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說唐代的醫療水平,那么就要聊到所謂的太醫署,這里面供職的都是全國各地匯集而來的最頂尖的醫學人才,他們也被稱為太醫。這些醫生每個人都是地方上實力最拔尖的人物,提拔而來。而且他們每天服務的對象都是皇室成員,也就是說這些人必須實力過硬,否則的話稍有不慎就是滿門抄斬。
這些成員人人都可以得到全國各地最完備的醫藥典籍,而且大家還存在著非常巔峰的競爭關系,所以太醫署是大唐王朝時期的最高醫學水平。
此時的太醫署所涉及的體系特別的繁多,有專門鉆研醫學理論的,有專門鉆研針灸的,還有專門鉆研人體身體構造的,更有甚者還有人研究巫術與神話醫術的。可以說,各門各類上天入地無所不包,孫思邈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至少在李承乾看來,大唐現在的醫學水平應該是領先世界少有人能及,要不然倭國為什么三番兩次上表請求皇帝允許他們的遣唐使入太醫署學醫,而不是整天在國子監的老儒門下天天的之乎者也。
不過話又說回來,醫學可不是光頂尖就能完事的,還需要普及下來,畢竟行醫是救人的,不是用來炫耀的,而蒼文書院有專門負責培養醫者的地方,這是當年孫思邈投靠東宮的條件之一。
有了蒼文書院培養醫者的成功經驗,李世民特意下旨在在各個地方設立大量的醫學博士,這些醫學博士及地位大約等于漢代設立的“五經博士”,甚至在某些時候地位更高一些。他們不僅擁有著極高的地位,而且還負責對整個地方上的醫學進行管理。
除此以外,這些醫學博士的下面還有醫學生,醫學生下面還有很多的行醫人員,一般來說醫學博士負責整體的調配,還有管理大規模的疾病問題。真正負責在底下去進行醫學治理的人是那些醫學生,這大概就是最早成批量形成的赤腳醫生,需要走街串巷。
而且像這樣的赤腳醫生,還有大量的負責輔助的醫學助手,在各個地方都有相應的調配,可以說底層人也不擔心疾病爆發問題。
從這里可以看出,大唐的發展水平應該已經很高了,畢竟醫學屈居于百姓生活必需之后,只有解決了溫飽,才會在此基礎之上推行醫療工程。
獨孤睿的醫館就是由一批的醫學博士組成的,因此這也讓他成了長安城內唯一一個入得孫思邈法眼的人,平時的耳濡目染也讓獨孤睿成了二把刀的醫生,配點小藥自然是不成問題的,這也是那些紈绔和文人中招的原因。
東宮明德殿,今兒被召集在這里的人都是醫者,不管是官方的,還是非來自民間,凡是長安城附近有名的統統被請了過來,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明年的一場考試,那就是醫術科。
不管是從醫者還是當官的都是個人的選擇,可只要是個人就有自己的小心思,要想讓他們都和孫思邈一樣的永懷懸壺濟世的心,那是難為人了。
所以李承乾就上奏了皇帝設立醫術科列入科舉,凡是通過的考核的醫者都授以品級,解決了過去除了醫學博士外,所有人不清不楚、不尷不尬的身份問題,把以德為人所敬仰,變成了官制,更加職業化,也更好的管理。
按照以往的慣例,從醫者要想當官進入仕途,那是要在地方上經歷激烈的競爭和嚴格的考核成為醫學博士,然后在經過太醫署殘酷的淘汰,才能成為一名太醫,正式走入仕途,可能經過這么層考驗的人無疑是鳳毛麟角的,這無疑讓更多年輕人望而卻步。
在這個人均只有三十幾歲的時代,不能普及醫療是人口浮動一主要原因,要知道三十幾歲正處于壯年,就是因為各種疾病的折磨才讓他們早早的亡故。這不管對于國家,還是他們自身的小家來說,無疑都是巨大的損失,所以這種現狀必須改變。
“孤今日召諸位來,就是為了明年的春闈,消息兒相信你們已經都收到了,但孤望你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多多鼓勵門下學子參考,你們都是開館收徒不也是為了懸壺濟世嗎?
如今陛下開了天恩,特意在科舉中加設了醫術科,就是為了天下萬民的福祉,同時也與諸位大醫天下的理想不謀而合,這算是天子憂民之所憂了。”
“太子殿下,歷朝歷代對于醫者都沒有當今的朝廷如此的重視,這讓我輩學醫者感同天恩的時候,也倍感幸運。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醫道也漸漸地淪為了小道,人們只顧學儒論法,為的就是出入朝堂,好光宗耀祖,所以這收徒傳承也就成了難事。”
“今日朝廷能在官制上為醫家開這樣的口子,不僅能解決了現今醫者們的后顧之憂,更是能鼓勵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這對于我華夏的醫道傳承來說可是一件大好事,老道甚為贊同。蒼文書院醫術科的學子大部分已經結業,老道以讓他們抓緊備考了。......”
孫思邈在民間的威望奇高,就算是當朝宰相比之這位老者也相差甚遠,所以李承乾今日特別請了這么個大的托,讓他來個現身說法。讓這些人明白,凡是支持朝廷的決議者,對于他們的醫館、醫廬,朝廷都是會大力支持的,孫思邈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不管是太醫還是從民間請來的醫者,他們授徒可不是傳道受業那么簡單,更主要的是為了他們自己,所以沒點兒好處,讓他們自覺的把人讓出來,那基本上是不可能。
有了孫思邈這個成功的案例擺在面前,殿內諸人還有什么不相信的呢,別看孫思邈現在的品級不高,可就憑著高超的醫術,就是當朝的宰相也得敬著三分吧!要是咱們能抓住這次機會,攀上了東宮這節高枝,那咱不就是下一個孫思邈嗎?
于是,在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想法推動下,明德殿內的贊同之聲,那是不絕于耳,就連太醫署的太醫們也不例外。......
請:m.biquge.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