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漢王府
“先生這幾日去那了,怎么不見你呢”,“哦,殿下還能記得老臣還真是難得啊”。
“殿下,你很得意啊,每日飲宴不斷,前呼后擁,真是羨煞旁人啊”,岑文本陰陽怪氣的說著李恪。
李恪不明白差事辦的如此的好,老師應該高興才是啊。不過他也知道岑文本是真心為他好的,連忙起身請老師坐下。
看到李恪如此的殷勤,岑文本嘆了一口氣,也不好再冷著臉教訓李恪了。
“陛下給了你那么多的錢糧,你為什么要那么做呢,難道不怕頡利加害你嗎,還有萬一突利出賣于你那又該如何是好呢”。
“學生此去有先生的良謀和柴紹的數萬大軍為后盾,出手的時候就有七分的把握,越大的風險收益不是越大嗎”
李恪的寬慰并沒有讓岑文本的高興起來,在岑文本看來,李恪這次其實得到的收益并不多,反而成全了別人。
“殿下覺得自己的功勞很大了是嗎,那比韓信,彭越如何呢,他們輔佐漢高祖平定天下功勞不可謂不大,但為什么他們都被早早的誅殺了呢。”
“還請先生教我。”,看到岑文本的面色不善,李恪趕緊換了態度請教。
“為人臣子者要是讓人看出來他的本事比皇帝還大,所立的功勛比皇帝還高,封地比皇田還要多,那這個人的死期就不遠了。
做皇子也是如此,殿下不過是親王,如果讓人看出來他的本事比儲君都大,功勞比儲君都高,食邑和儲君差不多。那么和太子親近的人他們就會視你為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陛下春秋正盛,不會容的那個皇子在北伐的國策上超過他,那他就會轉過身來對付你,到時候你怎么辦呢。
畢竟太子是陛下自己立的,你覺得他會因為你能干,功勞大而在這將要打國仗的時候動搖儲位嗎”
岑文本看李恪在那思慮自己說的話接著道:“這天下人都知道陛下是個念舊的人,可殿下你呢,
回城那日不少的文武都去恭迎殿下,可你注意到那些秦王府的文武了沒有,殿下可能沒顧得過來,就在你不遠處,他們都去送羅藝了。
太子親自扶靈并為羅藝勒石,這可著實讓東宮等到不少重臣的好感啊,你覺得在陛下那里會怎么比較你和太子呢。”
聽到岑文本說道這他才明白自己是把那個因他而死羅藝給忘了,給人留下了薄情寡恩的印象。
在那些朝中重臣眼里,一個能干的皇子遠不如一個念舊的,而李承乾不念舊惡,不顧儲君之尊,為一個曾經的罪人扶靈,充分展示了大國儲君的風度和對民族英雄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贏得了父皇的心。
岑文本知道李恪長久的受東宮的壓迫,差事辦的如此漂亮難免得意忘形。
不過這尾收的不好,讓東宮撿了個大便宜,這也說明李恪的心智還遠沒有李承乾成熟。
“好在殿下的這次差事是辦的還是不錯,不僅給陛下爭得了臉面,而且對于殿下在民間的名聲也是好的。這對殿下今后的路大有裨益。”
“先生教訓的是,可眼下應該如何呢?”
“殿下年紀還小,辦事難免不周全,為了北伐不管羅藝曾經犯了什么罪,就憑他是抗擊突厥掩護皇子而死的,那他就是一個英雄,也必須是一個英雄,朝廷因此可以團結人心,所以說什么樣的哀榮都不為過。
東宮的那位還真不是個簡單的人物啊,辨事如此之準,如此之快,咱們輸的不冤。臣已經以殿下的名義向陛下上了奏本,請追晉羅藝為冀國公輔國大將軍,雖然有些晚了聊勝于無吧,至于這封地一事,殿下還是要考慮清楚的,不能因小失大啊。”
老實說李恪后悔了,怪自己怎么就能如此的短視,還真是勝易生驕。讓眼前的贊聲和利益蒙住了雙眼,白白讓東宮撈了個好名聲。
“照先生這么說,這五百戶的封邑還真是燙手,學生這就進宮向父皇請辭。”
太極宮承慶殿
“恪兒,這次的差事辦的不錯賞賜是應該的嘛,為什么要請辭呢”,李世民笑著對李恪說。
李恪跪坐在下面,微微的躬了下上身恭敬回道:“回父皇,此次能換回這些百姓,一來是仰仗父皇天威,二是邊境數十萬的將士的震懾,讓頡利不敢妄動,兒臣不敢貪功。”
“況且還連累了羅藝將軍殉國,兒臣這心里真是過意不去,兒臣上的追封羅將軍的奏表不知父皇意下如何。”
聽了李恪說到羅藝,李世民不由的笑了一下,自己這個兒子終究還是反應過來,大唐需要樹立一個抗擊突厥的典范,用來激勵人心。
李恪從定襄回來后只字不提羅藝的事,而李承乾卻反其道而行之,給予羅藝極大的哀榮,雖然眾臣明面上沒說什么,但誰心里還沒桿稱呢,李恪肯定是弄清楚了形式才上的那份奏本。
“羅藝死的英勇,是我唐將的典范,你和太子的奏本朕都看了,已經給弘文殿下旨了,這事你也別太往心里去,戰死沙場對他來說是最好的歸宿。
既然你不想要這五百戶的封邑,那朕晉升你為蜀王,也算是對你此次出使頡利的嘉獎。”話罷,李恪趕緊向父親磕頭謝恩,李世民抬手虛扶了李恪一下,示意他就不要多禮了。
“對于突利的事,你怎么看”。
“父皇,兒臣以為可以一試,自始畢暴斃后,突利并沒有得到本來就應該屬于他的汗位,難免心生怨恨。
但頡利一刻也沒有放松對他的警惕,要不是有長老們護著,他會和那些反對頡利的頭人一樣被頡利處理掉。
至于他要求父皇親自去邊界談判是因為頡利在草原勢力極大,他還帶著幾萬父老,如果沒有萬分的把握,他不會冒著被滅族的風險和我朝結盟的,從此人謹慎的態度就足以讓人放心與其合作。
另一方面是想看看我朝的誠意,胡人在我們眼中背信棄義,可在他們眼中也怕中原王朝自身強大后學漢武帝滅匈奴之舉,前車之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