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有著重要意義的秦渠工程正式拉開序幕,秦國這個新晉的天下霸主隨即將自己絕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這項水利工程的建設之上。
由此所引發的一個后果便是,原本應該在天下紛爭之中占據重要地位的秦國,此刻卻仿佛一個邊緣國家一般默默無聞。
就在秦國似乎正忙于國內工程建設而疏于對于天下局勢掌控的同時,那些清晰地感受到權力真空的諸侯們也開始蠢蠢欲動了起來。
整個天下的局勢也開始變得緊張了起來。
沒有出乎各國那些洞悉天下局勢的有識之士的意料,首先挑起這場天下紛爭的不是別人,正是如今除了秦國以外最為強大的國家——楚國。
早在越國國內爆發反對越王諸咎的叛亂初期,楚國就已經對于這個曾經強大此刻陷入內亂的東方鄰國垂涎三尺。
之所以沒有在第一時間之內發動對于越國的攻勢,無非是因為準備戰爭需要時間,以及忌憚地處楚國西邊的秦國。
如今,稱王之后的秦國已經擺出了一副專注于國內建設的架勢,楚國國內的戰爭準備也已經完成,楚國又怎么可能會放過越國這塊到嘴的美味呢?
于是在楚王羋臧的一聲令下,楚國將軍上官祖釗率領著十萬士卒越過楚越邊境,正式打響了楚國對于越國的戰爭。
在這場楚越之戰的初期,楚將上官祖釗麾下的楚軍的攻勢足可以用凌厲來形容。
短短數月之內,楚國大軍就占領了越國西部的數十座城邑,其兵鋒直指越國此時的都城會稽。
隨后事情的發展也沒有出乎世人的預料,盡管越國士卒依托著堅固的會稽城進行了頑強地防守,但是都城還是淪陷于楚國大軍士卒強大的兵鋒之下。
就在楚國大軍上下乃至整個楚國都為前線進展得順利而歡欣鼓舞之時,那些跟隨著越王諸咎撤退到越國山區繼續抵抗的越國士卒讓大勝過后的楚國士卒明白了一個道理。
那便是越國都城會稽被楚國大軍攻破并不意味著越國已經滅亡,更不意味著這一場楚越戰爭的終結。
既正面戰場以楚國大勝、越國慘敗而告終之后,那些殘存的越國抵抗力量將這場戰役拉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之內,設立在越國都城會稽城中的大軍帥帳便接二連三地收到了來自越國各地的士卒遭到襲擊的戰報。
根據這些戰報之上所透露出的消息可知,越國抵抗力量的襲擊規模并不算大,少的一人兩人,多的也不過數十人,他們的目標也只是那些落了單的楚軍士卒。
初看之下這一起襲擊的受損情況并不嚴重,但是伴隨著襲擊的聚少成多,這段時間之內楚軍的損失不可謂不大。
面對這種我在明處、敵在暗處不利局面,坐鎮會稽城中的楚國將軍上官祖釗一方面命令各處城邑加強戒備,另外一方面開始抽調精干兵力對于那些殘存的越國勢力開始一個個地清剿。
世人常說“強龍不壓地頭蛇。”,面對山區之中那些奸猾似蛇的越國抵抗力量,縱使楚國這條強龍力量再大也難免陷入到重拳落空的難受境地之中。
就這樣,在順利地完成了對于越國正規軍的戰爭之后,進攻越國的十萬楚軍便被越國殘余勢力拉入到了清剿戰爭之中。
雖然在楚國越國雙方那巨大的實力差距之下,越國最終難免徹底失敗,但是這場注定曠日持久的戰爭究竟什么時候能夠結束?
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誰也不知道。
也就是在楚國大軍努力清剿著越國國土之內的殘余力量的同時,又有一些國家跳了出來。
這一次發動戰爭的國家是趙國、梁國,而他們開戰的對象則是此前誰也沒有預料并且數十年來一直保持著中立態度的齊國。
當年那一場聯軍攻齊之后的平陸之會之后,原本實力強大、國家富裕的齊國被劃分成了兩個國家,這就是如今的齊國和陳國。
和南方的陳國一建立就要面對東南霸主越國的攻勢不同,緊緊抱上了自己西邊天下霸主魏國大腿的齊國顯得格外幸運。
在魏國強大兵勢的保護之下,與齊國接壤的趙國、燕國都不敢對其開戰,而南邊同出齊國一脈的陳國則是陷入到了越國攻勢之中而無力北顧。
可以說在那段時間之內,齊國完全不用擔心自己會被周邊國家進攻。
有如此難得的天時,加上齊國這片土地之上原本擁有的漁鹽之利,齊國開始邁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不過俗話說的好:“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齊國這段無比順遂的發展也終究會在某個契機而停滯下來,而這個契機便是魏國的霸主被秦國所取代以及南方陳國取得了對越戰爭的大勝。
沒有了魏國這個強大的后盾作為支撐,數十年來沒有遭遇大型戰爭的齊國就算擁有再多的財富也保守不了。
匹夫無罪,懷璧無罪。
今日的齊國就像是如此一個懷有寶物的匹夫,自然難免為那些身強力壯的盜匪所覬覦。
原本齊國君臣以為這個搶奪齊國財富的盜匪會是南方的陳國,畢竟陳國原本就和齊國同出一脈,數年之前更是從越國的手中奪取了一大片土地。
事實上齊國君臣的判斷并沒有錯誤,陳國確實對自己北方這個鄰居心心念念很久了,甚至一度想要出兵齊國。
但是一來陳國國君在不久之前薨逝,繼任國君田午還沒有完全掌握國內政局;二來陳國此前從越國手中奪取的那一大片土地還沒有完全消化完畢。
正是基于這兩個因素的考慮,陳國并沒有對于齊國動手,而是選擇了注重國內的發展。
不過令齊國君臣沒有想到的是,雖然南方的陳國沒有動手,但是地處西邊的梁國與趙國卻是首先對齊國發難了。
其實如果仔細想一想的話,梁、趙兩國的選擇倒是并不令人難以接受。
數年之前的那一次三晉攻秦之戰,無論是梁國還是趙國都受到不小的損傷,而其中尤以梁國所遭受的損失為大。
對于魏國這個曾經將自己幾乎逼迫到絕境的宿敵,作為大戰獲勝一方的秦國自然是不可能輕易放過的。
以自己強大的兵鋒作為后盾,又在曲沃之會上獲得了天下諸侯的認可,秦國終于擁有了名正言順處置自己這個宿敵的資格。
于是幾乎就是在秦國或明或暗地一力主導之下,原本的天下霸主、那個曾經令天下諸侯從心底里敬畏的魏國被硬生生地一分為二。
其中位于原本魏國領土西邊的那一部分的新魏國,因為國土靠近秦國的緣故,所以根本避免不了淪為秦國附庸的命運。
至于重新復興魏國乃至完成向秦國報仇使命的重任,就交托到了遠離秦國的梁國身上了。
其實在梁侯魏罃原本的計劃之中是要休養生息,靠著時間的力量來撫平自己治下梁國在那次大戰之后受到的創傷。
但是當秦國要舉全國之力修筑一條秦渠的消息傳到大梁,從臣下口中聽到那條秦渠究竟意味著什么的時候,梁侯魏罃終究還是坐不住了。
原本秦國就比自己治下的梁國更加強大,如今秦國又要舉全國之力修筑那一條秦渠。
若是那一條秦渠真的被秦人修成了,秦國關中之地便會再添大片良田,真到了那個時候自己還如何與秦國爭霸?
感受到時不我待的梁侯魏罃苦思強國方略,就在這時他麾下的將軍龐涓為他出了一個主意
那便是聯絡北方同樣在數年之前的那場戰爭之中損失慘重的趙國,一起出兵攻伐他國,通過戰爭來迅速彌補此前那場戰爭的損失。
至于這場以戰養戰為目標的對象究竟是誰,將軍龐涓也為梁侯魏罃準備好了,那便是東方那個極度富裕、戰力并不太強大的齊國。
當將軍將這個消息向梁侯魏罃道出之后,想到齊國所擁有的海量財富的梁侯魏罃自然是心動不已,不過在梁國威望甚重的相國公叔痤卻是站出來旗幟鮮明地給予了反對意見。
不過這位魏國老相國的反對卻并沒有讓年輕的梁侯改變主意,在他的一意孤行之下梁國終究還是聯合北方同樣默默舔舐傷口的趙國一同發動對齊國的戰爭。
伴隨著梁國、趙國突然發動的攻勢,原本穩坐釣魚臺、坐看天下風云的齊國立刻陷入到了風雨飄搖的險境之中。
不過此刻情況還不是最差的,要是南方一向與齊國交惡的陳國選擇在此時下手,那么齊國可能真的到了絕境了。
但是齊國君臣沒有想到,梁國趙國沒有想到,甚至天下之人都沒有想到的是,陳國竟然會在這個關頭拉了齊國一把。
陳國的確是向著齊國出兵了五萬大軍,不過這五萬大軍的目的卻不是滅齊,而是為了救齊。
事實上陳國此番之所以會選擇支援陳國,都是一位稚童關于唇亡齒寒的話語。
這位孩童的名字叫做田因齊,而他的身份則是陳侯田午最為喜愛的兒子。
有了陳國以及后來參與到這場戰爭之中的陳國盟友吳國的幫助,齊國總算是在梁國與趙國兩國的兵鋒之下勉強抵抗了下來。
這一場戰爭也逐漸被幾個國家拖入了焦灼階段。
請:m.3zm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