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古典廊柱和哥特屋頂讓中國的建筑師很容易想到傳統宮殿式的大屋頂,所以就出現了北京友誼賓館、四部一會辦公樓等大屋頂項目;這種建筑具有強烈的紀念意義,能夠表達新政權建立后的民族自豪感和正統感,但施工難度大、耗費資金高,因此飽受質疑。
仿蘇式主要來源于一五期間蘇聯設計師的設計或者合作設計,北京展覽館、上海中蘇友好大廈就是這種建筑的代表,其后的首都十大建筑也有不少受了這種風格的影響。
少數民族式是指將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屋頂或者其他部件,在新的條件下進行改造利用,形成建筑構圖中心或者核心元素,在XJ有***風的圓頂、尖拱,在內蒙有蒙古包式樣的圓頂,XJ人民劇院、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就是這一風格的代表。
由于宮殿式建筑飽受質疑,所以就有設計師將目光投向了本地的民間區域性建筑,在不同地域的民居形式之中尋找靈感,例如徽派建筑的馬頭墻、四合院的中軸對稱布局、西南民居的干欄式結構等等。
南江大學的大會堂采取了中西結合的方法,臺階、基座、墻身采取西洋古典建筑的手法,屋頂則吸取了海東民居的精髓加以擴大,屋脊起翹、檐口重重、檐角高揚,具有豐富而又輕快的輪廓,這在全國都是很少見的,所以林樓選擇這棟建筑來作為自己練習的對象。
建筑手繪最重要是找好角度,選好透視點,一般分為一點透視、兩點透視和三點透視,此外還有圓形透視、散點透視、空氣透視用于表現一些特殊場景。
一點透視具有很強的空間感,常常用于表現街景,中間是街道,兩邊是建筑,路的盡頭是遠山,主輪廓線延伸聚合的點叫滅點,一點透視有一個滅點。
兩點透視一般以建筑的棱角為中心,能夠看到建筑的兩個立面,在兩個立面的延伸處各有一個滅點,能給人一種更真實的立體感,是建筑手繪中最常用的選擇。
三點透視則主要用來畫仰視圖或者俯視圖,用于太過高大的建筑,或者坡地、斜屋頂等不與水平面垂直的建筑。
一般來說,林樓現在應該用兩點透視的方法表現才是,不過他選擇了站在正面觀察,采用一點透視的方法,選好位置后拿出紙筆開始觀察這座大禮堂,然后開始在紙上勾勒線條。
線條并不是一拉而就的,林樓先在紙上點了幾個點,將大禮堂主輪廓的核心點定了下來,然后將這些點連在一起,這叫定點連線,這樣畫圖不容易出現錯線,不至于你線條都拉出來了,結果發現兩個線條的交匯點出現偏差。
右手微微抖動,線條便把點連接起來,細看的話,這些線條并不是直線,而是有點像震顫的波紋,這種手法被稱為“抖線”,也叫慢線,建筑設計師在表現設計草圖時,通常采用這種畫法。
這是一種帶有思考性的線條畫法,容易掌握,能控制線的方向,運筆時有時間思考線的走向和停留的位置;與之相應的就是快線了,顧名思義,快線就是一筆而就,刷拉一聲直線就拉出來了,但這種方法來不及思考,容易出錯,而且表現力也不如慢線。
勾勒出建筑的大致輪廓之后,林樓繼續開始勾勒細節,這次他用的依舊是慢線,先從大禮堂最醒目的屋頂開始。
慢線在繪制曲線的時候優勢就更明顯了,這些線條不是一筆到尾的連接,而是一段段小線段的組合,在中間要是出現偏差,下一條小線段再救回來就行了,所以不一會兒功夫,大禮堂屋頂帶有弧形的輪廓便躍然紙上。
數重屋頂繪制結束,右手繼續抖動,唰啦唰啦畫出垂直向下的線條,這是大禮堂的主體部分,用直線和橫線的組合來勾勒墻體、窗戶、門廊、立柱等等。
林樓身材高挑,氣質儒雅,在大禮堂門口一站,頓時給人一種卓而不群的味道,再加上他手里的畫板、畫筆,許多人都以為他是畫家,而在八十年代,畫家、詩人、歌手這樣的文藝青年向來是備受大學女生追捧的對象。
就算是長成高曉松那樣,只要會寫幾首歌,就能厚著臉皮待在大學學校里,被大學女生供養起來,更何況林樓這樣堪稱英俊的。
于是不知不覺,林樓身后就站了不少人,其中女大學生的比例似乎更高一些,他們看著大禮堂在林樓筆下漸漸成型,時不時和同學耳語兩句,猜測著林樓的身份。
“應該是咱們學校美術系的學生吧?看他的架勢挺專業的!”
“美院學生畫素描不都是用鉛筆么?他手上拿的那是什么筆?”林樓現在用的是RB進口的自動鉛筆,這玩意兒如今可不多見。
“不知道,可能是專業的美術用筆吧?你覺得他畫的怎么樣啊?”
“我哪懂這些啊,不過感覺挺不錯的,起碼比我在美術系看到的那些作品好!”
“嗯,我也覺得,要是咱們學校出了這么一位,我肯定知道,他應該是其它地方來的青年畫家吧?”苑小靜長得漂亮、為人大方、又在學生會任職,所以南江大學稍微有點特色的學生,她大多都認識,她在心里暗道,學校要是有這么出色的同學,她不可能不知道,所以那就肯定是外校的。
勾勒完整體輪廓后,林樓停下筆稍事休息,苑小靜便大著膽子上前搭話,“請問,你是外校來的青年畫家么?那個學校的?海東美院?”海東美院同樣位于南江市,是全國八大美院之一,在苑小靜看來,或許只有這么專業的美術學校,才能培養出如此優秀的畫家吧!
林樓還沒有回應,旁邊卻有人發出嗤笑,“就這樣還敢叫畫家?也就能騙下你們這些外行人了!”
回頭一看,卻是一個同樣帶著畫板的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