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春天又到了,1667年是大明全境重歸統一的第四個年頭。數十年戰爭留下的創傷,似乎已經愈合。這個古老的國家就是有這樣神奇的魔力,只要結束戰亂,恢復速度之快往往會令人驚訝。
北方地區生機煥發,并不令人意外,畢竟很多地方驅除滿清的時間比較早,哪怕是北直隸這些地區,也重歸太平有六七年時間了。令人意外的是江浙閩粵地區,居然用短短三年的時間,迅速走出了戰亂和割據的陰霾,開始迸發活力。
三年里,這一地區的新式產業和經濟發展速度特別快。三年前,還只是有幾處零星的蒸汽工坊。現在各主要城市,新式作坊出現了不少,揚州的制衣業、蘇州的紡織業、杭州的小商品制造業、龍游等地的印刷業、松江府的港口、福州、廣州、廈門的私營造船產業、佛山的冶鐵業,泉州的海貿加工業幾乎是一天一個樣,正在飛速的追趕北方工業化的腳步。
李振新一直有個擔憂,他害怕以東林黨為代表的江南士紳階級,會成為阻擋社會進步的絆腳石。畢竟士紳一體納糧嚴重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再加上科舉制度廢置、海貿合法化,這幾乎是把他們吸血的根本全給撥了。他們會坐以待斃,安安穩穩的接受這種變革?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似乎事情并沒有想象中的困難。這些傳統的反動勢力,并沒有掀起多大風浪。一時間這些人仿佛成了真正的良善之人,對大明新朝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幾乎是不做抵抗安然接受,莫非是之前誤會了這些渣渣?
顯然不是,江南士紳們到現在還是對士紳一體納糧等政策充滿了怨念。可是形勢比人強,以他們目前的能量來說,根本是無力阻擋當下的大勢。滿清統治時期,就讓江南士紳們大出了一次血,損失慘重。這些年北方工業的興起,又讓他們失去了對全國經濟的掌控力。如今的他們是落地的鳳凰不如雞,地位急劇下降,再也回不到從前那樣呼風喚雨的地位了。
新政帶來的一系列變革,并沒有將江南士紳一棍子全打翻,很多中下層商人、讀書人反倒因為新政而受益。商人們做生意的門路更多、賺錢更容易、受官府的盤剝更少,地位有了大副提升。底層讀書人,就業環境變好,進入公職體制的機會變多。離開數量龐大的基層支持,剩下的那些頑固派只能成紙老虎,一戳就破。
“長聲、東南幾省的中小學建設和入學情況怎么樣?”教育體系改革是根本,李振新也最關心這方面的進展,他最怕新學制在東南數省,遭遇反動勢力的抵抗,難以順利推進。
“目前來說形勢還是比較喜人的,江南、浙江兩省,適齡兒童初小入學率接近五成,福建、廣東等省稍微差點,但也接近四成。基本上每個縣都建成了中學,招生情況也還不錯,這兩年學生們的水平提高很大,快趕上北方學生們的水準了。現在的問題是,適合新式教育的老師還是太缺,很多省份的初小基本上都是以前的讀書人為主,完小也很少有正經師范大學畢業的老師。初高中,科班老師同樣極缺。”
接近五成的毛入學率,說明男孩子有百分之七八十開始進入小學讀書。這成績已經相當不錯了,在北方有些省份都達不到這個比例。江南果然是文脈厚重,三年不到的時間能有這個成績,確實是形勢喜人。這說明,東南幾省在新式學制推行中,遇到的阻力并不大。
“缺師資,也是沒辦法!畢竟正經的師范教育推行時間并不長,即使是陜西這樣的教育大省,師資力量也不富裕。這需要時間來解決,東南幾省的師范大學,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輸出一屆畢業生哪。今后幾年得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加大師范學校的招生力度,特別是東南省份,他們不但要多招本地的生源,也需要在北方幾個中學生多的省份多招些人。另一方面是對現有的師資力量進行培訓,把這部分人改造成合用的人才。”
缺專業老師這一現象短時間內沒法緩解,需要時間來慢慢解決。現在全國師范大學畢業生加起來勉強也就一兩萬,一兩萬人聽起來很多,撒到全國的中小學中,就看不見了。關鍵問題是這些師范生,畢業幾年后又都向基層官府方向流動,老老實實當老師的比例不到六成。
因此只能想辦法改造舊時代的讀書人,他們教教識字和算術勉強還行,其它的科目就有點力所不及了,然而形勢卻逼得他們必須要做出改變。
王大可就是被迫再學習的一員,之前只是在自家村子附近的初小教學生。結果去年年底的時候,鎮上要建完小,缺師資,便把他調了過去,誰讓他有兩年的從教經驗哪!到了完小,老師們都打破頭的想要教國文和數學,王大可沒搶上機會,硬生生被分配去教常識。常識這門課聽起來似乎很一般,但里邊的內容卻一點不簡單,涉及了很多啟蒙物理的知識,這對傳統讀書人來說實在是趕鴨子上架,太有些難為人。
“他爹、你明天去省城培訓,一去就是三個月,那邊管吃管住,還照常發工資,你到那邊一定要上點心,不要辜負了校長對你的栽培。”
“栽培個毛線,是學校里沒人愿意去才攤到我頭上的。早知道這樣,當初就留在村小教書算了,非要跑鎮上受這個苦。你以為培訓是好事啊?三個月后要進行考核,不合格的會降薪。”
“你就是窩囊廢,以前你考秀才、舉人屢考不中,現在又怕這培訓考試!考不過確實會降薪,但你怎么不說考過了會升職加薪的?去年底的時候鞏義凡不就考過了,你看他今年一下子被調到隔壁鎮的學校當校長,一個月能拿近三兩銀子!你就不能為了我和孩子爭口氣?這么好的機會,豈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