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汝良忍不住站起身來,搓著手,興奮得如同關在籠子里的獅子,來回踱步,終于站定腳步,定定地看著馮紫英,吁了一口氣。
“干得漂亮,紫英,這么說,你是憑空替朝廷弄了六十萬兩銀子入賬啊,這可真的是雪中送炭啊!,我要想內閣諸公好生稟告一番,這才是大周的肱股之臣,不像有的人只會伸手要銀子,卻從不思替朝廷分憂!”
馮紫英趕緊擺手,“明起公,可千萬莫要如此,我不過是順水推舟罷了,安福商人我的確比較熟悉,這幫人最早在云南拓墾,頗有經驗,所以在東番拓墾上當初我便提攜了他們一番,此番也算是進京來打探消息,順帶也想要在東番大展手腳,所以我才順水推舟也就把這樁事兒給說了下來,當然這最終取決于朝廷決斷。”
“這還有什么好猶豫的?”黃汝良一臉不可思議,“東番素來就沒有被朝廷打上過眼,我是閩人,難道還不知道東番的情況?也就是澎湖地理位置重要,東番濕熱,瘴氣遍布,拓墾難度極大,稍不留意,人財兩空,且山中頗多土人,極為兇悍,素來仇視外人,外人要想在東番落腳,必定要和他們發生沖突,這也是原來無人愿意去東番冒險的緣故。”
“現在他們既然主動愿意去拓墾,朝廷當然求之不得,人家出錢出力出人,自然也要給人家一些想頭,十年的獨占期有什么打緊?”黃汝良繼續道:“大木也好,鹿皮也好,鹽利也好,朝廷本來就沒有計算在內,現在白白撿來這一筆銀子,何樂而不為?”
馮紫英也早已料到朝廷諸公可能都如此著想,反正不要白不要,人家安福商人主動上繳,求的不過是一個虛無縹緲,朝廷甚至都沒有計算在內的特許權,這本來就是意外驚喜,哪里還會去計較?
“明起公,這東番大木日后產量可不小,安福商人主要就是盯著這一塊,江南素來卻大木,寧波、漳州、泉州的船廠,揚州、金陵、杭州的家具、建材,都急需這些生長了數百年的大木,在東番伐木加工,便能通過海運經長江進來,甚至直接運到揚州以北的山東各地,利潤相當豐厚,如果一旦這一行發達起來,收益相當可觀啊。”
馮紫英知道現在黃汝良是病篤亂投醫,誰能供奉這樣大一筆銀子,他什么都敢出讓,別說一個虛無縹緲的十五年特許金獨占權,就算是再加十年,他一樣敢出讓。
他得要把話說透,免得日后黃汝良后悔。
以他的估算,安福商人這一次算計很精,這光是大木伐造這一行,三年以后其向大陸輸出的規模估計就要超過四十萬兩,安福商人野心很大,南北同時開動,這十多年下來,規模只會越來越大,總計銷售規模起碼是四五百萬兩,這利潤起碼在二三百萬兩,這區區六十萬兩特許金,千值萬值了。
這還沒有算諸如鹿皮、金砂以及可能還會發掘出來的其他一些產業。
見馮紫英還欲再說,黃汝良卻擺擺手,相當大氣地道:“紫英,我知道你想說什么,我也知道東番商人所謀甚大,甚至可能因此而收益巨大,但是那又如何?你要想一想,人家千里迢迢找上京師,沒說去南京找偽朝那邊兒呢?不管怎么說,這也代表了人家對朝廷的信任,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江南民心民意的一種體現,就沖著這一點,我們都要予以厚報!”
馮紫英心中一動,自己還以為黃汝良真的是只盯著這點兒蠅頭小利呢,還是低估了人家的政治眼光,人家更看重的是江南民心民意,是從大局著眼,當這才是當尚書應該考慮的。
當然也不排除和安福商人聯手的閩商也找上了他,早就有了考量,先前的那份興奮,不過是演戲罷了。
”我們現在的首要任務是什么,那就是集中力量徹底擊潰南京偽朝的抵抗,
“還是大人考慮深遠,紫英還是短淺了。”馮紫英一拱手。
“呵呵,紫英,這年輕一輩中能望你項背者都屈指可數啊,你又何必自謙?”黃汝良一揮手,“當初你們那一科的,練國事和楊嗣昌勉強能跟在你后邊兒,不至于掉隊太遠,像黃尊素、許獬、侯氏兄弟都只能望而興嘆了,你這連續幾樁事兒做得十分漂亮,朝廷都看在眼里,這才是真正心系國事,為國解憂的棟梁之臣,……“
馮紫英再也坐不住了。
之所以直接找黃汝良,他就是不愿意再在這事兒上造太大聲勢,不說韜光養晦,但現在自己已經名聲夠大了,這一份好還不如直接賣給黃汝良,既能避免樹大招風,也能緩和與朝中江南士臣們的關系,尤其是黃汝良這邊,如果自己又要抱著這事兒去吆喝,就真的要得罪黃汝良了。
”明起公,我再鄭重申明,這事兒我是替人幫忙,沒我,他們也要找上朝廷,沒準兒朝廷壓一壓,六十萬就能變八十萬,我也就是和安福商人有些瓜葛,所以才來替他們打個前站,具體如何操作,還得要明起公你們戶部來,這事兒我不摻和,日后覺得吃了虧也別怨我。“
馮紫英再度重申,也點名了目的,這事兒是戶部的事兒,他就牽了個線搭了個橋,你要認情,心里有數就行,別再四處吆喝。
黃汝良也會意地笑了起來,“紫英,果然不錯,我知道了。”
黃汝良能理會到馮紫英的一些想法,現在馮紫英已經是木秀于林了,許多無所事事的御史們很是看不慣這個似乎事事都能見到身影的出頭椽子,目光也開始匯聚到他身上,關于他和賈家的關系,甚至替賈家具保贖人的事兒也有人已經表達了異議,甚至上書攻擊,黃汝良也都清楚。
無他,就是因為你馮紫英太耀眼,你優秀也就罷了,但事事兒占先,什么都能掐一頭,榮耀功績都能輪上,這就太招人恨了。
現在馮紫英也應該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有意識地韜光養晦,暫避風頭了,不過黃汝良很欣賞馮紫英的這種做法,于朝廷有益之事,還是一樣要做,但是在方式方法上卻更講究了。
像這一次,明顯就是示好自己,要把這份功勞交給戶部。
黃汝良倒還不至于為這種事兒就貪占馮紫英的功勞,在該說清楚的場合下他自然會把來龍去脈說清楚,不過這六十萬兩銀子確實是一個意外驚喜,也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由于軍事行動耗費巨大,現在朝廷越發拮據,窟窿越大,處處要錢,處處缺口,他這個戶部尚書已經淪為了四處抓銀子的要錢尚書了。
任何能給戶部帶來收益的事兒,都是好事,他都愿意接受,至于說后續帶來的問題,不是他考慮的,等到南征戰事結束,再來慢慢細細計議解決也不為遲,否則連朝廷都崩盤了,論這些有意義么?
把安福商人這樁事兒解決了,馮紫英也算是有了一個交待,朝廷現在缺銀子,到處伸手,戶部已經開始由走火入魔的狀態,這其實是一個跡象,那就是戰事一旦拖長,將會對北地和朝廷帶來的不利影響開始顯現。
毋庸置疑的是包括整個京畿地區在內的北地需要南方的糧食、布匹、藥材、南貨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北地的大旱加劇了這一需求的緊迫性,馮紫英前期所作的囤糧工作稍許緩解了這一勢頭,但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勢頭會漸漸出現壓不住的趨勢。
畢竟榆關也好,大沽也好,囤積的糧食糧商們都能估算得出來,而老百姓也會在糧商們不斷的小動作里意識到這糧食會越來越緊缺,日后的價格會越來越高,這會促使他們購糧的欲望越來越強烈,只要手里有些錢銀便先把糧食買來屯著再說。
這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糧商和百姓的心態互相影響,不斷推高糧價。
榆關、大沽的南方航線雖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但海運糧食畢竟還是一個才出現沒多久的新生事物,其運量還遠無法和漕運相比,雖然段喜貴、薛蝌他們都在極力擴張,但是和京畿億兆百姓的需求相比,這遠遠不夠。
馮紫英必須要考慮其他一些應對措施。
黃汝良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這個問題上,不比其他,他更需要馮紫英的幫助。
“紫英,我知道你在各州縣都開始種植土豆和番薯,這一點,我支持你,朝里有些人站著說話不腰疼,總覺得外來這些物事不是正路,可現在老百姓肚子填不飽,都要鬧事民變了,還說這些,身為朝廷命官,不臉紅么?”黃汝良和馮紫英走出房間,“傅試做得很不錯,諸公都看在眼里,吳甡的表現也很出色,香河交到他手里,時間雖然不長,但大有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