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邪分內外
外寒又稱表寒,乃是機體受外部寒邪所致。
寒性主收緊,所以受寒之后會出現無汗、惡寒、項背強幾等癥狀。
也會出現清涕、鼻塞,若有咳痰也為白痰。
感受寒邪后,其間會出現很多伴隨癥狀,例如頭痛、厭食等,但這些并不是表寒獨有。
與表寒相對的自然是表熱,諸位生活中細細觀察就能清楚辨知。
今日主要論述的是內寒也就是里寒。
人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可受寒。
里寒的出現,有外部寒邪進入人體形成,也有長期食用涼性物質導致。
里寒中又分虛實
實者可以肯定內部寒邪盛,多表現在脾胃,其余四臟雖有但較少。
寒證的臨床表現為:惡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臥,痰、涎、涕清晰,小便清長,大便稀溏,面色晃白。(舌淡、苔白而潤,脈緊或遲。)
因內傷久病,陽氣虛弱而陰寒偏勝,多為虛寒。
這種寒是因為本身陽氣不足以制約陰氣導致。(人體陰陽會處于一種平衡狀態,如果這平衡狀態就是實證,如果是在這種狀態中一者缺少,是為虛癥。)
這里自然而言會引申到陰陽的虛實,點到為止,展開了說范圍很大。
簡而言之,表寒服用解表,也就是發汗的藥物,如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等等。
里寒則用溫里藥物(這里要區分清楚,是寒邪還是氣血陰陽虛。)
實寒在胃用良附丸,或者用熱性藥物,如生姜、炮姜、附子等,具體要依癥狀搭配。核心是把寒邪驅去體外。
虛寒在胃用建中湯,同樣是熱性藥物,但強度要比實寒低,這一類同時還需要兼補虛。
……
體寒
人的體質分九種,其中就有一種寒性體質,稱之為體寒。
這種人碰不得一點涼的,一碰就出問題。
容易感冒,容易疲倦,臉色也是晃白。
此種體質女性居多,嚴重者會影響生育。
體寒所表現出來的癥狀其實更加傾向里虛寒,所以平時可采用補陽的理念進行改善。
倘若表現出病態,最好進行系統治療。
如果只是用于日常保健養生,前面作家說里有涉及到這一塊的內容。
突然想起來……
艾灸對于體寒或者虛寒之人效果頗為不錯。
關元、足三里、涌泉、腎腧、神闕、中脘等穴。
主要圍繞足陽明、足太陰、足少陰來緩補陽氣。
點到為止,不能展開了,要不然說不完了(笑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