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6年,十月十五。
西山以西有一處隱秘的山谷,外圍幾乎四面環山,受風力的影響較小,內部卻有不小的平地,所以被劃歸為武備組新的武器試驗場,各種“新銳”裝備大多在這里進行檢驗。
今天這里又圍了一群人過來,因為今天是個大日子,武備組終于做出火槍……的槍管啦!
目前,闊馬區工坊每月能生產出數百公斤的鋼材,但受技術條件的限制,每批鋼材的碳含量浮動顯著,除雜效果也不一致,還有更細節的一系列因素更控制不了,具體出了什么樣的鋼完全看運氣,只能鑄成鋼錠,檢驗后再分類處理。硬度比較高的拿去做刀頭和武器,適中的拿給機械組做零件,較低的鍛成鋼板然后敲成板甲,不合格的就賣給羅家和陳家。
之前,武備組受鐵輸入量的限制,沒法做太大的火炮,所以有些人就心思浮動起來,想試著做些火槍出來。雖然這些二把刀們穿越前從未玩過真鐵,但沒見過豬跑也吃過豬肉不是?紙上談兵的本事總是有的。
他們的確沒有實操技巧,不過手頭上卻攢了一批不錯的鋼材,雜質少、品質好,同時碳含量相對較低、容易加工,理論上大大要優于17世紀用來造槍的熟鐵,可以做出很好的火槍。話又說回來了,不去做的話,經驗是永遠不會有的,不是嗎?
這種想法果不其然就得到了多數人的認同,紛紛叫囂著早就該研發火槍了。隨后二把刀們就紛紛開始設計起方案來。
由于有歷史上眾多成功經驗可以參考,他們做出的方案并沒有千奇百怪,經過一番相互串聯之后,最終的意見集中到兩個主流方案上:一個是20mm口徑/1000mm管長的中型火槍,另一個是25mm口徑/1500mm管長的重型火槍。看著口徑只差了5mm,但前者發射的鉛彈約重40g,后者卻超過80g,威力差了一倍以上。相應的,后者必然也會笨重許多。
在當初的討論會上,兩方唇槍舌劍,互不相讓,差點打起來。
“中型火槍是歷史證明了的最佳方案!”段明遠拍著桌子,大聲說:“不管哪個國家,都最終采用了這種尺寸的滑膛槍作為軍隊的主要武器,這不是沒有理由的!”
“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萬浩然作為重型火槍的支持者,當然要反駁,“中型火槍成為主流,是因為重型火槍把盔甲淘汰了!而我們這個時代,主力軍隊依然是重甲步兵和騎兵,沒有足夠的火力和射程怎么行?別打贏即墨的一幫烏合之眾就飄飄然了!”
“別搞笑了,就滑膛槍的精度,你以為加長一點槍管和口徑就能增大多少射程?”段明遠自然不會同意,“近距離,中型火槍和重型火槍都能破甲;而遠距離,兩者都打不準,多出來的威力完全沒有意義嘛。再說了,按你這方案,一把槍不得十公斤以上?這么大的重量,還怎么機動?”
“怎么會沒有意義?中型火槍有效射程也就100米,重型火槍至少150米!這至少增加了50%的輸出!而且面對結陣的大面積目標,射程還可以再延伸!十公斤算個什么問題,現在宋朝的步兵盔甲可是有30公斤,他們不還是照樣打仗?”
萬浩然喝了口水,又繼續說:“還有,我們現在用挑出來的優質低碳鋼做火槍,也許確實能做出不錯的中型火槍。但現在品控只能靠運氣,萬一哪天好鋼不夠用了又急著生產火槍,到時候只能有什么鐵用什么鐵,還能保證火槍的質量嗎?真這么搞了,就只能增大壁厚,槍重也得增加,還能算中型火槍嗎?重型火槍就沒這個問題,壁厚就算稍微增加一點,也不過是10公斤和12公斤的區別罷了。”
“與其擔心鋼鐵產量,不如擔心兵員數量吧。一把槍用3公斤鋼,200人也不過600公斤,我們的儲備完全夠用,但是哪來這么多兵員?中型火槍可以配刺刀,重型火槍就必須配近戰步兵保護,這不就是降低火槍比例了?最終火力優勢全抵消了啊。”段明遠如此說。
“哼,新兵員好招募得很,直接發個長矛就能上戰場,但火槍手不還得訓練?直接把老兵全訓練成重型火槍手,到時候配上新兵長矛手就行了,二百把重型火槍配上二百長矛不還是比二百中型火槍強?”
“新兵配長矛,怕不是騎兵一沖就潰散了。”
“騎兵沖過來,中型火槍難道能防得住?”
“中型火槍機動力好,我可以提前進入騎兵沖擊不到的預設陣地啊。”
“你兩條腿跑得過四條腿?還不如直接遠遠就把騎兵擊潰呢……”
“……”
“……”
眼看著他們論戰起來沒完了,季國風趕緊喊停:“得了得了,我看你們誰都有道理,干脆混一起做撒尿……呃,這個真沒法混。我的意思是,你們各自去做,做些樣品出來,實戰檢驗一下,看誰的更好用不就行了?”
雙方看了看,只能如此了。于是各自領了一批低碳鋼,回去分頭,哦不對,是又聚在一起研究火槍制造了。不管規格是大還是小,制造技術都是通用的。
不過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就麻煩了。這些二把刀們雖然說起技術來頭頭是道,但具體操作就抓瞎了。歷史上,日本人拿到葡萄牙火槍的實物之后,都用了兩年才仿制成功呢,更別說他們憑空瞎想了。但又說了,他們的“憑空瞎想”,也是有數理知識和后世經驗支撐的,并不一定就比日本人的照貓畫虎差了。而且他們也并非全無基礎——在之前制造板甲的時候,他們摸索出了一套還算靠譜的鍛造鐵板的技巧,現在這些鐵板正好可以用來卷制槍管。
經過他們與本地專業鐵匠尤其是羅老頭的探討,最終總結了一套兼具現代機械與古代手藝的特色工藝出來:
1.用水力鍛錘把低碳鋼錠鍛造成長條形的鋼板;
2.用生鐵做成一根長棍,用車床削圓;
3.將鋼板卷制在長鐵棍上,鍛成鋼管,再將另一根鋼板卷制上,形成雙層鋼管;
4.用鉆床鉆削鋼管內膛,形成光滑平直的槍膛;
5.堵住后膛,形成藥室和火門。
他們一開始先用普通熟鐵試制,由于生產板甲的時候已經把鍛鋼板的技術練得很熟了,第一步進行得很順利。但接下來很快就卡住了,卷板的時候搞得奇形怪狀、歪歪扭扭,根本形不成想象中的鐵管模樣。最后還是請羅老頭這樣的專業鐵匠出手才搞定。
后面的步驟也遇到了一堆奇奇怪怪匪夷所思的問題,耗損了大量時間。
這個項目年中立項,到了九月才勉強做出一根20mm左右口徑的槍管,裝上火藥放了幾發,從少到多打了五十多發才炸膛,還算可以了。
之后他們又做了幾根熟鐵槍管練手,覺得差不多了,才用寶貴的自制低碳鋼試制。
這所謂的“低碳鋼”實際上并非特制的,而是平時冶煉過程中因為工藝控制不佳而意外得到的一批碳含量偏低的鋼材。它的硬度和加工難度也沒比外購的熟鐵高多少,但是雜質含量要低得多,強度更高,能承受大得多的膛壓。
(這年代的“熟鐵”和后世的熟鐵不是一個概念。后世的熟鐵指的是碳含量接近零的純鐵,非常軟,想脫碳到這種程度其實也不容易;而這年代的熟鐵受限于技術仍然含有不少碳,只不過相比生鐵有了一定韌性不會摔碎罷了,用后世標準來說也算低碳鋼的一種)
加工低碳鋼槍管的時候,由于羅老頭手藝熟練了許多,加上有機械輔助,加工效率還算不錯,在一個月內接連把20mm和25mm口徑的槍管做了出來。看樣子,以后量產了還能再提速。
這兩根只是槍管,木托、發火機構等等都沒做,但現在只是實驗一下,有槍管就夠用了。武備組諸人簡單把兩根槍管測試處理了一下,制造了合口的鉛彈,確定了適宜的火藥用量,由各自強裝藥確定安全無虞,便準備拉出去見真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