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謹將趙軍降秦軍的事,說與諸位將領后,又將趙括遺命傳予王翦等人,隨后便等著諸位將領的說出自已的建議。
一人往下傳過一人,觀看過之后,都沉默下來,等著最后一人看完,幕府之中,方才恢復了往日熱鬧。
仍是王翦先開口,他道:“大良造,可是對于趙軍的叛降有疑議?”
諸將領聞言,心神一震。
方才聽聞蔣姓將領是來遞降書的,個個都有些興奮,竟然能降趙軍四千乘。
雖說如今六國式微,可是趙國軍士的戰力依舊存在,在相同的軍士數量之下,仍可與秦軍戰個不相上下。
秦軍以不起硝煙的方式,存了秦軍的實力,又勝了趙軍,又得趙軍主動來降,當是一件好事,理當高興方才對。
可是諸位將領,見得秦文謹并無高興的神色,反而比之先前愈發凝重了。
王賁之前與秦文謹有過私下的接觸,倒是自認對其有些許了解。是以,他問道:“大良造可是對趙軍主動降秦,仍心存懷疑?”
秦文謹暗帶贊許的望了一眼王賁,點了點頭,道:“賁副將軍所言,正是文謹憂心之事。諸位可還記得,如今趙軍中有多少韓國上黨之民?”
聞言,諸位將領泰半開始回想。
有一位將領回道:“長平城中有半數,乃是上黨百姓。當初不服我秦軍者,盡數撤離,一道前往長平,而將士則是以上黨太守馮亭為首,盡數降趙。”
此言一出,幕府嘩然。
先前的注意力,一直在趙軍身上。如今細算三國之事,方才知曉城中竟有這么多,不服秦軍的百姓。今秦軍又再下長平,不知道與原上黨百姓,又應如何自處之?
且六國論起秦人,多以狡詐稱。若是較起真來,哪一國又是純善之人。趙人不遑多讓的同時,韓人同樣奸詐也。
就論韓國馮亭敗于秦軍之手,反降于趙軍。
以趙軍之威,阻秦軍之勢。一擋便是三年,距離換將之后,今又復五月也。極大力的同時削弱了秦軍趙軍的戰力。
所以如今便是這樣的軍士叛降,他們當真不會再生事嗎?
見諸位將軍已是心中有數的模樣,秦文謹點頭道:“不錯,并非是上黨百姓,還有上黨的軍士,現一道在趙軍士中,諸位將軍可有誰見過馮亭?”
秦文謹一語驚醒諸位將領,自大戰始,俱是不曾瞧見馮亭的身影。
又疑心馮亭死于亂軍之中,可是諸位將領俱回想過一遍,無人聽過將士來報,有得馮亭首級者,如此說來此人仍活于趙軍之中,只是不曾顯露而已。
如今趙國將領幾乎死于,先前的千騎突圍戰中,余下他們知曉的,便是蔣姓將領與魯姓將領,如今要再加上馮亭了。
此人許久不曾露臉,倒是將其忘了個干凈。
真是不應該呀,此人是個有智計的。
本應該是韓國滅亡之機,如今卻成了趙國軍士投降,不可不防啊,萬一在趙軍中再次生事,那可是四千乘軍士,秦軍萬一一個不設防,情勢即將調轉。
明白過來的軍士,俱有些后怕,若無人點醒,只怕他們會沉浸在趙軍降秦的喜悅中,從而毫無防備的走入馮亭再次‘背叛’的圈套之中。
先前開口那位將領,又再次問道:“既然如此,大良造有何打算?”
秦文謹道:“既然有馮亭在趙軍士中,趙軍必定不會老實。‘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唯有詐之。”
“哦,大良造的意思是挾詐受降?”王翦復又問道。
“不錯。”秦文謹答道。
至于為何不提先前猜測的,秦文謹認為沒有必要,反而會讓秦軍將士以為,秦國連一個死人都懼怕,反而于軍心不利。
眾將領聞言細想,覺得此法可行。得一支反覆無常的軍士,時刻提防背后被人捅一刀,不盡若早早解決這個遲早生發的問題。
遂紛紛贊成秦文謹提出的法子,只是在受降時發生的事,倒是讓這些個將領有些無措,甚至是聞風色變了。
軍中行事,速來果決。但有決定,便會立即施行。
不過幾句話的功夫,忐忑不安的蔣姓將領便接到了王翦的接待,與其細談接下來秦軍如何受降一事。
對于秦軍決定受降,蔣姓將領并無半分意外,能憑白得了長平,這一塊兒軍事之地,又能得趙軍四千乖軍士,換作任何一人也是不可能會拒絕的。
且秦軍主將秦文謹,雖無敗績,可是人卻不過是初入中年,尚對人心不足以堪透,尤其是智多近妖之人。
當初馮亭能在秦軍兵臨城下之時,將秦軍對韓國的攻擊,轉到趙軍身上,如今便能再一次為趙軍帶來生機。
腦海中回想著,之前宣告降秦之后,便與魯姓將領與馮亭會面的事,三人且瞞著所有的軍士,教三軍將士以為當真降秦。
對于將士來說,只需要聽令行事便是。屆時都可以暗中運轉,唯一擔心的是,乃是這秦軍看破他們的計劃。
對于此事,蔣姓將領來秦軍營中,見到秦文謹時后背的汗都浸濕了。
幸好趙括的遺書,乃是真的,并非作偽,從這上面也查不出甚來。
況且今日也當著三軍將士的面,將遺書念了一回,軍中的消息也不會有半分誤差。
本來有人護送的,可是蔣姓將領拒絕了。站在秦軍營外,將事情都在腦海中過了一遍,確認無甚誤差,便跨步離去。
至于秦文謹未親自再接見的事,也無甚要緊,畢竟趙王與之有仇,就怕秦文謹忍不住,見趙軍士便動手,這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自覺無甚錯漏的蔣姓將領,抱著那條幾乎無用的胳膊,回到了趙軍營中。
早已望穿秋水的兩人,見其安然回來,那心瞬間落了大半。
蔣姓將領安全歸來,代表計劃正常進行著,剩下的一半,便看屆時秦軍受降時,能進行到何地步了。
三人齊齊微笑著,一切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