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谷中文
龍之谷中文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龍之谷中文>>蘭若蟬聲

第十五章 庭深廊曲報德寺 源遠流長華夏觚

更新時間:2020-06-20  作者:掃葉僧
乙羽標見慶云如此警惕,臉上擠出一絲壞笑。

見此時四下已是無人,便拉慶云進了跨院,

“這報德寺的后院,中為塔林。

東有四夷館,本是為了安置諸國游方僧侶的,此時寺院還沒有完工,因此暫時閑置。

此處獸苑在西首,又分四苑。

分別圈養青獅,白象,孔雀,大鵬。

這后面三種倒還罷了,獨這青獅不大好尋。

其實啊,現在這青獅園中只不過是一只雪豹,雖然不及獅子威風,也算是西來物種,意思意思罷了。”

亞洲象北魏時期在長江流域仍未絕跡,

孔雀又稱越鳥于南朝也有產出,

這兩種禽獸雖然稀罕,總還是慶云聽說過的。

這青獅,獅子乃是安息異獸,中原可難得一見。

這到底是種怎樣的兇獸,居然比西域頂級掠食者雪豹還要威風?

慶云其實也沒見過雪豹,甚至沒見過任何大型食肉貓科。

但先聽到這種音質低沉,充滿撕裂感的吼聲,便對這些猛獸的第一印象便差到了極處,所以并沒有生出為了獵奇看上一眼的沖動。

其實啊,雪豹的嘶吼是所有大型貓科叫聲中最難聽的。

因為它的舌骨完全骨化,是一根硬骨,所以無法吼叫,只能發出沙啞的嘶嘶聲,的確會讓人耳鼓非常難受。

慶云覺得心里無端被抓撓出陣陣惴惴之感,硬著頭皮跟在乙羽標身后走入跨院。

“破落汗,破落汗!貴客來了,快些招呼!”

“哎,哎!乙羽大人,小人這里都準備好了。”

迎上來的是個胡服漢子,面色蠟黃,額頭腮畔溝壑分明,完全是一副飽經風霜的牧民模樣。

乙羽標向慶云介紹到,

“這位是破落汗沃辛,乃是匈奴呼廚泉單于的后人。

只是匈奴諸部分裂自相傾軋,他的先祖部落亦遭誅滅,就逃出來他這么一支。

這些流離的舊日汗族,索性就用破落汗做了姓氏。

別看這位大汗家道破落,但依然是百獸的王,馴鷹御馬,調獅教虎,他可真不含糊。

你先隨他去換了衣服,我再替你安頓去處。”

那破落汗引慶云進了屋,咦了一聲,扯了嗓子喊起來,

“拔陵,拔陵!你這小子又跑到我房間偷東西了?快把那包袱拿回來!”

乙羽標聽見動靜也跟了進來,正想出聲詢問,忽然傳來幾個孩子嘰嘰喳喳的聲音。

四個小家伙爭搶著一個包袱,打鬧著竄了進來。

其中一個小孩跑得飛快,一不小心撞了門口乙羽標一個滿懷。

那孩子額頭到是天生生的硬朗,直把那乙羽標撞得彎腰哀嚎,他倒只是向后踉蹌了兩步,擼著腦袋傻笑。

乙羽標大怒,向破落汗恨恨道,

“你怎么不看好這幾個野孩子?要是壞了大事,誰來負責!”

那個揉著腦袋的孩子,一聽到野孩子這三個字,雙目寒光大盛,

“乙羽老爺,你怎么能罵人!”

破落汗沃辛生怕乙羽標發作,一把將那孩子攬了過來,

“萬俟丑奴,不可對乙羽老爺不敬。等會兒你們幾個孩子都給我呆在這個屋子里,今天天黑之前不許出來。”

“爹!萬俟丑奴,宿勤明達和莫折大提下午都和人家約好了一起去喂雪豹呢。

等他們早些學會了,也好和我輪換一下。

否則那些雪豹一日要喂食四次,每次都要拎著幾十斤的雞鴨,累也累死了。”

“住口!丑奴他們沒來的時候,也沒見你叫過累。

現在有了伴,倒更是貪玩!

今日寺中來了貴客,不便外出,下午喂雪豹的事情,爹爹自然會安排。”

破落汗說罷便扯過兒子手中的包裹遞給慶云,“快換上這身衣裳。”

包袱打開來,便是一套沙門緇衣。

沃辛一邊催慶云更衣,一邊講解著沙門的習慣。

如何做豎掌禮,如何宣號,如何自稱等等,尤其是禮儀方面,講得是分外仔細。

等慶云換好了衣服,沃辛又捧出一塊中空的木板,取了慶云的劍,橫插進去,再轉交給乙羽標,

“你帶他過去吧,桌子下面有兩塊楔子,可以掛住木板。

我再安頓安頓這幾個孩子,讓主人放心。”

乙羽標一聲冷哼,

“今日可莫要出了什么岔子,否則……”他雖未把話說盡,但眼中一抹寒芒卻被慶云看了個真切。

“這,這到底是什么陣仗?

看樣子就是讓我在寺中扮作一個小沙彌,可我怎么總覺得這兩個人眉來眼去的透著古怪呢?”

乙羽標帶著慶云穿過塔林,直接來到了四夷館。

此處和獸苑對稱,也分作了四館,一曰金陵,二曰燕然,三曰扶桑,四曰崦嵫,正是魏之四極。

建筑主體雖然都已經完工,但院落都還空著,因而格外清凈。

二人來到燕然館內的一處禪房,乙羽標將慶云引了進去。

房間正中擺放著書案,文房四寶一應俱全,周圍的書架列列排開,露出的墻壁也掛滿了字畫,分明是大戶人家書房的陳設。

想到這方雅致的書房是用空置僧房臨時布置出來,便更顯得是格外用心了。

乙羽標徑直走向書案,伸手向案下摸索片刻,微笑著將盛劍的木板安放妥當,轉身向慶云道,

“慶兄弟,你現下法名喚作慧云,如遇詢問,莫要露了馬腳。

你且先在這里候著。等會兒若有貴人進來,請謹言慎行,只需聽他吩咐便好。

方才破落汗已經講解過一些沙門行儀,等會兒莫要亂了禮數。

小兄弟的劍,我先藏在案下。

此處偏遠,人煙稀少,萬一有什么變故,也好有個預備。

只要小兄弟表現得體,那位貴人,自然會帶小兄弟去一個安全的地方。

老哥還有些事要忙,這就告辭了。”

慶云謝過乙羽標,又約莫等了有大半個時辰,果然見一個儒服高冠的青年人走了進來。

來人面相雖然說不上有多么英俊,但目光銳利,氣宇不凡,這等氣質,在慶云見過的人物里,怕是只有那日上洛路遇的南齊公子可以與之一較短長。

那人見房間內只有慶云一人,不免多看了兩眼,然后會心一笑,也不言語,解下披風遞給慶云,正了正內襯的云紋蜀錦氅,廣袖一揮,指了指案上的硯臺。

慶云會意,掛起披風便去取水研墨。

那人捋平了案上紙張,捉起一支狼毫,甩手在硯臺里蘸飽了墨,隨口問了一句,

“道友面生得緊,不知如何稱呼?”

“貧道慧云,剛來寺中不久。”

“可曾識字?”

慶云不明白對方問這個用意何在,不知道該回答是呢抑或不是。

不過轉念想想自己被找來陪侍書房,完全不通文墨終究不合常理。便隨口應道,

“貧道曾隨講經師父學過一些,簡單的字還是識得的。”

那人微微點了點頭,在紙上畫了幾個樹枝一樣的符號,又在下面寫了一個篆字,問道,

“這個字,你可識得?”

慶云先看了看那堆樹杈子,實在不明白什么意思,但是一看下面的篆字,哎,到是和這些符號頗有些神似。

那個篆字他卻是認得的,“哦,下面這個乃是‘滕’字。”

“不錯,你可知他的意思?”

“爾雅·釋詁云,滕,虛也。

取升騰之意。這個篆字左為天梯,右為水氣升騰,這個字實為羽化飛升的寓意。”

那人聽罷頗感錯愕,

“哦?

很好,你和我之前見的中原人不大一樣。

他們被漢代之后的經典影響多了,難免有些,有些迂腐,望字不知其本。

哈哈,你很好……

嗯,你可知道上面這幾個鮮卑字是什么意思么?”

慶云搖了搖頭,“我并不識得鮮卑字,不過感覺這幾個字的結構和滕字有些淵源。”

“不錯,這幾個字就是鮮卑文的‘長生天’,讀作滕格里。”

(筆者案,其實這時的鮮卑文寫法近突厥文,和現代蒙文并不相似,騰格里在突厥文中的寫法就是一個對稱的飛升圖案。鮮卑是一個多部落混成族群,它與之前的匈奴東胡,之后的突厥蒙古契丹都有淵源,以后有機會再做詳細展開。)

“啊?道友的意思是?”

那人并不答話,又在紙上寫了“單於,閼氏”四字,

“小道友,你可知道這四字來歷?”

慶云一看,嘿,他還真知道。

這兩個詞啊,以前聽陳叔解過,

“單者,大也。

於,為嘆詞,古同嗚。

單於就是大王。

閼也是嘆詞,通焉。歲星閼逢即焉逢。

氏古讀支,山崩意也,今音雖易,訓詁從支。

所謂焉氏,是因為上古女子無氏,須從夫氏。而王族無氏,以國為氏。夫無氏,后焉有氏?

故云閼氏。”

那人連連點頭,又寫下“鮮卑”兩字,

“這兩個字,道友可解得?”

慶云心道,鮮卑不就是北魏王族拓跋氏部落入關前的族名嗎?

這也要解,什么意思?

難道這鮮卑兩字能用中原文字解讀不成?

“這,鮮,鮮者,

哦,我知道了,易云蕃鮮,鮮者明也。

卑者下也,鮮卑者,光明之下也。”

五經之中,慶云最熟得就是易經了,這腦子里一轉,直接就吧易經解抬了出來。

“道友果然是個妙人。

鮮卑本出鮮卑羌海,也就是現在的西海(筆者案:現在已經叫做青海湖了),鮮卑禿發部領地。

后來我們當中有一些部落追逐水草遷徙到了東北,大鮮卑山地區。

所謂鮮卑,就是陽光遍灑之下,廣袤荒蕪的土地。(筆者案,今西伯利亞,西文語源即鮮卑利亞。)”

“可是,可是貧道聽說鮮卑來源本是胡語,意思是,后土。難道這種說法有誤嗎?”

“道友這個問題問的好。

我們先把胡語一說放在一邊。

這天尊地卑,本來就是經典之說。

剛才我不是也提到,這鮮卑就是廣袤荒蕪的土地嗎?

那么說鮮卑等同后土,也不算什么錯誤。

然后我們再說這胡語,何畏胡?

華夷五方,以中原為尊,王關內者華,農耕者華,奉禮者稱華夏。

所謂黃天后土,是黃帝得了中原他便是天,四荒為卑。

有娀氏出不周以北,其后為商。

蜚廉雜蓋夷虘戎,其后為秦。

而匈奴諸部乃夏后苗裔,何以稱胡?”

“這,這。道友的意思,是沒有華夷的分別嗎?”

“當然不是。

所謂部落,族人,是關外游牧的概念。

而浩瀚中原,自始皇帝同儀并軌,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海內一族。

關內之蠻,所謂山越陸渾,和在戶之民,所別無非教化。

我泱泱華夏,魂是禮儀文化,化外之民入關慕從,三代以后,焉別你我?安辨華夷?

自司馬氏衣冠南渡,江北之民十之八九三代以內均有胡人血統。

中原貧者娶胡女傳宗代,寡者嫁胡婿守田產,比比皆是,胡夏又當如何區別?”

“可是胡人體態,樣貌,于我中原人大有不同,焉能沒有分別?”

“大有不同?

堯眉八彩,

舜目重瞳,

孫仲謀碧眼紫髯。

狐姬生重耳,

渠戎亂秦綱,

秦晉之人多長大,又如何解釋?”

“這……”

那公子說得興起,一抖鶴氅,換過一張紙,又捉起筆,在紙上狠狠畫了一橫,

“無論現在世上人類千顏百態,上古之古總有一個元始。”

然后他又在旁邊畫了兩橫,

“在歷史有蛛絲馬跡可尋之時,世上只有兩個部落。

一出高枷索,即古胡天‘馬自達’,

一出昆侖墟,即長生天‘滕格里’,

二部以不周為界。

所以在上古神話當中,有的說不周在西北,有的說不周在東南。

然而不周既是是蔥嶺,它一直在那里。”

那狼毫斗轉,又劃出三道,

“昆侖之墟,燧人氏祖庭,在昆侖不周之間,是我華夏的起點。

那里逐漸形成三個大族。

一曰昆侖,昆侖曰天,是為天皇,昆侖有一十二部,以伏羲為長。

二曰拓跋,拓跋曰地,是為地皇,拓跋有一十二部,以女媧為長。

三曰崆峒,崆峒曰人,是為人皇,崆峒有一十二部,本以神農為長。

后有黃帝,一統崆峒十二部,人皇之勢,冠絕三皇,故尊為泰皇。”

(筆者案,本節信息量大,噴點多。筆者自知將黑。不過之后盡量在黑板上敲回來,如果有圓不回來的,大家再往死里噴,君子協定,可好?)

鶴氅公子三字寫罷,筆并沒有停,又大大地寫下“九州”二字,

“道友可知何為九州?”

慶云這是終于有機會插上話了,這節他當然知道,

“哦,九州。夏帝禹分華夏為九州而治,取其貢賦,曰青、豫、徐、揚、荊、梁、雍、冀、兗,是為九州。”

那鶴氅公子搖了搖頭,嘆道,

“道友所說不過是禹貢九州,當年禹王仿昆侖九州之制的格局。

然而整個禹貢九州,之不過是古昆侖九州的一個州。”

慶云聽罷大奇,可是他沒聽說過什么昆侖九州,此時無法反駁啊,那還不如做個乖學生,就聽吧。

于是便向鶴氅公子投以渴望的目光,并不打斷。

“河圖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

東南神州曰晨土,

正南昂州曰深土,

西南戎州曰滔土,

正西弇州曰開土,

正中冀州曰白土,

西北柱州曰肥土,

北方玄州曰成土,

東北咸州曰隱土,

正東揚州曰信土。

這一節,鄒子曾經引入陰陽正說,還補充了九州之外裨海環之的說法。

在中原史后漢書·張衡傳中也有所引用。

所以我們現在所謂禹貢九州,中原所謂赤縣神州之地,不過昆侖所記一州而已。”

紙上墨香一凝,“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八字一氣呵成,口中也沒有絲毫停頓,

“所謂三墳,乃是昆侖,拓跋,崆峒三部的上古史。

所謂墳,是因為這些歷史均是山中巖畫。

其中最出名的是昆侖墳,天皇伏羲氏巖畫的部分拓片,又稱河圖。

昆侖九州以昆侖為中心,本源自是出于伏羲部落。

這五典,乃是五帝時期的卜文史集,都是一些骨片龜甲,分別藏于河西蘭臺,云夢太卜,東海瑯琊,伊水之甸,塞北觚竹。

八索,是昆侖燧皇祖庭記錄周圍八州大事的繩結。

八索的頂端系在高處,向八方張開。

現在這樣的索陣,已經成了掛經祈福的傳統。

而真正由文字轉寫的歷史,自九丘而始。

中原神州上古史便是赫赫有名的尚書。

其書原書被秦始皇所毀,歸根究底是因嬴姓部落出河西揚州朱圉之地,所尊的正史,是揚史元龜。

揚州通陽州,意指東方日升之州,上古九州之分本無文字,唯傳音而已。

由昆侖出陽關河套之地,即古揚州。

傳言尚書古今有兩版,實是與元龜相混之謬。

此外諸如弇史火經,戎史蜚馱,以及冀州昆侖官史連山亦在諸邦留有抄本。

而昂史朵堆,柱史玄鳦,玄史金策,而今盡存其名,鮮覓真跡。

自尚書被毀,上古史在中原的流傳便已有限。

好在東北鮮(咸)州,大鮮卑之地,還留有自己的上古史顓蒙。

這就是我可以在此侃侃而談的緣由了。”

慶云見那公子所云自有法度,昆侖九州說在后漢書中也有提及,而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在各種上古經典里也都言之鑿鑿,只是難覓詳細的詮釋。

此時他在腦海中略做思忖印證,便已信了大半,

“這么說,拓跋氏出自三皇之一?”

“哎,不能這么說。

昆侖,崆峒皆是姓氏,但他們可不敢妄稱什么天皇,泰皇。”

鶴氅公子又換了張紙,在上面寫了“元,袁,原,源”四個字,

“其實從語言向文字化轉變的過程中,就像樹由樹干生出枝葉,雖然同源,但終究大相徑庭。

拓跋,只是中原的音譯,其實禿發,托拔,吐蕃,這些部落名稱原本都是相同的。

他們的本意就是土地,元始。

所以我們拓跋部改姓元,只不過是換了對應的說法而已。

上古拓跋族人最先入關的稱袁氏,在鮮卑族庭的禿發部今日被封為原氏,還有一些相關親族被封為源氏的,都是有據可查。

相反,中原人其實也有對應的鮮卑語姓氏,比如李氏,在我們的語言里喚作大野氏。

我們族人之所以以拓跋為氏,只是一直以來傳承了對后土的敬意而已。”

慶云雖染早知道此人必然來歷不凡,但聽到“我們拓跋氏”這幾字的時候,眉頭便是一緊。

他先是想到一個最差的可能,但是仔細琢磨琢磨又不對。

當今的太子,他是見過的,看上去和自己差不多大小,就算鮮卑人長的著急些,最起碼也是十五歲左右年紀了。

眼前這個公子看上去血氣方剛,也就是二十來歲,這離三十還尚早呢,這不能吧?

眼見慶云狐疑不定地望著自己,那人倒搶先點出了他的心事,

“道友此時一定是在揣度我的身份吧。

我的確姓拓跋,哦,眼下都是元姓了。

單名一個宏字,不過一般大家都稱我為魏王。”

元宏說這些話的時候,口氣甚是平淡,自稱的時候并沒有使用尊稱。

哪怕是最后提到魏王的時候,也仿佛只是提到隔壁王叔李嬸一樣地輕松。

慶云的腦子頓時嗡的一下,魏王元宏,此時站在自己面前毫無皇帝架子的青年就是當今魏王元宏?

自己該怎么辦?為華虜大義刺殺他?

劍就在桌子下面。

可是他剛才如此耐心地在解說鮮卑種源,顯然就是說給自己聽的,華夷,胡漢豈是用一兩個名詞就能分清楚的呢?

拓跋氏此時繼承漢朝儀軌,皈依了中原文化。

如果他真的能穩定時局,推動民生,以明君為志,自己,到底該不該出手呢?

就在他天人交戰,猶豫不決的當口,

忽然間頭皮一麻,三魂七魄齊飛天外,那種讓他發自內心里厭惡的雪豹嘶吼聲竟然自門外不遠處傳來。

敲黑板時間

這一章帶來的新的信息量有些過大,一一補注怕是要展開很多章了。依照救急不救緩的原則,我們先來解釋一下慶云本章自稱貧道的問題。

北魏時期,佛教還處于萌芽狀態,所以他們使用的稱呼多半都是外來語。比如,佛寺稱蘭若,沙門,未成年受戒僧稱沙彌,沙彌尼,成年受戒僧侶稱比丘,比丘尼。這個尼字是表示女性出家人的后綴,于是就演化出了后世尼姑的稱呼,而后世所謂僧侶則是由僧伽(信眾)演化來的。如今的法號,當時也多用梵語,比如僧伽跋陀羅(眾賢),菩提達摩(覺法)。

但是這些梵語稱呼很難被普通人理解和接受,不利于傳法。于是呢,也就有一些對應的俗稱。比如當時的沙門(苦行僧)就互稱道友,自稱貧道,借用了一些當時中國本土宗教的稱呼,以方便世人理解。當時總管天下僧人的僧官——大統,本名亦為道人統,如魏書•釋老傳:趙郡有沙門法果……后以為道人統,綰攝僧徒。

在南朝宋國,有一位非常著名的黑衣宰相,是名僧人,名喚慧琳道人,便是如此。

南北朝時期佛道兼修是一種主流現象,僧人精通道典,借用一些道家經典講解經文,其中比較出名的是凈土宗二世祖曇鸞。本書至今為止第一高手,華陽先生陶弘景,南天師道天師,其實也是一位兼修兩道的大德。

當時的出家眾也沒有嚴格的剃發要求,而他們所穿的也多為深色緇衣。“黑衣宰相”所謂黑衣,就指的是深色緇衣。而那些大紅袈裟,黃布法衣多是外來品,只有德高望重的大法師,或者西來的傳法僧才有資格穿戴。

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南朝在若干年后的梁朝出現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盛景。然而北朝自文成帝貶黜道教國師寇謙之死后,拓跋氏便開始迎僧尊佛,幾十年的功夫洛陽城內城外便建有寺廟一千余所,盛況空前,更勝南朝。時人楊衒之所著洛陽伽藍記,便是記錄此時寺院林立的專著。

本作中提到的報德寺,立碑林,搭浮橋,設獸苑,開夷館,都在伽藍記中有更加詳盡的記錄。本作唯一的一個小小改動,是為了體現浮橋的規模,將寺廟移到了河的對岸,希望諸位看官不要過分苛責才好。

p.s.破六韓氏(破落汗)出呼廚泉,見于北史•卷五十三:破六韓常,單于裔也。初呼廚貌(既泉)入朝漢,為魏武所留,遣其叔父右賢王(劉)去卑監本國戶。

破六韓常為六鎮反王,是在本節中登場的破六韓拔陵之侄。

在搜索引擎輸入 蘭若蟬聲 龍之谷中文 或者 "蘭若蟬聲 lzgzw" 就可以找到本書

上一章  |  蘭若蟬聲目錄  |  下一章
其他用戶在看:
龍之谷中文 - 免費小說閱讀網 版權所有 www.lzg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