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人,怎么這樣的表情,這個構件就是你想出來的啊,在船頭的底部,岸上是看不出來,但是真的很神奇。造船的師傅起先聽到我的要求,非常不情愿地撞了一艘,一番實驗下來,把大家都嚇了一跳。”
“航行速度足足快了兩三成,行船也平穩得多,有了那家伙果然不一樣,不是那些‘太監船’能比啊。”
“太監船?”
戚云龍他們居然已經把沒裝球鼻艏的船稱為太監船……效果真的那么明顯么。不過,大兄弟,現在能隨便調侃“太監”嗎?還好沒有外人。
“七叔,你回來就太好了,手里沒錢沒人的日子可算是到頭了……雖然還是沒錢,有人就會有錢!”
李沅看著海面上的大小幾十條條船,船上水手都滿員的樣子。第一次面對這么多的屬于自己的部屬,海風吹過,李沅竟產生一種天下盡在我手的錯覺,意氣風發得很。
“我們馬上出發,把崇明千戶所給我端了。”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包管他錢延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戚云龍有些疑問,低聲說道:“那可是朝廷的千戶所啊,明目張膽地攻過去?”
“自然不是強攻了,咱們是抓走私船,‘碰巧’發現了錢千戶的戰船在給走私船護航,所以一并剿滅了。”
李沅說得頗為匪氣,李華梅聽了,到不擔心他沒法向朝廷交代。只當他是急不可耐地要去報仇,有些擔心他的人都是新兵,沒上過戰場,說道:“要不,我也派兩艘船跟著?”。
“那哪能行,你現在不能暴露,我和海盜一起去打朝廷衛所……被人抓了小辮子,說不清了都。”
“李姑娘,咱們的事,融合我們商量個具體的章程。我現在去把錢延解決了,現在他絕對想不到我會帶人回去,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先行一步了。”
李沅登上自己的戰船,行船果然比李華梅的船平穩一些,速度嘛,反正他也沒見識過其他福船全速的狀態,戚云龍應該不會跟他說夸大之詞。
“李大人……”
“這里沒外人,還是叫我名字吧。”
“李沅,這次在義烏招兵其實算是順利的,越是順利,需要忙的事情就越多,我這半年就沒有閑下來過,我是要把大家練的像模像樣,才好帶到松江來向你交差。”戚云龍也不客氣,從保定到京師又到江南,他絕對算是李沅的至交之人了,只有真正親近的才互道名字,表字是給上級和長輩叫的,稱呼官職就更生分了。
“我說呢,都藏著掖著,想搞個大新……地震是吧。”李沅差點說禿嚕嘴,不過戚云龍并沒有發現什么端倪,接著說:“你就瞧好吧,收拾崇明所算是這只船隊拉出來后干的第一仗。”
李沅瞧著身邊大大小小的戰船,在浩瀚的大海之上,頓生豪邁:“那就好好瞧瞧!”
現在的船隊有福船五艘,海滄船十二艘,蒼山船二十六艘,另有字母船、連環船、網梭船數十艘,現在的大船福船上裝備有弗朗吉炮六門,小一點的海滄船有弗朗吉炮四門,再小一些的蒼山船有弗朗吉炮兩門,另外碗口銃、迅雷炮、噴筒、嚕密銃、弩箭、火藥弩、火箭、火磚等武器也裝備齊全。
“這次招的兵都是義烏兵,其中我戚家軍的后代遺孤就有八百人。義烏窮啊,咱們定出的每月一兩的餉銀,更是讓當地的農民報名參軍的熱情高漲,要不是你說先只造五艘福船,招個五六千人都不在話下。”
李沅卻笑著說:“咱們不急,一口吃出格胖子我怕消化不了。組建新軍,總會有各種意想不到的麻煩,咱們現在這一千多人,算是新軍的種子,以后啊,水師要擴船,陸師也要建,五六千人怕是不夠,義烏的兵要招,其他地方的兵也要招。”
李沅和戚云龍說起漕幫的事情,戚云龍一拍大腿:“漕幫的人好,平時干粗活累活的,都是肯吃苦又有力氣的漢子。有一說一,義烏兵我最清楚,有好也有不好,優點是肯吃苦,腦子也活,缺點是腦子太活了,聽指揮就會差一點。”
李沅不以為然:“各有利弊吧,這種缺點看怎么用了,用得好,用到合適的地方,缺點就會變成優點,沒用對地方,優點也會變成缺點。”
“對了,七叔,一兩的餉銀,和朝廷的餉銀也餓差不多,至于讓義烏的百姓趨之若鶩的嗎?”
“那是當然,咱們大明朝號稱超過百萬的大軍,且不說軍官,都按一兩的標準發放就是一千多萬兩的銀子,朝廷哪有這么多的錢?一般的士兵能按三錢銀子發放就不錯了,據我說知現在的邊軍也就是六七錢的標準,關寧軍最高,也就是能發發到一兩。”
“按照你定下的規矩,咱們每月十號定時發餉,發的是現銀子。在浙江是我來親自發餉,發了一個月就傳遍了義烏,如何不讓他們踴躍?朝廷定下的一兩餉銀,從朝廷發出就已經是大打折扣,再經過層層的盤剝縮水,最終流向當兵的口袋里的,有見著錢就不錯了,軍中的將帥可都靠克扣軍餉過日子。”
“不是說吃空餉么……”這明軍之中,比自己想象的還要黑暗啊。現在一千多的士兵,軍官餉銀高一些,單單基本的餉銀就要準備至少兩萬兩的銀子,算上艦船火炮、武器裝備、人吃馬喂、撫恤鎬賞,就這第一年,之前那二十萬兩銀子估計剩不了多少。
以后擴編,又是成倍的翻翻。
好好賺錢啊。
“戚家軍的一些老兵,有多少人遠愿意出山幫忙的?還有,挑選一些識字的孩子,到時候安排到府衙里面,我還有安排。”
“你能對那些老哥哥們有安排,大家都感激不盡,但也不想拖累你,大概也有一百多身體強健一些的老兄弟愿意出來做事,其他的人還是在義烏鄉里,畢竟還有一些年幼的孩童需要照顧。識字的孩子……應該不多,回頭我再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