侍郎:金富軾。
工部尚書:顏順。
工部侍郎:蕭容。
宣傳部尚書:李未。
教育部尚書:朱伯良——在交割燕云的時候,蔡仍將自己的老丈人朱伯良一家也要了過來。
農業部尚書:呂將。
交通部尚書:胡世將。
商業部尚書:王守成。
鴻臚寺卿:趙良嗣。
江鴻寺少卿:呼延慶。
以上這些,就是遼東王庭的基礎。
當然,這只是部分中央大員,還有一些中央官員就不一一列舉了,地方官員也不在其中。
從蔡仍的設置上,不難看出,蔡仍主要是以宋朝的管制為架構的。
不過,這其中,蔡仍又做了不少改動。
首先,蔡仍將宋朝已經名存實亡的中書省給拿了出來,而且,不僅如此,蔡仍還打破了中書令品高位重常缺而不置的故狀,將中書令給了宋江。
蔡仍這么做,當然不是無的放矢,而是要突出政治部的重要性,他甚至將政治部提到了幾乎相當于門下省的高度也就是宰相的高度——其實,蔡仍這就是在變相的實施黨領導一切,凸顯他推行的綱領的地位。
另外,蔡仍在原有的六部的基礎上,又新增了五部(即:宣傳部,教育部,農業部,交通部,商業部)。
這五部,既是分宰執們的權,防止他們權力過大,也是接下來蔡仍施政的重點。
換而言之,蔡仍準備發展宣傳、教育、農業、交通、商業。
除此之外,蔡仍還準備推掉高麗的北部地區,完成遼東的統一。
不過——
因為自己剛占領高麗南部地區,需要先解決民生的問題——蔡仍得先保證,自己治下之民不會因為戰爭而活不下去,自己的遼東政府不會因為戰爭而發生政變,才能發動戰爭。
所以,蔡仍準備再等等,等秋收結束了,大家手上有糧心中不慌了,再去平定高麗的北部地區……
宋軍將燕地的富戶(押)送給金人之后,燕地富戶的田宅,很快就被常勝軍肆意占據。
有人指責王安中,說他對此不聞不問,坐視不管。
王安中一概不理。
其實,王安中對此也很為難,他雖然是燕京的最高行政長官,但對于此事他也真是管不了,因為將燕京富戶田宅交與常勝軍是朝廷的重大決策,他豈敢違背?
常勝軍四處驕橫跋扈,發生了多起侵奪民田之事。
因而,民不聊生。
更為悲慘的是,有些原遼臣的家屬竟變成了乞丐,他們處處遭受困辱,甚至無辜被常勝軍殺戮,而又狀告無門。
由于常勝軍的搶掠和騷擾,由于宋朝政策的失誤,由于燕山府的軟弱與茫然,導致燕京地區許多人家更加流離困躓,使得大宋重失燕人之心。
燕京人對大宋很失望,在他們看來,大宋別說跟遼國和遼東相比差遠了,甚至都不如女真人。
可惜!
民心與民意產生的變化,并沒有引起童貫等人的注意。
現在,童貫等人的心,全都放在了怎么跟趙佶交代上。
童貫跟一眾幕僚商議過后,給趙佶上了一份賀表,稱賀收復燕云:
恭惟陛下神機先物,前知北虜滅亡之兆。自政和八年,金國遣使通好,約結夾攻,至宣和四年,虜主播遷,耶律淳篡立,幽燕之民,久懼涂炭,延頸款關,愿歸中國……
縱觀這份賀表,其實就是,將趙佶吹得英明神武、運籌帷幄,淡化宋軍的兩次大敗,夸大大宋的政治正確,先是感化了高鳳等人獻了易州,又感化了虜中最強的常勝軍獻了涿州,最后感化了蔡仍獻了燕云十六州,不戰而屈人之兵,然后又吹出了幾場本來沒有的大捷。
對此,趙佶并沒有給于回應,倒是百官因此而朝賀,王黼更是給趙佶上了一道極盡吹捧之語的賀表,“陛峻明堂,既揭平朔之號;軒藏石鼓,仍題復古之名。鍾虞銘金,則應牧野誓師之時;印章篆玉,則示漢將破胡之兆。承九清之命,而整神霄陰相之旅;建三辰之旗,而向太一下臨之方……”
不久,也就是在吳玠率領最后的金吾軍離開薊州之后,童貫和蔡攸接到趙佶的手詔,令其班師回朝授勛,將燕山府的軍事統帥權交給詹度。
詹度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爺爺官至禮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兼權參知政事,贈少保齊國公,顯赫一時,其父親官至翰林學士國子司業,可以說是世受大宋皇恩。
詹度本人很有才干,政和初年知真州時,朝廷考核得優等,加直龍圖閣,三十六歲就擔任兩浙轉運使(即浙東、浙西兩路轉運使),掌管兩路財賦兼有監管督察州縣地方官吏的權力,宣和三年出任馬步軍都總管、中山安撫使等職,鎮守河北戰略要地中山府。
童貫一直很賞識詹度,這些年來也一直不留余力的提拔詹度。
當初,蔡仍跟趙佶要詹度,也是童貫向趙佶進言萬萬不能將詹度給蔡仍的。
詹度很感激童貫對他的知遇之恩,因此,在代表燕山府給童貫和蔡攸送行時,詹度作了一首《平燕云》,稱贊童貫和蔡攸為英雄:“長亭春色送英雄,滿目江山映日紅。劍戟夜搖楊柳月,旌旗曉拂杏花風。行時一決平戎策,到后須成濟世功。為報燕云諸將吏,太平取在笑談中。”
童貫和蔡攸班師回朝后,王安中發出通告,招集散民,安撫民心。
那些因避禍而逃到山中的燕地居民,開始陸陸續續地返城,燕京城里逐漸有了一些人氣。
此時,夏軍已經在不甘之下回國了,金軍的主力也已經退到大定府(原遼中京)了。
楊可世和姚平仲率陜西河北諸道兵、郭藥師率常勝軍分別駐守在松亭關、古北口、居庸關等戰略要地,以防各方襲擾。
燕云地區原來的地方行政機構已基本癱瘓。
蔡仍手下的官吏就不說了,全都被蔡仍帶走了。
遼國原來的那些地方官員,大部分被蔡仍帶走了,一小部分投降了金國,一小部分去平州投了張覺,一小部分去夾山投了耶律延禧,還有一小部分跑到鄉村隱居起來不接受大宋的委任。
而投降大宋的那一小部分原遼國官員,也因為大宋不信任他們,而被大宋調往內地。
與此同時,大宋又從內地調來了一批官員赴燕云地區上任。
例如,大宋以閣門宣贊舍人劉逸知景州、惠州團練使楊可升知檀州、忠州防御使任宗堯知薊州等等。
這項決策叫做“換官”。
經過一系列的操作,燕云地區正式進入大宋的統治時期……
童貫和蔡攸自去年春天提兵北伐收復燕云起,離開東京汴梁城整整一年時間。
這個過程的艱辛,實在是不足向外人道矣。
不過——
不管怎么樣,燕云現在都已在大宋的手中,而他們也要歸朝,計功論賞。
可是——
越靠近京師,童貫的心里就越是忐忑不安——童貫實在是不知道,趙佶將會怎么處置他?
五月上旬,趙佶曾下達御筆,要求朝廷給王黼等人加官封爵。
趙佶的御筆是這么寫的:
虜政不綱,鄰國侵擾,不圖人心之慕義,率皆革面以鄉風。朔、薊、云、燕,悉歸輿地,勞來還定,已奏膚公。安華夏之生靈,紹祖考之先志。所賴廟堂之策,集此不世之勛。當有酬庸,以昭異數,可依下項:王黼除太傅、進封楚國公;白時中、張邦昌、李邦彥、趙野各進官二等以上,并依恩例加勛封。
第二天,朝廷正式下達詔書,少師、太宰兼門下侍郎、慶國公王黼,授太傅,進封楚國公;太保蔡攸,授少師;童貫加節鉞,仍以太傅領樞密院事。
同日,趙佶又下達了一封御筆:王黼其治事恩數合依太師體例,可疾速照會,遵守施行。
至此,王黼位致太傅、楚國公、總治三省事,且許穿紫花袍,朝廷又給他增加開道騎兵,并可張掛青羅蓋傘,涂金從物,略與親王等。
由此可見,無論是地位還是恩寵,王黼現在都等同于當年的蔡京。
這也正是王黼夢寐以求的。
數日后,童貫與蔡攸率軍凱旋而歸。
趙佶親臨景龍門,觀看奏凱儀式。
景龍門在東京很著名,其位于皇城角寶箓宮的前面,每年元宵節,這里都是華燈齊放,絢爛璀璨,前來觀燈的市民絡繹不絕,熙熙攘攘,而且,趙佶每年都來景龍門游玩,與民同樂。
為了歡迎童貫和蔡攸凱旋,今天特意舉辦了一場閱兵表演,想要彰顯大宋的軍事實力。
見禁軍的方陣走得虎虎生風,仿佛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趙佶悶悶不樂。
趙佶心里很清楚,眼前這些雄壯的禁軍,只不過是一些花架子,根本沒有半點用處,一旦上了戰場,他們將比兔子跑得都快。
大宋每年都要拿出幾千萬貫的軍費來供養這樣的官兵,這怎能令趙佶高興得起來?
趙佶回到紫宸殿,接受群臣祝賀。
禮畢,趙佶賜宰執等高級官員就坐。
接著,趙佶以“神宗皇帝下熙河,以及崇寧下青唐”的賞賜慣例,解下一條玉帶賞賜給王黼。
對于王黼來說,這是一種莫大的榮譽。
這表明,王黼作為宰相,在為大宋開疆拓土方面取得的功績,已經與王安石和蔡京齊名了。
童貫和蔡攸見趙佶把收復燕云的首功給了王黼,心里很嫉妒,也很生氣,但又不敢表露出來,尤其是童貫——童貫一想起趙佶寫給他的那份手札,就非常緊張不安。
童貫找了個機會跟趙佶稟告說:“官家,臣率軍出征滿年,所花費巨大,但宣撫司處處精打細算,現余有大珠百顆,黃金四千兩,另外還有犀玉錢帛以及土特產若干,隨后奉上。”
聽了這話,趙佶的臉上才浮現出一點點喜色,遂告功于廟。
不久,趙佶接到王安中奏章,說燕山普降大雨,自去年冬至及今春大旱已經解除,燕山各地百姓歡呼雀躍,焚香南拜,感謝皇恩布澤。
趙佶將王安中的奏章反復看了數遍,他仿佛看到了燕山大雨如注,龜裂的大地正被春雨甘霖滋潤著。
趙佶心想:“燕云的事終于告一段落了,朕算是對得起大宋的列祖列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