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來講,這個年代的國人,非但瞧不起廁所這玩意,連帶著也瞧不起從事相關行業和工作的人。
什么掏糞工,掃廁所的,開糞車的,一概如是。
其實說起來,不外乎是因為我們當時的廁所的條件實在是差勁,只能用“臭名遠揚”來形容。
究竟能差勁到一種什么地步呢?
能差到都不配被叫做廁所,只能以“茅房”稱之。
這話一點也沒有夸張的成分。
這年代的公廁,建筑標準多是“一個坑、兩塊磚、三尺土墻圍四邊”。
不但沒有門,而且矮得如同豬圈,廁所頂部為防雨只加覆兩層石膏瓦楞板,通風就是靠廁所上部,磚頭錯落磊搭留出的通氣孔。
而京城百姓這時形容上公廁的感受,那是“一聞,二跳,三叫,四哭,五笑”。
大致的意思是,在胡同里找廁所根本不用看標志,“聞”著味兒就能找著。
進入廁所則污水橫溢,屎尿橫流在地上,一不小心摔一跤,一天渾身臭騷味。
所以只能“跳”著前進。
另外在夏日,廁所坑中的場面將會讓人驚心大“叫”。
還有廁所里彌漫著的尿液氨氣能嗆得人眼淚直流如同“哭”狀。
再加上便坑之間毫無遮擋,入廁的人們只能大眼瞪小眼,相對苦“笑”了。
公廁的問題甚至影響到了共和國的對外形象,因為即便是公共場所,旅游景點的公廁也比胡同的公廁強不了多少。
在很長的時間里,共和國境內的廁所,都是境外游客到內地抱怨最多的問題。
有一些海外游客甚至因為被旅游景點的公廁給嚇著了,寧可中止游覽,也得返回賓館入廁。
真有緊急情況,不得不被迫“入鄉隨俗”,那簡直能形成心理陰影。
許多外國人會因為內地的廁所沒有隔板,只能用手抱頭面向墻壁,來個“鴕鳥政策”。
為此,有些外國出版的旅游小冊子,就會鄭重提醒前往共和國的游客——“旅游出發前務必要在賓館提前入廁,旅游途中不要喝過多飲料,以免使用公共廁所,那里是華夏最骯臟的地方。”
所以完全可以說,公廁問題的確是這個年代,我們對外難以示人的一塊臭瘡疤。
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共和國的貧困和落后,也折射出了我們國家的人民素質與文明發展水平的不足。
可要知道,還別看廁所這么臟臭,想上還不好找呢,因為數量也不足。
據資料記載,八十年代中期之前,全京城只有五千五百座公廁。
即便是京城最繁華的地段,公廁不過二十多座。
居民區往往一片胡同才有一兩個公廁,日常捏著鼻子排隊上廁所那是常態。
像西單南側的公廁前,排隊的人少時幾十人,多則二三百,天天如是。
不知情況的人還以為這是在搶購什么緊俏物資呢。
由此,也就有一個屬于年代性的特殊現象。
去飯館喝酒吃飯的老爺們,都愛去自己掌握地形的。
知道廁所去哪兒上,才便于走腎不是。
同樣的,也有了那個人盡皆知的順口溜兒——“老塔兒進城,身穿條絨,頭戴草帽,腰系麻繩,喝瓶汽水兒,不會退瓶兒,找不著廁所,是旮旯也行……”
說實話,這表面上說的是鄉下人進城后的入廁尷尬。
可實際情況上,由于男人的臉皮厚,還多少有點權宜的法子可想。
真正找不著廁
所,最不堪其苦的人,其實是女性,與城鄉之別的關系還不大。
現實里確實有國內的女同志因為出差,在大城市繁華地段找不到廁所,小便失禁尿了褲子的。
也有外國娘們因為內急,強忍過度,結果在歸途中暈厥昏迷的。
所以說寧衛民建廁所這事兒,其實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住在廣廈間,用著抽水馬桶,不用為入廁問題發愁群體。
當然會鄙夷,會嫌棄,會心生憎惡感。
可對于每天都得上胡同里茅房的附近居民,或是走到此處急需解決內急問題的路人來說,那就是功德無量,勝造七級浮屠的事兒了。
別處不說,就說寧衛民家門口的扇兒胡同的要升級改造的廁所。
自打邊大媽貼出街道告示的那天起,這就成了扇兒胡同各院各戶,家家熱議的話題。
無人不津津樂道,說街道辦了件好事。
盼著這廁所早點修成,早點惠及大家的生活。
哪怕是明知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會不方便,得去遠處另尋他處入廁,可人們一樣是心甘情愿,安心等待。
不為別的,因為現有的廁所實在太破了,早就到了不能不修的地步。
比方說,連個燈泡都沒有,天一黑得打著手電筒才能上,就跟趟地雷陣似的。
尤其附近的居民又多,抽糞車如果五天不來,這里就能淤了,老鼠都能從糞坑里爬出來。
說句不好聽的,這個廁所臟臭得能讓人做噩夢。
其實大家都不圖修成多么干凈的地方,只要地面是平的,屋頂不漏雨,有個小亮光照明,別滿處跑耗子,也就知足了。
這年頭老百姓的眼界和見識,還真沒法把廁所和“干凈”二字聯想在一起。
結果誰都沒想到,所謂的“升級改造”壓根就不是在舊基礎上修繕,而是城建公司的大鏟車直接開過來,扒倒了重蓋。
就沖這一劃拉,“呼啦啦”碎磚爛瓦的陣仗,扇兒胡同的居民就不能不受震動。
看在眼里誰都明白,這次街道真下本兒啦!
再接下來的幾天,等運走了這些廢磚,吸引居民們注意力的,就是廁所這塊兒地基上,打線劃出來的奇怪布局了。
之所以說奇怪,是因為常規的廁所,一定男廁、女廁面積相當,有兩個入口才是。
然而這次要翻蓋的新廁可不是。
就一個門兒不說,而且里面的面積也不均等,居然劃出了大中小三間。
弄得大伙兒這叫一個納悶兒,怎么合計都捉摸不出個所以然來。
有人實在耐不住,跟施工的頭頭遞煙,大致討教了一下,才知道怎么回事。
合著今后正中的小間兒就是主要入口,小間兒的正面按洗手池、側面墩布池,還要裝大玻璃鏡。
左邊要大一倍的這屋是男廁,右邊的大兩倍的是女廁。
至于為什么這么安排,他也不知道,反正照做就完了。
這一下可好,算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扇兒胡同的居民們都沒法安定了,覺得街道太能胡來了。
一個廁所用得著裝鏡子嗎?還裝洗手臺?這得花多少冤枉錢啊!
過去連個燈泡都保不住,能讓孩子們給拿彈弓打了,這些東西不擎等糟踐嘛。
就別說廁所就一個入口的問題了,臭氣不全憋里頭了?這還怎么散味兒啊?
于是居民們一股腦都找邊大媽來了,讓她跟街道李主任好好說說,趕緊“撥亂反正”。
千萬別錢沒
少花,最后弄一個大家都不滿意。
唯有面積問題,男子漢大丈夫們倒是無所謂的。
反正女人們喜歡就得了,而大多數人都怕老婆,怎么也不敢在這方面較真兒。
更蹊蹺的是,對大家的意見,邊大媽似乎是早有預計,她居然淡定極了。
也不跟每個人細說,只讓大伙兒先回去等著。
很快就貼出了第二張告示,以文字對大家伙的各種疑問予以了解釋。
為什么設一個總入口?
既能夠節省空間,也便于安裝門簾,做冬季保暖,夏季防止蠅蟲亂飛啊。
為什么花錢增加洗手臺、大鏡子這樣的設施?
那是為了便于大家的正裝需要,有利于個人衛生健康。
至于會不會毀壞?會不會臭味難散?絕對不會。
因為街道這次,就是為了不白花這筆錢,能徹底杜絕舊日廁所臟臭問題,決定要雇請專人看護清理廁所。
甚至這告示上,就連面積切分不均的問題都說明白了。
“根據女同志在使用衛生間次數上比男同志多,而且用時長的現狀。街道才決定翻蓋的公廁無論是在面積上、還是坑位上,女廁都要比男廁大。這種比例將按1∶1.5建設。”
這一下,有理有據,相當科學啊。
官方說明直接就把大家伙的焦躁和擔心給撫平了,那些鬧騰的主兒再沒話說了。
尤其是女性居民們,看了這么貼心的設計初衷。
背后里都說,街道可以啊,這是請來了高人設計的廁所吧?
當然,另一方面,期待著廁所能早入建成投入使用的心情,大家也是更急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