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中秋活動party,除了這些對陳舟十分尊敬的數學系學生外。
其他的人,到還好。
也因為大部分都是華國人,整體的氣氛還算不錯。
尤其是像一些和劉茂聲曾子固類似的學生。
借著中秋文化,打著團圓buff,十分機智的就輸送了一波傳統文化。
當然,這些學生的想法,也沒有錯。
只要把對方拿下,那文化的輸出,就絕對是成功的。
活動的時間,并沒有持續太長。
在晚上十點不到,便全部結束了。
陳舟和楊依依兩人,在和劉茂聲等人告別后,就直接回到了宿舍。
當然,陳舟和楊依依是各回各的宿舍。
本就乘坐了一天飛機的陳舟,此時也打算趕緊洗個澡,上床睡覺。
只不過,當他洗完澡,坐在床上時。
卻還是把草稿紙拿了出來。
陳舟定了個鬧鐘,開始再次梳理這些關于膠球的理論模型的計算。
口袋模型的到還好。
格點QCD理論的計算,又被陳舟梳理出了三頁,滿滿當當的A4草稿紙。
草稿紙被梳理完時,正好陳舟所定的鬧鐘,也響了起來。
伸手把鬧鐘關閉,陳舟的嘴角露出一絲得意。
“這完美的控制力,除了我,還有誰?”
“唉……連我都佩服我自己了……”
陳舟邊開啟自夸模式,邊把這些草稿紙收拾整齊。
隨后,陳舟坐在書桌前,拿起筆,在一張新的A4草稿紙上,做著后續的詳細計劃。
不管怎么說,這個膠球的實驗,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對于這點,陳舟從弗里德曼告訴自己那天開始,就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所以,如何把哥猜的課題,和膠球的課題,合理的分配好時間。
就成為了陳舟當前最需要考慮的事情。
至于阿廷教授所給的資料,還有那個“如何從幾何角度研究非交換環”的問題。
雖然也是陳舟需要考慮的內容,但不像這兩個課題的研究,需要進行合理的平衡。
而且,陳舟本身的想法,是邊學邊和阿廷教授溝通。
“也不知道哥猜的課題經費啥時候能到帳?”
陳舟停下筆,把做好的計劃放在一邊,便迅速上床睡覺了。
翌日,伴隨著鬧鐘的聲音,屬于陳舟的新的一天開始了。
快速下床,洗漱好,陳舟就去找楊依依,兩個人開始晨跑。
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主動學習習慣,是陳舟這么長時間以來,最有益的收獲。
而習慣的養成和保持,也是自律的體現。
早餐吃完,楊依依詢問陳舟去不去聽,物理系一個教授的講座。
楊依依的導師,雷納·韋斯暫時還在華國呢,最早也是在這個月底才會回來。
所以,現在的楊依依,是極度自由的。
當然,對于楊依依來說,在導師回來之前的時間。
她是絕不可能荒廢的。
畢竟,在學習和研究這回事上。
楊依依從來也不比陳舟懈怠。
陳舟想了想,還是決定不去了。
剛制定好計劃的他,現在只想埋首于自己的計劃之中。
而且,從SLAC帶回來的實驗數據,也一直在吸引著陳舟。
現在的陳舟,只想盡快把和膠球有關的理論模型,給全部梳理一邊。
然后,好正式展開對數據的分析和處理。
聽到陳舟的回答,楊依依自然也沒強求。
學習上,陳舟和楊依依一直是互相尊重的狀態。
就這樣,兩個人在食堂門口分開了。
楊依依徑直去教學樓,準備搶個座位,聽一聽這位教授的講座。
而陳舟則回了宿舍。
“在1985年的時候,流管模型首次被應用于估算較輕膠球的質量……”
回到宿舍的陳舟,直接開始了對流管模型的研究。
事實上,強子的流管模型,也是起源于格點QCD理論的。
其中,夸克和流管是基本的自由度。
流管模型也從最初的,用于計算樸素夸克模型中的強子。
進而用于研究,由純規范場耦合而成的膠子球態。
只不過,這里面的膠子場,被一種特別定義的流管所代替。
房間里,時間悄然流逝。
只聽見筆尖和紙張摩擦的聲音。
一張張草稿紙,被水筆里流出的墨水所覆蓋。
最終匯聚成一個個的公式符號,和一個個的數字。
相比之下,陳舟在這樣安靜的狀態里,一旦進入了沉浸狀態。
他的學習效率,思維的敏捷性,都是高的可怕的。
要是弗里德曼在這里,大概又會感慨一聲:“我還以為這小子在飛機上,就已經展現了高效的研究效率。沒想到,這時的他,才展現了真正的技術!”
短暫的停筆,習慣性的用筆點了點草稿紙。
陳舟開始匯總流管模型中,部分膠球的質量。
和格點QCD理論的計算一樣,陳舟并沒有進行太過深入的研究。
只是計算了粒子的量子數,在0、1、……、3等狀態的膠球質量。
做完這個表,陳舟把這張紙單獨拿出來,和口袋模型、格點QCD理論的計算匯總,放在了一起。
隨即,陳舟開始學習Contach等人的方法。
在組分模型的框架下,應用庫侖規范方法,計算多個量子數膠球的質量。
這也就是庫侖規范模型。
到中午時,楊依依已經聽完講座,回來了。
而陳舟依舊沉迷在眼前的理論模型之中,無法自拔。
就連楊依依開門的聲音,他都絲毫沒有察覺。
楊依依似乎也知道陳舟的習慣,她的手里就拎著一份打包盒。
她在物理系那邊聽完講座后,就直接去食堂解決了午飯。
很順手的,就給陳舟帶了一份回來。
沒有打擾陳舟,楊依依悄悄把打包盒放在一邊。
然后,自己走到另一張書桌前坐下。
把背包放下,從里面掏出了自己聽講座時,所記得筆記。
這個講座的內容,是關于天體物理學的,里面有關于引力波探測的內容。
聽講座時,這位教授還調侃自己,這是趁著雷納·韋斯教授不在,才敢開這么一期講座。
對此,楊依依不置可否。
她不覺得敢于在這樣的時間里,在講座里講關于引力波的教授,會沒有兩把刷子。
畢竟,雷納·韋斯有很大的可能,會因為引力波的探測,而獲得明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現在的時間點,麻省理工不大可能會允許別人在引力波這個領域開設講座。
但偏偏,這位教授的講座是跟引力波探測有關的。
那就只有一種可能性,這位教授,對于引力波的探測,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這也是楊依依去聽講座的目的。
現在,正好把自己聽講座的筆記,和雷納·韋斯給自己的資料,進行比對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