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屋)
李春芳和郭樸是朝堂中的老人,自然是深知西南土司問題的棘手。
西南土司的武裝力量是一個大難題,但最困難的還是朝廷打下來后,該如何才能讓地方長治久安。
當年大明平定過交趾,正是因為地方時常暴亂,加上朝廷每年維持交趾的開支過高,最后亦是不得選擇戰略性放棄。
若是不能想到解決戰后的治理之策,縱使他們此次能夠平定西南,接下來具體還得步交趾的后塵。
只是他們兩人比張居正明顯更顯老誠持重,并沒有急于表態,亦沒有輕易否決林晧然,卻是抬頭淡淡地望向林晧然。
陳經邦進來給五位閣老續茶,只是聽到談及這一件棘手的事情后,亦是不由得擔憂地抬頭望了一眼自己的老師。
盡管他知道自己的老師是天底下最聰明的人,但亦是沒有十足的信心,自己老師真有辦法解決這個幾百年的難題。
一時間,這個內閣會議廳顯得落針可聞。
所有人都在靜靜地等待著林晧然的答復,想知道林晧然是否真有辦法解決這個千古難題,亦或者僅僅是在這里異想天開罷了。
林晧然端起茶盞喝一口,組織好言辭才說道:“陳閣老所憂之事,亦是我早前一直在思索的問題!以太祖和成祖的雄才武略,又豈不能平定西南,西南諸土司亦不敢抗之。然彼時國朝初創,加之西南諸司守法,故而沿用宋制確為上策。”頓了頓,又是繼續說道:“只是此一此彼一時!今土司多生事端,楊應龍之徒不在少數,更有令人發指之事!我等皆為閣臣,有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使命,今亦是我等報效之時!”
陳以勤等人亦是有建功立業的心思,先是輕輕地點了點頭,但深知此事十分棘手,仍舊靜靜地等待著答案。
林晧然將茶盞捧在手心感受著杯底的暖意,顯得滿臉認真地繼續道:“土司之所以能夠跟朝廷作對,正是因為他們往往是一氏族的首領,故而他們能率族中子弟出征。以播州為例,楊烈之所以能夠掌控播州,一則是朝廷的冊封,二則他是楊氏一族的族長。若是朝廷平叛西南,當廢除西南諸族族長的血統傳承,當由內部推舉德高望重的老者,經地方官府上報,而后朝廷冊封!”
在很多的時候,事情往往便是如此的矛盾。
朱家皇族為了減少內耗,亦為了更加地將所有資源交給一個人掌握,一直都堅持立嫡立長立賢的世襲制。
只是林晧然卻是知道土司的力量同樣來自于這種世襲制,只是打破他們的這種傳承,這樣才能避讓一族的所有資源盡落一人之手。
跟著西漢時期的“推恩令”在異曲同工之妙,一旦將氏族進行瓦解的話,那么地方的勢力必定會所有削減。
“這個辦法倒是可行,但……難免他們還會聚在一起反對于朝廷!”郭樸的眉頭微微蹙起,卻是有所擔憂地道。
張居正端起茶盞喝了一口茶水,顯得有幾分得意地望向林晧然。郭樸這番言論已然算是給林晧然留面子,本以為林晧然真是驚世的治國相才,卻不想提的設想可行性并不高。
地方的宗族哪里說分化便分化的,且不說地方宗族一直都是高度自治,朝廷亦是很難干涉到他們的內部事宜。
一旦他們知道這個政令所產生的不利結果,他們又怎么可能聽從呢?
林晧然卻手中的茶盞放下,臉上顯得無比認真地接著說道:“只是僅僅削減宗族的勢力還不夠!我們雖然要推行流官制,但還得結合土官制,從而達到他們內部爭權而分化的目的!”
張居正端起茶杯的手停了下來,不由得鄭重地望向林晧然,發現林晧然的話突然間變得無比的睿智,甚至是高不可攀。
爭權?分化?
李春芳和陳以勤當即來了興趣,如果前面是一種理想主義的構想,那么林晧然現在便直接點到了最核心之處。
誰都知道想要削減對手的方式是分化,而林晧然提出的“爭權”,無疑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
古往今后,多少人為了權勢而反目成仇,而西南的宗族如果有利益之爭,恐怕亦逃不過這種命運。
郭樸的嘴角微微上揚,卻是心安理得地繼續喝茶。他卻是知道林晧然從來都不是無的放矢的人,哪怕現在面對是困擾華夏幾百年的難題,必定亦是有化解之法。
吱……
陳經邦原本很想留下來傾聽,只是在續完茶后,亦是只能戀戀不舍地將那道木門小心翼翼地關上離開。
外面的陰云已經消失,整個天地顯得十分的敞亮。
林晧然面對著眾人的目光,喝了一口熱茶才繼續道:“土官制其實亦有其益處!畢竟流官對地方的情況往往知之不詳,時常剛摸清情況便被調離,但土官自治能夠更有效地解決問題,亦能更好地跟普通百姓打交道!”
“林閣老,你的意思還是要繼續推行土官制?”陳以勤聽到這里的時候,卻是忍不住疑惑地詢問道。
張居正亦是同樣不解地望向林晧然,既然土官制比流官制要好,那么還搞什么在西南全面改土歸流呢?
林晧然面對這個問題,顯得很堅定地搖頭道:“不,土官制必定要廢除,流官制才是主體!”頓了頓,便是拋出自己的構想道:“我的想法是在官府下設若干分鎮,每分鎮設三司職,皆由苗人擔任,任期僅為四年,優者方能連任一期。雖然選擇難免會讓大族占利,但大族內部必定分化,而各族間亦會產生不和,故而能達到他們內部爭權而分化的目的!”
西南的最大問題是他們習慣性地抱團謀利,不論是欺壓其他的小宗族,還是以此跟朝廷討價還價,都讓他們嘗到了甜頭。
若想要打破這種局面,那亦要拉攏中小宗族的同時,亦要讓他們內部出現分化,從而讓他們無法再一起抱團。
當然,最重要還是朝廷要施行仁政,卻不能像前幾年那般屢屢加稅,逼得最有寬容之心的華夏百姓都不得不造反。
“此法既能優化地方的治理,又能將苗人分成若干,更令大宗族內部相互爭權,此法可謂至極至妙也!”陳以勤聽到林晧然的方法后,思路當即被打開,不由得大加贊揚地道。
雖然朝廷一直想要推行“改土歸流”,但不說一介流官根本無力鎮壓地方的諸多勢力,不熟悉地方情況的流官很難插手苗人事務。
只是林晧然卻是通過這種安排,不僅優化了治理體系,而且還讓他們內部間已然會產生更多的矛盾,可謂是一舉多得。
正是如此,在林晧然拋出這個方案的時候,陳以勤知道困擾著幾百年的難題已經找到了最正確的解決方式。
“分鎮可將一大宗族劃歸不同的鎮區,亦是有利于分化他們,不讓一地宗族過于抱團!”郭樸聽到這個設想后,亦是表述自己的看法地道。
李春芳不由得點了點頭,發現這天下還真沒有林晧然解決不了的難題。若不是林晧然還過于年輕,卻不用其他人來逼迫自己,自己恐怕都得退位讓賢了。
張居正的茶杯最終沒有送到嘴里,而是將茶杯放了下來,心里深深地嘆息一聲。
卻是知道自己老師臨走前的鼓勵是錯的,自己并不是最適合的治國之人,而是這個位于自己前面的林文魁才是真正的千年奇才。
從最初治理地方的成效,到開海的成就,后來對鹽法的整改,再到石破天驚般的刁民冊,而今化解這幾百年的華夏難題……如此種種,莫不證明他林晧然才是大明最合適的相爺。
哪怕他心有不甘,但亦不得不承認,這種流官制和土官制結合的方式,才是最優解決西南難題的利器。
一時間,整個議事廳除了陳以勤的贊嘆之詞,亦有在場三位閣老的那位震驚和佩服。
“林閣老,此法如此之妙,卻不知如何稱之?”陳以勤越想越覺得此法可行,不由得又是打聽道。
林晧然先是微微一愣,旋即無奈地透露出處道:“基層選舉法吧!”
“名字不甚好聽,不若叫分鎮法,如何?”郭樸聽到這個名字,卻是不是很滿意地道。
林晧然對名字并不講究,當即便是賣郭樸一個面子地道:“郭閣老,這個名更好,那便如此了!”
不論是基層選舉法還是分鎮法,都是要讓西南的勢力分化,亦是更好地治理地方,從而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分鎮法確實更好,亦是化解西南的良方!”陳以勤發現林晧然取名的能力不行,當即便是含笑地表態道。
林晧然對陳以勤報以微笑,便是對著李春芳認真地道:“元輔,播州已經平定,西南已然打開了一個好局,還請為了西南的百姓著想,亦為大明的千秋之計,全力推動西南改土歸流之策!”
張居正和陳以勤聽到這個論調,知道事情已經來到了最關鍵之處,不由得扭頭望向了首輔李春芳。
郭樸跟林晧然早已經穿同一條褲子,當即便是表態地道:“元輔大人,此事確實不宜再拖,咱們而今有能力當肩負此重擔,方不負我們畢生所學,亦不負天下蒼生!”
在嚴嵩和徐階時期,整個朝堂更多呈現的是權力之爭。只是到了李春芳出任首輔后,特別有著宛如妖孽般的林晧然存在,而今的朝堂更多是著眼于如何治理好這個國度。
從嚴厲打擊山西幫對俺答的經濟封鎖,再到推進刁民冊的試點范圍,以及對播州的征伐,無不彰顯著這屆內閣更有銳氣。
李春芳面對眾人的目光,略作思忖,當即便是表態道:“好,咱們便在西南全面推行改土歸流之策!”
雖然他當年是以青詞而發跡,亦是依靠徐階的幫襯才擠到了諸多詞臣前面,甚至繞過了他的老前輩郭樸,但他亦是希望能為大明多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尸位素餐地做個沒有作為的元輔。
現在林平常在播州打開了局面,而林晧然早已經謀定一切,自己還有什么理由瞻前顧后,而不是解決西南土司這個惡疾呢?
正是如此,在很多念頭在腦海閃過的時候,李春芳做出了符合他性情的選擇,亦是決定跟著林晧然一起努力地改造這個王朝。
林晧然看到李春芳表態,懸著的心亦是放了下來,不由得暗暗地松了一口氣。
倒不是李春芳反對便讓他無前推動西南全面改土歸流,而是他希望跟李春芳能夠一起同進退,一起改造這個腐朽的王朝,而不是繼續陷入下權力之爭的漩渦中。
郭樸對李春芳的表態似乎是有情理之中,顯得期待地望了一眼林晧然,卻是知道西南的戰事才是接下來的關鍵。
看到三位大佬已經達成一致同意,陳以勤和張居正作為“新人”自然不好反對,而且他們亦是無力反對。
在事情敲定后,五個人又討論了很多關于西南戰事的細節問題,特別涉及到軍隊的糧草問題。
之所以很多官員反對戰爭,往往并不是他們貪生怕死,而是那一大筆的戰爭經濟帳會讓百姓苦不堪言。
只是林晧然對于卻顯得十分樂觀,單是一句“此事交由他來解決”,便已經足夠讓李春芳四人安心了。
論到理財能力,整個天下還真沒有比林晧然更厲害之人,而他既然說有辦法解決,那自然能夠將這個事情辦妥。
正是如此,隆慶三年第一場最重要的會議制定了大明今年乃至未來幾年最重要的方針,決定要在西南全面推動改土歸流政策,同時拋出具有時代創新意義的分鎮法。
這場會議在下午時分結束,五個人的臉上雖然殘余著倦容,但眼睛無比透露著幾分對未來的期待。
卻不知何時,閣外的白雪已經灑下了一層金燦燦的陽光,似乎彰顯著這個王朝正走向真正的強盛。
小說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