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玘開門讓阿奴進屋,準備自己教她讀書識字,實際上,他也一直在做這事,只不過以前的劉玘水平實在有些低,自己都沒弄明白幾成,何以教人?
禮記也被稱為小戴禮記、小戴記,是西漢禮學家戴圣根據孔子和學生的言論以及先秦禮儀,所編的一部典章制度選集,流傳千古。
后來“四書”當中的大學、中庸此時也在禮記其中,有五千余字。
若說起來,十萬字并不多,要換成后世的書本,也就一百二三十頁,不過由于是采用竹簡記錄,所以總共有二十余卷。
要把其中的內容全記住并理解其意思,卻并不容易,因為此時所用的都是“原本”,也就是沒有任何人注釋的版本。
由于最早的篇幅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那時距離現在已七八百年,因此語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很多文字和相關典故一般人并不懂得,自然就不大好理解話語的意思,這就需要用到注解。
但是,后世最常見的“鄭玄注釋”此時還見不到,因為鄭玄就是東漢末年人,他現在可能正在家中埋頭寫禮記的注解呢!
“妹,此乃是禮記·聘義,你先看一遍,然后再讀三遍,如果不解其義,直接問我就好,我去拿另外一卷閱讀!”
“諾!”阿奴高興點點頭,然后就開始閱讀:“聘禮……”
一句話還未讀完,他就轉頭對劉玘道:“兄,此處如何斷句呀?是讀‘聘禮上’,還是先讀‘聘禮’二字?”
劉玘一聽,心想,自己倒是大意了,這竹簡上面根本沒斷句,阿奴絕不可能完整的斷句,自己要先給她通讀一遍才行。
于是他在眾多的簡牘當中隨便挑了禮記中一卷放在一邊,然后又過來教阿奴:
“你跟著我讀,先把這一篇斷句斷好,然后再誦讀。朗讀通順之后,我再講解其義,然后你再背誦、抄寫若干遍,這一篇就算完成,用五六天時間也差不多足夠。
這第一段應該如此讀:‘聘禮,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貴賤也。
介紹而傳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質,敬之至也。三讓而后傳命,三讓而后入廟門,三揖而后至階,三讓而后升,所以致尊讓也。”
阿奴非常敏捷,劉玘把通篇文章給她讀過一遍之后,她已全記住了斷句,這其實并不容易。
“你記憶力真不錯,或許幾年下來,你就會成為一個鼎鼎大名的女才子呢!”
“阿兄可別說笑了,你昨日還當著伯母說妹愚笨呢!”
“我那是權宜之言,你可別當真,你快讀書,我在看幾卷之后就到院中去練刀、練箭!”
“諾!”阿奴笑著點點頭,隨后就開始朗讀。
“你這聲音太小,毫無中氣,再大聲些!”劉玘拍了拍她肩膀。
阿奴一哆嗦,趕緊加嗓音提高了六分:“聘禮,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
……
劉玘在溫習了幾卷禮記之后,就取出了自己的刀與弓箭,要去院中練射箭與刀術。
他的刀是一把長直刀,約有四尺長,也就是九十二厘米左右,此時一米多長的刀也比比皆是,當然也還有三四十厘米的短刀。
此時的刀,樣式與劍有些類似,全都是直刀,單刃,可刺可砍,設計非常科學合理。
由于刀把尾部有一個鐵環,所以也稱為“環首刀”。
“秦人喜劍、漢人愛刀”這句話不是隨便說的,實際上中國進入西漢中期以后,配劍者寥寥無幾,這是因為漢代以后冶煉技術有了飛速發展,刀遠比劍好用。
因為刀背可以做得較厚重,便于砍殺,同時直刀又可以刺殺,與劍的功能完全相同。
他走出房門,看見東方已開始發白,一陣涼風吹來,他感到無比愜意,于是快步來到后庭,放下弓箭、環首刀,開始活動筋骨。
活動完筋骨之后就開始練刀,漢吏雖早已文武分流,不過都尉以上高級軍官,大多文武雙全,而且文人為高級將領比行武出身者更多。
“下馬治民,上馬殺賊”是當時士人的追求,比如平定“黃巾之亂”,皇帝首先想到的就是盧植,人家是五經大儒。
至于平定“黃巾之亂”的另外兩位:皇甫嵩、朱儁,同樣是“舉孝廉”出身,文武雙全,至于曹操就更不用說了。
穿越者劉玘自然不懂得刀術、箭術,不過劉玘本尊對這兩樣還是有些心得,因為畢竟是宗室之后,“六藝”也肯定都要學習的。
而且伯父對此要求極其嚴格,每次回家都要對他考校,幾年前,他可是受過伯父好幾次責罰,每次一跪時辰,然后罰射箭三十壺,至今還心有余悸。
實際上,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當中,他學得最好的就是“射”,也就是射箭,它包括五種射技: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發白,表明發矢準確而有力。
參連:前放一矢,后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
剡注:謂矢發之疾,瞄時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
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并立,讓君一尺而退。
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其次學得好的一藝就是“御”,這是指駕駛馬車的技術,現在已主要是指騎馬。
以至于他伯父伯母經常說他是“莽子”,大致相當于“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之類。
他按照劉玘本尊的記憶,開始在后院當中揮刀左右騰挪,練習刺殺、劈砍、格擋。
盡管他不知自己的武藝究竟有多高,不過記憶中,伯父兩年前就已不是自己對手,從那以后再也沒有考校過自己武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