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儀話落,逾百弓弩手便從三面沖出,將曹洪及其進入府中的部眾三面包圍。曹洪雖下令急退,但因人數眾多而不能及時退出,所以遭弓弩手攻擊。
曹洪憑武勇和手中大刀,輕松將朝他飛來的箭矢擋掉。但他左右甲士已有傷亡,曹洪見此眉頭緊鎖,且戰且退“盾牌手掩護,速退出去!”
終究是久經戰陣的精銳,雖遇伏擊,依然很快穩定。聽得自家將軍軍令,當即有十余名盾牌手沖出。得盾牌掩護,曹洪雖引部眾成功退出何儀府邸,同時也遺下十幾具尸體。
“取曹洪首級者,本將軍有重賞!”見曹洪被打退,何儀舉長劍高呼。
得軍令(聽有重賞)府中守衛皆響應,士氣高漲,提起手中兵刃,就要沖殺出去。
潘衛緊隨徐庶至院中,正聞何儀的軍令。他心頭不由一動,就跟徐庶說道:“先生,屬下去取曹洪首級來。”
潘衛請令,可不是圖何儀的重賞,而是想拿著曹洪的首級向劉協帳邀功。曹操不是跟陛下搶豫州嗎?曹洪不是曹操帳下猛將嗎?
但先不說潘衛能否斬得了曹洪,若他真把曹洪斬了,將其首級拿到劉協面前邀功……劉協到時會是個甚反應呢?
“陛下令汝護吾左右,但吾方才卻險些被刺客殺傷。若汝再疏忽大意,就不怕難向陛下交代?”
斗志正盛的潘衛,突遭徐庶這般回懟,當即偃旗息鼓。他無從反駁,因方才那些刺客確用弓弩,險些傷到徐庶的性命。
徐庶既算到曹洪會遣人來行刺,自然就不會放松警惕。況且徐庶可不是,提起長劍,只會胡亂舞一通的文人。所以他有驚無險的躲過致命箭矢。
徐庶向何儀“獻計”時,只提曹洪和戲志才定會刺殺他,并未講出其同會刺殺他自己的事。這也是為降低露出破綻的幾率。至于徐庶是否是掐指算到曹洪會于今夜遣人來刺殺?當然不是。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多是求事先布局,謹慎穩當。
說罷,徐庶快步行至何儀前“將軍且慢。曹洪領來的兵卒,定全是精銳。若將軍令部眾貿然沖出,與之巷戰,恐會死傷慘重。何不以院墻為依托,用弓弩殺傷曹軍呢?”
先不說何儀部眾不如曹軍驍勇。因徐庶向何儀提出,勿打草驚蛇,所以何儀沒有貿然向府中增兵。因此數量上也不占優勢。
何儀聞言,恐是這時候才想起曹洪是曹操帳下驍將,就憑自己府中守衛怎能與他硬拼/巷戰?
“就依先生之言。傳某軍令,弓弩手依院墻為依托射殺曹軍。”所以何儀終接納徐庶的意見,并下達軍令。
“諾。”其身邊親衛應諾,便離開傳達。其部眾得軍令后,執行得也挺迅速。
見其部眾已行動起來,徐庶便再建議道:“將軍應馬上遣快騎,去通報各城門守將,令他們速派兵增援。”
終究是敵強我弱,求得增援才是眼下重中之重。
“先生說得沒錯,若曹洪不愿退去,便正好來個“甕中捉鱉”待某取下曹洪首級獻于陛下,以證某對陛下的忠心。”
何儀心情甚好,興許是想到將擊敗曹營驍將,曹洪。或是想到拿曹洪首級獻給劉協后,能得更多封賞。
到徐庶卻微鎖眉頭,只這舉動未被何儀發覺。
曹洪雖知中了埋伏,卻無撤退之意。事已至此,只有鋌而走險,采取強攻之法。若事態發展如意,同可達到理想目的。
何儀部眾皆是烏合之眾,又怎能敵過某手中的四百精銳?
“弓弩手朝府中放箭,其余人準備隨本將軍沖殺進去。取徐庶和何儀首級者,重賞!”曹洪同用何儀激勵士氣的方法,而此也是百試不爽的方法。
“諾!”眾甲士齊聲應諾。
弓弩手隨即列陣,滿弓搭箭。
“放箭!”
隨著曹洪振臂一呼,數十弓弩手同時放箭。沖上夜空的箭矢數量,似不能用“箭雨”來形容,但同能對縮于府中的何儀部眾造成不小傷亡。
“兄弟們,隨本將軍殺進去,取徐庶與何儀首級!”幾輪弓弩攻勢后,曹洪將大刀舉過頭頂,大吼道。
“諾!”眾甲士再齊聲應諾,氣勢、殺氣似要撼動這條街的住宅。
“額~”忽有箭矢飛來,擊穿距曹洪甚近甲士的甲胄。其痛呼一聲,倒在地上,當場喪命。
但這只是個開端,轉眼間就有十幾人中箭倒地,當場喪命。
“盾牌手掩護!弓弩手反擊!”
何儀的弓弩手以院墻為依托,朝街道中的曹軍房間。距離很近,實夜清晰,自然能比曹軍弓弩手,更有效的殺傷敵人。
在曹洪的軍令中,在中箭甲士的痛呼中。盾牌手迅速就位,弓弩手迅速調整角度。兩軍便在此狹窄的環境中,以弓弩對陣。但形勢顯然于曹軍不利。
“盾牌手掩護,定要殺進去!”曹洪心知,欲扭轉戰局,只能殺進去。
隨著曹洪的軍令,盾牌手前面掩護。曹洪親自引兵,蔽于盾牌手身后,朝何儀府邸大門沖過去。
何儀雖未下令關閉府門,但卻有盾牌手隨時等候。待曹軍欲沖進來時,便馬上沖過去組成盾牌陣。手持長槍的兵卒,則藏于盾牌之后,以殺傷敵軍,且一步步將敵軍逼退。
何況就算何儀的府邸再大,府門也不可能抵得過城門。所以府門前的盾牌陣全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
繞是曹洪驍勇,但在此情況下發起攻勢,依然難有進展。
若有頂尖猛將在此的話,應該能憑無敵的武力破陣。
“額~”痛呼聲不斷。只短短時間,曹軍便在府門前留下二三十具尸體。曹洪的攻勢被擊退。
“先生此法甚妙啊!繞是他曹洪再驍勇,也無濟于事。只要再堅持片刻,援軍便會趕到。曹洪今日插翅難逃。”何儀將戰況盡收眼底,高興得緊。
這種戰法,的確不像是何儀想出來的。
徐庶卻面無表情,讀不出他此刻的心情,又未馬上應答何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