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成龍領兵回到朝鮮,確實如同王安所說,他心里有點不舒服。
不過朝鮮國王李昖倒是想得開,不僅沒有對柳成龍的抱怨絲毫影響到,反而一個勁兒地安慰柳成龍。
“柳丞相還是算了吧,畢竟戰前我們想得到的都得到了。第一,我們把日本打敗了吧?這一敗他們一百年也翻不了身,多好呀是不是?第二,我們也從大明學到了飛天技術,并且成為大明的保護國,接下來我們就可以一心一意謀生產,走富國強兵的路線。”
見柳成龍不說話,似乎還是覺得有點想不開,李昖接著又道:
“本來,戰前我們就沒想過日本會賠款嘛,既然想都沒想,就不必惦記。再說了,與日本一戰的主力是大明,沒有大明,我們哪里有底氣?此戰,大明所付出的,確實比我們多多了。”
柳成龍點了點頭,這個他不得不承認,所有的戰備物資幾乎都是大明提供的,朝鮮實在是太窮了。
“柳丞相,只要能夠保證朝鮮將來安穩太平,我們自己有手有腳,往后多掙錢就是了嘛,想開一點,不能因為錢而得罪大明,國防安全第一呀。”
“好吧,那就靠我們自己。”柳成龍回答得多少有點無奈,但他也清楚,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兒,畢竟先頭國王與大明簽署好了協議,總不能不守信諾。
而且國王說得也對,這個時候可不能得罪大明,雖然日本戰敗投降了,但眼下的實力依然要勝過朝鮮。
待日本休養生息,沒準兒就要來報仇呢,條約不過一張紙而已。
日本之前不是也簽署了與朝鮮互不侵犯的條約嗎?可有什么用呢?人家只要不高興了,立馬說毀就毀。
打不過人家的時候,沒處說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終究還是靠實力說話,沒有實力沒人屌你。
這是血淋淋的現實。
朝鮮可是有著深刻的體會。
所以富國強兵才是當務之急,一定要強大起來,別人才不敢欺負你。
想通這些,柳成龍也就不再糾結。
李昖反正感覺目的已經達到,就是要將欺負人的日本教訓一頓,讓日本以后不敢囂張,不敢再來侵略朝鮮。
他明白一個現實,有大明罩著,他們朝鮮才能得以享受太平,放棄日本的賠款就當孝敬宗主國大明好了。
而戚繼光與李成梁領軍回至東北軍區,休息兩天穩定軍心后便準備進京。
此行他們很低調,因為進京只為匯報,而不是去邀功請賞或炫耀功績。
雖然取得最后的勝利,但他們也都心知肚明,大明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日本雖被迫簽訂條約答應賠款,但大明死去那多的將士終究無法彌補。
所以他們也談不上多高興,只是完成了大明必須要去做的一件大事兒。
當然,他們清楚這件大事兒不僅僅只是皇上的心愿,對于整個東北地區的穩定與發展都有著戰略性的意義。
試想,倘若不教訓日本一頓,以日本的姿態,豐臣秀吉臨死前都大言不慚地說了,要侵略朝鮮覬覦大明。
只要日本侵略朝鮮覬覦大明,肯定借助朝鮮為跳板,從東北入境。
那最先遭殃的必定是東北無疑了。
所以,這時候打擊日本的氣焰,便是相當于為東北地區解決后顧之憂。
而且,打贏這場戰役,對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起到很好的震懾作用。
大明的實力彰顯出來了,一方面為自己的國家感到驕傲自豪,同時另一方面也不敢跳起來鬧事兒。
不過,即便他們兩個參與領導了這場戰役,征戰過程中也確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他們依然認為最大的功勞必須歸于皇上。
沒有皇上的威望與精心策劃,即便出動全部東北軍恐怕也難取勝,畢竟這是打到日本海島本土上去了。
戰備物資與后勤保障才是關鍵。
否則,跨海客場鏖戰八個月,又是強悍的日軍,任誰都難以想象。
而且整個戰役打完,都沒有增加東北地區的負擔,對于東北地區的百姓而言,似乎壓根就沒有發生這場戰役。
這是東北地區上的所有人,無論是官還是民,最感到欣慰的地方。
也是他們最需要感謝皇上的一點。
“京城的百姓比遼東這邊富裕那么多嗎?”進京的途中李成梁問戚繼光。
畢竟捐贈的數目達到幾百萬,這對于遼東乃至整個東北是不敢想的。
李成梁已有幾個年頭沒有進京了。
“皇上的改革在京城最先推展開,成效也是最為明顯的,我想與東北確實已經拉開了很大的距離。”
戚繼光如是般回回答說,其實京城里的情況他也不是很了解。
畢竟他進京時也沒有去京城各地參觀,只是感覺應該是這個樣子。
“戚大帥有沒有發現,皇上好像與我們壓根兒不是一個年代的人?”
“是,這個我早就感覺出來了。皇上的思維與見解都不同于我們。”
戚繼光點點頭,也是深有體會,他與朱翊镠接觸的時間更早。
但論相處的時間,還是李成梁久。
“李總兵想說什么呢?”
見李成梁一副似有所思的樣子,戚繼光不禁問道。
“我也不知道。”李成梁搖了搖頭,喃喃地道,“只感覺皇上與我們不是一個世界的人,好像來自于,未來。”
“未來?”戚繼光詫異,“不理解。”
“其實我也不知道怎么說,但如果僅僅說只是因為皇上的天賦高又聰明,似乎也很解釋得清楚,你說呢?”
“確實,但這些又有什么關系呢?無論皇上怎么樣,只要他一心為民,堅持以人為本的治國方針,其它不重要,李總兵想多了吧?”戚繼光笑了笑。
“只是好奇而已,沒有別的意思,老天爺為我們派來這樣一位英明神武的好皇帝,當然是我們的福氣了。”
“那是,那是……”
大明兩位神將一路上有說有笑,非常低調地進京了。
因為不知道啟程安排,所以他們進京時也很平靜,不像王安回京那會兒還有不少官民前去迎接。
不過這也正合兩位神將的心意,他們可不希望進京時鬧得沸沸揚揚,好像他們有多大功勞似的。
畢竟都是六十歲上下的人,已經不在乎那些排面上的東西。
原來李成梁還有些在意,但自征討科爾沁部失敗后心態已然大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