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心中把這些關節想清楚,長長吐了口濁氣:“朕也是這般認為,方才在朝堂上,朝臣有許多人,居然替吐蕃說話,說吐蕃與大唐乃是姻親之邦,豈有不幫姻親,而幫外人的。
朕就覺得不對,現在聽你一說,果然如此。”
李治嘴里說著自己英明神武,其實心里,卻暗叫一聲慚愧。
如果不是上次蘇大為回來面圣時,在他面前極力描繪吐蕃一統雪域,現在已經是高原一霸,有可能威脅到大唐西北安全,他這次,只怕也會迷惑,很難判斷孰是孰非。
真實歷史上——
吐蕃于顯慶元年,以大相祿東贊率領十二萬吐蕃兵,侵入吐谷渾。
祿東贊領兵越過巴隆河,進抵位于柴達木盆地一帶的白蘭氏。
當日,吐蕃軍向駐扎白蘭的吐谷渾國守軍發起襲擊,雙方苦戰三日夜,吐谷渾戰死千余人,退出白蘭地區。
吐蕃順勢占領了吐谷渾西南轄境,并屯兵白蘭以作為日后吞并吐谷渾的跳板。
但凡滅國之戰,曠日持久,絕非一兩場戰斗,能分出勝負的。
而這樣的戰爭,就必須顧及內外形勢。
對外,那時大唐還在征戰西突厥,注意力全在突厥人身上,無遐顧及其余,是一個極佳的時間窗口。
對內,吐蕃已經完全消化象雄古國的勢力,國力空前強大。
此時擊吐谷渾,正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就算如此,吐蕃仍做了一番精妙的“微操”。
一方面,吐蕃派精銳封鎖前往大唐的通路,盡全力捕殺吐谷渾的使者,使吐谷渾無法向大唐及時傳遞消息求救。
同時,吐蕃人自己不斷派出使者,通過對大唐鴻臚寺,及一系列高級官員釋放虛假消息,并用珍寶厚幣,對朝中高官展開一系列“游說”。
對能在朝堂上說上話,能對李治施加影響力的貴族高官,重點“照顧”。
以致于朝堂上大量的聲音,都是替吐蕃說話。
是不是很熟悉?
戰國時,秦趙決戰長平,秦國也正是用這一招,來搞定東方六國,使六國在一旁吃瓜,坐著看趙括軍被秦軍殲滅。
就算千百年后,這種游說它國高官,實現自己戰略意圖的陽謀,仍是屢見不鮮。
正史中,正是因此,李治一時難以決擇。
而當時李治又一心想征服高句麗,實現太宗未完成的功業。
大唐戰略由此向遼東傾斜。
這就給了吐蕃最寶貴的時間窗口。
在大唐顯慶四年,吐谷渾大部被吐蕃給吞并。
殘余部紛紛內遷,“內附”大唐。
直到那時,李治才如夢初醒,派出大唐名將蘇定方,與吐蕃展開大戰。
可惜為時已晚。
雖然有蘇定方烏海之戰,以一千破吐蕃副相達延莽布所率八萬吐蕃兵的戰場奇跡,但終究無法改變大唐戰略被動的局面。
吐蕃吞下的吐谷渾土地,基本都保住了。
而隨后大唐為了奪回吐谷渾這個戰略緩沖地,做了一系列的戰爭動作。
直到,大唐名將蘇定方逝于軍中,一切戛然而止。
大唐高層才意識到,吐谷渾真的丟了,無法再復國。
這原本是高宗朝難以言說的重大戰略失誤。
但眼下,此刻,在蘇大為面前,一切都將發生改變。
蘇大為不愿看到日后自己的好基友薛仁貴遭受大非川之敗。
亦不愿蘇定方以白發皚皚之年,奔忙與平定亂局,四處充當救火隊,最終活活累死在軍中。
“陛下,臣愿以性命擔保,此次吐蕃與吐谷渾之戰,是吐蕃想要侵吞吐谷渾。吐谷渾若在,我大唐與吐蕃尚有戰略緩沖之地,若吐谷渾有失,吐蕃可以吐谷渾為基,劍指巴蜀劍南道。
到那時,吐蕃占有地利,我軍若想再攻回去,必須翻越叢山峻嶺,戰略十分被動。”
蘇大為的一番說辭,顯然觸動了李治。
他輕輕拍打著膝蓋,兩眼微瞇,沉吟良久。
做為有為的帝王,他雖沒去過雪域高原,但對于軍略,也非一無所知。
有吐谷渾在,唐軍若出巴蜀,便能以吐谷渾為前進基地,得到糧草和人力補充。
若失了吐谷渾,正像蘇大為所說,唐軍想跨越群山去攻吐蕃,無異于強弩之末。
難難難。
李治手掌輕輕拍打著膝蓋。
膝蓋,真疼啊。
就像他此刻的內心,無比糾結。
從理智上,他很清楚,如果吐谷渾被吐蕃吞并,大唐將在戰略上陷入補動。
可從情感上,征服高句麗,平定遼東,這是多大的誘惑?
太宗沒做到的事,若在我手里做成了,豈不是對自己最好的證明?
開疆拓土之功啊,哪怕以后見到太宗,朕也能挺起胸膛吧?
而朝堂上那些人,那些關隴的殘余貴族,也該閉嘴了。
此事,從政治上,也是重大的利好,能令朕的皇位更加穩固。
但是……
吐谷渾也絕不能丟。
如果兩邊一起作戰,只怕是顧此失彼,最后一事無成。
當真是……
難啊!
微瞇的眼睛張開,里面精芒閃爍,顯示出一位帝王壯年時期的強烈野心。
“蘇大為,若以你看,這仗該怎么打?”
“臣認為,西北地勢高,若吐蕃占下吐谷渾,便有了對大唐的地利,所以必須在吐谷渾被滅國前,施以援助,無論如何要保住吐谷渾。”
“何人可為將?”
“蘇定方將軍,他熟悉西北形勢,雖然有些辛苦他,但現在辛苦,好過將來奔忙。”
“那你呢?我派你從旁協助蘇定方如何?”李治突然道。
這一下,把蘇大為給問住了。
他想了想道:“陛下,對吐蕃作戰,臣本應義不容辭,但如今長安,也實在離不開臣。”
“笑話,什么叫長安離不得你?”
李治眼里光芒一閃,有些危險之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這長安,唯一離不得的人,只應有一個,就是他,大唐皇帝,天可汗李治。
“陛下,昨夜倭正營剛審了樁案子,事涉倭國細作,我正要稟報陛下。”
當下,蘇大為將案情及倭正營情況對李治細細說了一番。
“陛下若派我和蘇定方將軍對付吐蕃,我自是愿意,但是倭正營剛剛整頓,若無臣去操持,只怕又回歸散漫,如此,我們在情報上,反而會居于劣勢。
保證倭正營,好好利用此案,對倭人和高句麗、甚至是對吐蕃方向反滲透,建立我大唐行之有效的情報網絡,也是為內外征戰,做出有力支持。
若此時有人能替臣管好倭正營,臣甘愿交出營正之職。”
這番話說完,輪到李治悶住了。
仔細想來,大唐會斷案的有不少,如那個狄仁杰聽說就不錯。
還有一些老刑名,刑部、大理寺也有不少。
但是,能如蘇大為這般,對情報之事,了如指掌,能在如此紛亂的局面中,提綱挈領,將倭正營真正撐起來的,一時之間,似乎還真找不出來。
“情報……情報也是重要的。”
李治喃喃自語。
他自然是明白的。
大唐也非不重視情報,像之前派往百濟的李大勇,還有許多如李大勇這般的,都是大唐散布出去的重要秘探。
在敵方境內,組建情報網,收集一切情報,給遠在長安的李治,提供情報支撐。
但說起來,對外的情報是夠重視了,對內,這方面,大唐確實還有些不足。
畢竟,大唐剛建立起來時,并沒有這方面的需要。
可是時移世易,做為一個區域性的大國,做為當世第一強國,天可汗的帝國。
大唐長安,早已成了各國爭相滲透,爭相打探情報的“諜報之都”。
對這一點,李治并非一無所覺,否則也不會拍板成立倭正營。
“如果你不能去吐蕃……”
“陛下,臣雖不能親去吐蕃,但卻有合適人選舉薦。”
“哦,是誰?”
“安將軍之子,安文生。”
李治微微皺眉,在腦海中仔細回憶。
他對安文生這個名字不太熟悉,一時想不到關于此人的印象。
“安文生此前做過長安縣不良人的副帥,與臣為知交好友,之前入吐蕃時,是他替臣指路,他對吐蕃之情,比臣更熟悉。”
“他為何對吐蕃熟悉?”
“因為他的師父是袁守誠,袁守誠常年游走于西域諸國,想尋找傳說中西王母之邦,安文生跟隨袁守誠去過許多地方,也去過吐蕃。”
提起袁守誠,李治立刻有了印象。
“你既推薦安文生,可愿為他做保?”
做保的意思就是,如果出了事,你得負連帶責任。
蘇大為毫不猶豫:“臣愿意。”
“朕準了。”
李治長呼了口氣。
有熟悉地形地理的人才引路,再加上蘇定方之能,至少能保證唐軍不敗。
如果能稍稍扼制住吐蕃的勢頭,拖住他們吞并吐谷渾的戰略,為大唐爭取時間,也就夠了。
“阿彌,你上次說過,吐蕃擁兵數十萬?”
“控弦之士,不下三十萬。”
“這些苦寒之地,真是出戰士的好地方。”
李治長嘆一聲:“朕意已決,派蘇定方出征,阻吐蕃,救吐谷渾,令安文生為副,率兵兩萬。”
蘇大為好懸,差點沒把自己的舌頭給咬下來。
他一臉錯愕的看向李治,幾乎以為自己聽錯了。
“陛下,兩萬人……是不是太少了點?吐蕃人占地利,人數也有優勢,給蘇將軍就兩萬人?”
神特么兩萬人,兩萬人對人家祿東贊十幾萬人?
雖說蘇定方擅長以少勝多,打出逆風翻盤的戰績,但能不能別這樣欺負蘇老將軍?
是看不起吐蕃人還是怎么回事?
“朕意已決,對了,朕同時還會派程名振及薛仁貴前往遼東……新羅金春秋已經派使者數度告急,若不去救,只怕新羅不保。”
李治的話,飄飄緲緲,仿佛從天邊傳來。
蘇大為一時愣在當場。
天才一秒:m.piaotian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