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藝倫也從來就沒有想過,有一天他看完漫畫,會感到這樣的悲涼與寂寥。
就感覺這部漫畫完全不是那種可以看完后就可以忘得干干凈凈的,反而因為這部作品深刻的內涵與質感,他回味無窮。
然后他忍不住回過頭多看了幾遍,細細品味了一番,便愈發忍不住感慨,さくら老師的作品實在太棒了,其創作風格實在鮮明,可謂獨樹一幟。
像這樣讓人回味無窮、充滿藝術感的作品,堪稱是漫畫中的名著,也難怪它可以毫無懸念地拿下“手冢賞”的入選,并被那些評委吹捧。
畢竟商業漫畫大家也看得多了,能把漫畫畫出藝術性的,實屬難得。
不提它到底能獲得多少人氣,就單論它作品的本身,當真是擊中了很多東瀛人的審美,那深入骨髓的“物哀”,實在令人著迷。
可即便如此,安藝倫也還是覺得有些無法接受作品的不圓滿結局,這部作品他越是細品,就越有一種“意難平”的感受。
可是假如結局也如《你的名字》那些大圓滿的話,那這部作品就沒有這么高的藝術性了,同時也不符合男主“川島”的人設了。
川島對女主熏子的好感和思慕之情確實始于舞女的美貌,并因她的身份、職業產生過一時的邪念。
但最終,熏子的纖塵不染、純真無邪和質樸善良凈化了川島的心。
作品中,作者分明是把初戀少女的純潔視作一種人生理想來渲染的。
漫畫結局部分的旁白是這樣的:“我的頭腦恍如變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來,后來什么都沒有留下,頓時覺得舒暢了。”
這實際上是在悲哀中由于人們心靈的相互交流、相互撫慰而產生的和諧、幸福的理想境界。
川島感到一切都融為一體了,開始自然地接受別人的好意,也自然地去幫助弱小。原本孤僻、內向,拒絕接觸社會,融入社會的他,心靈得到了徹底的凈化。
但他對熏子似戀非戀的思慕之情卻不得不在青春的遺憾與嘆息中走向哀婉的結局。
青年學生感覺體驗到的環繞女主的社會氣氛是悲哀的,而自己“孤兒根性”的心靈底色本來就是悲哀的,因此形成了《伊豆的舞女》悲涼的基調。
漫畫開篇就提到了男主就是個孤兒,他兩歲喪父、三歲喪母,是由祖父母養大的,從小就體弱多病還很自閉。
這樣的男主,他的性格就會注定導致悲劇。
不像《你的名字》的男主,他為了拯救女主,那是真的付出了太多太多,行動力爆表,這樣的男主,不給他一個圓滿的結局,那也說不過去啊。
怎樣的作品配怎樣的男主,《伊豆的舞女》本來就是川端康成帶有自傳體性質的作品,而他確實年幼時就失去了父母,所以他的作品中總有一種“孤兒根性”。
而閻魔櫻給自己的普通人身份“結城櫻”搞得設定,恰好也是個在福利院長大的孤兒,如此一來,她能創作出這樣具有“孤兒根性”的悲涼作品,就顯得非常合理了。
就在安藝倫也還在為《伊豆的舞女》的結局扼腕嘆息時,網絡上關于這部作品的討論,當然也一下子變得熱烈了起來!
而在《伊豆的舞女》正式刊載后,閻魔櫻明顯感到閻魔刀狠狠地充能了一波,無數悲傷的負面情緒,全都被它收割了。
這讓閻魔櫻就感到十分愉悅,有一種土地里的莊稼長熟了,她便可以盡情地收獲的感覺。
她忍不住用手機上了一些比較大的論壇,里面的“動漫游戲”板塊,果然有很多人都在討論這部新鮮出爐的“手冢賞”入選之作。
不少被“治愈”了的讀者,紛紛沖動地發聲——
“有一說一,這部短篇漫畫的結局看得我惡心,真的白瞎了這么好的畫工,浪費了這么好的女主!”
“さくら老師分明就是思想出了問題啊!開篇男主孤兒又廢物的設定,實在不討喜,就不能完全復制《你的名字》男主的人設么?”
“感覺這根本不像漫畫,反而像是在炫技,就硬秀自己的畫工,當然還有那些評委吹的藝術性,假如さくら老師以后連載也搞這一套的話,那我絕對不會入坑的。”
“看完漫畫的感覺非常奇特,也不是那種看了想大哭特哭的,反而感覺到了一種悲涼和寂寥,只能說這真是一部讓人復雜難言的作品。”
“不會真有人覺得這部漫畫也是神作吧?別惡心我啊!さくら這個新人漫畫家明顯是飄了,如果沒有了《你的名字》,誰會去看這部坑人的作品!”
毫無疑問,這些第一時間就沖動發帖,迫不及待吐槽さくら和她的新作的讀者,都是那種因為看了新作,卻沒有達到大家心理預期的。
本來是戀愛題材,大家還微微一喜,畢竟有《你的名字》珠玉在前,只要創作者保持水準,那說不定又是一部讓大家著迷的作品,說不定新作中還有更多的狗糧。
結果看完之后,老粉絲們才發現自己簡直上大當了,新作里哪有什么狗糧,就連男女主的互動,也是帶有距離感、分寸感的,突出一個“似戀非戀”。
這樣的互動再配上那些精美的風景描繪,確實有一種獨特的質感,甚至有一種這不是漫畫而是風景畫的感覺。
這部作品確實不能說它不好,但硬要讓想看甜蜜、喂狗糧作品的讀者,說它好的話,那是不可能的。
讀者們可不是那些看重所謂藝術性的評委,他們對一切悲劇向的作品都不感冒,明明他們看漫畫就是為了找樂子消磨時間的。
而現在有沖動的讀者發帖開噴之后,當然就有一些認為さくら老師新作很棒的讀者跳出來護主了。
這些讀者大概就是所謂的“優越黨”了,他們瞧不上那種超人氣的“民工漫”,好比網文讀者中的老白,瞧不起小白爽文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