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文學)
王翦臨退之語,透露出了太多的消息。
趙括將人救回之后,確認秦軍當真是退兵,遂也一道返回軍中。
這一仗來得過于迅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趙括遣人帶蔣姓將領下去治傷,自已則與方才帶的將領,游走在城墻上,望著秦軍撤退之后的滾滾黃塵。
隨后魚貫入了幕府,再度計議。
趙括說道:“如今王翦出兵成真,與秦文謹不和的事,亦當為真,諸將可還有疑議。”
先前一派反對之聲,在此時,俱是啞了聲兒。惟有接連兩次與秦文謹對戰的馮亭,覺得這一切無比的違和,又說不上是何處不對勁。
趙括見無人敢作聲,又道:“括來軍中不過數日,卻認為我趙軍的軍中禮儀,著實差得過份。如今證實秦軍有隙,自此后長平的軍士,悉皆聽從括的調令。”
“我愿聽從上將軍的調遣。”正好趕上包扎好的蔣姓將領回來,經過包扎才發現這人,傷得并不嚴重,多半是皮外傷,只這樣的傷,最是侮辱人。
圍而不殲,有羞辱的意味。到少蔣姓將領就這般認為的,只是那樣小的一場戰事,就輕生的話,那才是真的損了趙軍的尊嚴。
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兩難之際,趙括從城中帶著一支軍士,奮勇殺出了一條血路。宛若天神降臨,解救蔣姓將領于水火之間。
蔣姓將領認為,若他是個年輕的女子,或許都要愛上那一瞬間的趙括了,可惜是個頭發有些發白的半百老頭子,只好忠誠的跟隨于此人,方才報其免他受辱之仇。
匆匆趕來,正好解了趙括無人附和的局面。
且蔣姓將領在軍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旦他倒戈,支持趙括,其他人若是再反對,不消外面的秦軍來犯,趙國內部便能耗死自已。
諸將仍有幾分不甘愿,總好過當初的陽奉陰違。雖說見下兩軍對峙,時辰急迫,趙括沒有更多的時辰去收攏,但他只需要保證一點,并無人在身后扯他的腿就足夠了。
得到意外之喜的趙括,并未表現出特別的情緒,只是與蔣姓將領躬身一禮,隨后說道:“諸位將軍,如今據守在長平的軍士,多數是跟著廉頗老將軍,自上黨而來。距今業已防守三年也,不止秦軍,便是我趙軍,同樣是兵疲師老。
括自知來長平接任上將軍這個位置,諸位將軍心中一定有疑問,也會懷疑這事,乃是括在背后主導,括可對天發誓,無愧于心也。
諸位將軍與其花時間在括身上,不若與括一道對敵,屆時勝了秦軍之后。關上趙國國門,再來究括是否使了手段,豈非是快哉也。
且括受命統兵,便在父親的靈前發過誓,誓要與我趙國的諸位將領,一道將秦軍殲滅。秦軍今次來此的軍士數量,依趙的目光來看,必是舉秦國之力也。
若是我等在此擊敗秦軍,屆時天下最強的國度,必有我趙國的一席之地也,強秦的神話,同樣會跟著落敗。如此偉大的不世之力,需諸位與括共同出力,方可成也。”
趙括頓了頓,見諸位將領皆是認真傾聽之姿,又接著道:“諸位將軍可還記得,當初我趙國的趙武靈王,開創趙國胡服騎射成立了趙國新軍以來,又是何種模樣?
東征西戰,周邊的蠻之人,無一不降,在這其中,拓地不知凡幾也。強趙橫空出世,大出天下,正好與當世強國秦國,并立而存。
一山不容二虎,況且是一片土地上當世兩大強國,有所爭執,有所矛盾,實屬常事也。可是兩大強國并存數年,真正交鋒的時候并不多。可有誰記得趙國大勝的那一回?”
許是諷刺習慣了,魯姓將軍出言道:“當然記得,那人可是馬服君呢。說來與上將軍淵源頗深,秦軍畏你之名,亦是自此而來也。”
語中不乏譏諷,直指趙括憑借趙奢的威名,方才坐上這上將軍之位的。
哪知蔣姓將領跳了出來,他道:“魯將軍若是有本事,也投生一戶好人家呀,有父親靠也是運氣的一種。別自已沒有,便嘲笑別人的,嘴臉著實難看。上將軍父親的軍功難道是偷來的,還是搶來的?值得你怨念這般深。
說至后頭,上下看了一眼魯姓將軍,懷疑的問道:“還是你在嫉妒上將軍有這樣一位好父親?”
一席話將魯姓將軍,說得是當場暴起,便要起身打人。幸得身邊的將領出手極快,將人攔住了,攔人的將領也是心中有些無奈。
平日里這位出言不忌的蔣姓將領,他們瞧著對上趙括之時,只覺得暢快無比,可今日對上自已人之后,真是無比錐心啊。
可不是么,瞧這位魯姓將領那吃人的模樣,顯然是說中了一些事的。
趙括絲毫不避諱的說道:“當初馬服君大勝秦軍,同樣也是趙國勝了秦軍。”
話里行間只稱趙奢作馬服君,態度十分鮮明,公是公,私是私。倒是教那些個挑刺之人,無從再下口,先前出言諷刺的人,更是落了滿臉的灰。
然趙括話鋒一轉,又道:“可是這些燦爛,只屬于過去。如今的我趙國,處于風雨飄搖的時期,自打接受了上黨之后,趙國又得了甚好處?”
聞言的諸位將軍,卻是在第一時間,齊齊扭身去看那一位,主動將上黨交給他們的,曾經的上黨太守馮亭,后者坦然自若的任諸人打量。
瞧不出甚來的諸位將領,這時方才順著趙括的話,細細思量,在這冬日里,一個個的愣是出了一身的汗來。
見諸位將領如此模樣,趙括道:“想必諸位將領也想到了罷,我趙國如今一癱柿子捏出來的身子,教秦軍打得是東倒西歪的。
眨眼之間,便教秦軍攻城又掠地,今日丟了三陘,明日損了西壘,這其間又損兵折將。受到秦軍的壓迫,不斷的龜縮往后,如今長平之地,還剩下多少,乃是趙國的棲息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