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閣老早啊。”
“元輔早。”
“今天外面送進來的奏章看過了沒?”
“呵呵,沒看,不過估計大多數內容都是一樣的。”
葉向高和李三才,目前大明內閣僅有的兩名閣老,今天早上上班的時候,彼此都是對視一笑。
閣老,說起來是大明朝的文臣巔峰,但他們也是全天下文官甚至讀書人的總代表。這肩上背負的,可不下萬鈞之重。萬歷讓內閣給朱由棟本次出征商議一個頭銜,這種事情,不管葉向高和李三才個人怎么想,站在文官總代表的立場,他們都是不能答應的。
但是呢,兩個閣老又不想在這個事情上跟皇帝硬頂,于是便公事公辦的把這事兒轉給了兵部,然后這消息自然就傳開了。
大明的文武兩班,頓時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對于武人們來說,土木堡之變后,文武力量對比就已經完全失衡。等到武宗皇帝駕崩,江彬被剮了之后,武將們完全沒法對抗文臣了。武人們的人事權、財權、戰略制定權甚至行軍路線的制定,全部都落到了文臣的手里。如果在21世紀,有新聞報道說一個省軍區司令員對一個地級市市長奴顏婢膝,毫無疑問,這是假新聞,絕對不會有人相信不說,造謠者也很快就會被依法懲處。但是這種事情,在當前的大明,那就不是假新聞而是常態!
總兵都被欺負得這樣慘了,普通將士的地位那就更不用說。但無論如何,文臣們把武將壓迫得過分了,皇帝還是要站出來幫一把的。這就讓目前大明的軍將們雖然對文官們極為不滿,但對皇室還是抱有期望的。
這一次出征,如果真的是皇太孫來做統帥的話,那毫無疑問,諸如武將們在戰場上被文臣們瞎指揮呀,士兵們的軍餉口糧被文臣們貪墨呀這些事情,即使不能完全杜絕,但無論如何都會比文臣單獨領兵好得多!
而且太孫殿下是什么人?蒼龍現世這事情都過去十幾年了,且不去說他。就說太孫現在養著的橫海衛吧,各路軍鎮衛所都是有子弟在那里面任職的,對里面的情況可是門清!這橫海衛的待遇、裝備,以及為了保障訓練大把撒錢的任性,哪個做武人的不眼熱?
要是這次太孫來做統帥,看著我們穿著生銹的武具,破損的盔甲,板結的棉衣,肯定不會坐視不管的!
所以,武人們聽到這個消息,無一不是歡欣鼓舞。
當然,武人們高興了,文臣們肯定就不爽了。
天可憐見,武宗皇帝之后,我們花了將近九十年的時間,總算是把皇室和武人們隔離開來了。嘉靖爺一天到晚只想著修道長生,對兵事完全沒興趣。隆慶爺身體一直都不好,也沒法參合軍事。現任皇帝是個左右腿長短不一的殘疾人,現任太子的身體早就虧空到了極致……就這么發展下去不好么?怎么就蹦出來一個如此能折騰的皇太孫?!
想想當年武宗朝的時候吧,那時候的文臣真的慘啊!
所以,這次絕對不能讓太孫擔任本次出征的統帥!大家趕緊的上本吧!
說到上本,還是比較麻煩的:文臣們再混賬,總不能公開說皇室和武人不能靠的太近吧?所以,大家也只好反復的把土木堡之變拿出來說事。總之就是,兵兇戰危,太孫殿下萬金之體,不可輕擲險地云云。
這樣的奏本就內容來說,并沒有什么力度:大明朝雖然有種種不堪,但‘剛明’這兩個字可不是假的。皇帝被抓了換個皇帝繼續打都可以,皇太孫若真是戰死了,換個皇太孫就是了。文臣們此時上本,真正的目的是給內閣的兩個閣老施加壓力:你們作為文臣總代表,可得在這個時候頂住了!
“元輔啊,下官怎么覺得,皇上這樣做,完全就是多此一舉呢?”
“是啊,李閣老,太孫不是我等文臣,皇上要讓太孫出征,直接下一道中旨就行,根本不用問我們內閣副署嘛。”
“看來,皇上此舉,必有深意啊。”
“嗯……”兩個老奸巨猾的老官僚相視一笑后,均在此事的票擬上寫了一個:不可。
這當然是朱由棟和萬歷皇帝意料之中的事情。
“小爺,通政司那邊傳來消息,說是兩位閣老封還了萬歲爺的旨意。”
“嗯。”微微一笑后,朱由棟道:“袁先生,那我們就按照原定計劃行事?”
“好,在下馬上吩咐下去。”
橫海衛的軍官,除了方山學校里的部分學生,其他大部分都是來自各個軍鎮和衛所里的將官子弟。
在朱由棟和袁可立的計劃里,第一步,是要征得萬歷的同意,讓他出任這場戰事名義上的統帥。
第二步,不要萬歷皇帝發中旨,而是按照普通流程走內閣。看看文官們的反應:還好,反對的聲音極多。但不吭聲的官員還是有的,這些,以后就是將來可以爭取的對象。
第三步,由橫海衛的各級軍官聯絡原先出身的各軍鎮衛所:太孫殿下擔任統帥,對我們武人來說好處大大的有啊。這時候文臣們集體反對,你們是不是該站出來聲援一下呢?不會被文臣欺負了這么多年,連幫忙上本吼一聲的勇氣都沒有了吧?
所謂中旨,就是指皇帝直接下發,沒有內閣副署,也沒有給事中認可的旨意。這種旨意在老朱和朱老四在位的時候,具備絕對的、至高的法律效應:皇帝口含天憲,說啥就是啥。
但是到了后期,皇權被文臣們抑制,這樣的旨意就慢慢的被大家約定俗成,屬于無效圣旨了。
當然,這種無效并不是絕對的。比如說皇帝要給你發獎金,這種中旨就是可以的,大家也認。但是要給你任命官職,要賑濟災民啥的,這種中旨大家就不認。而中旨旨意里提到的文臣們也不敢接招:那是要被彈劾致死的。
但是,朱由棟不是文臣,他是皇孫,是可以接中旨的。文臣們還拿他沒有辦法。
可是為什么朱由棟不要這么走非要繞個大圈呢?
當然是要借此機會了解一下,現在的武將們,還有多少比較有血性,愿意在這個時候公開表明立場向皇室靠攏。
1611年10月,現任遼東總兵杜松第一個上本,說我遼東聽聞皇上準備派出皇太孫出征后,數百萬遼東軍民無一不歡欣鼓舞,百姓踴躍從軍,士兵人人感奮,將官個個主動請戰。臣多謝皇上如此體恤將士,多謝太孫殿下不辭辛勞前來遼東坐鎮。
緊接著,遼東鎮內其他高級將領如李如柏、馬林,薊鎮總兵王國棟,大同總兵麻貴以及宣府、延綏、太原、榆林、寧夏等其他九邊重鎮總兵,還有南方的四川、福建等地總兵,紛紛上本。言下之意便是,聽聞太孫要出鎮遼東,代表皇室征伐建州。臣等以下,所有將士莫不感奮!
總之就是一句話:現在消息傳開了,大家都打了雞血。要是你們這些文官們非要這樣亂搞,搞得太孫殿下來不了,這士氣一下子掉了下去,我們可不負責任啊。
朱由棟對這樣的局面非常滿意:大明這會兒的武人,其一,還算有血氣,有血氣,自然就敢把以前的怨氣給發泄出來。其二,還算是比較團結,而只要能團結,那這一仗就有的打!
而武人們這樣的集體上本,著實是讓享受了九十余年安逸的文官們措手不及的。在金陵日報的輿論引導下,部分文臣也開始反省:我們以前是不是對武人太過分了?
當然,這種反省是極為有限的。不過能夠讓文臣們心生忌憚,這就已經足夠了。
而這個時候反應過來了的葉向高和李三才趕緊開始滅火:你們這些家伙不要鬧了。你們才鬧了這么一下,武將們都有聯合成一體的傾向了。要是再這么鬧下去,惹惱了皇帝,到時候直接一道中旨,你們還是攔不住。非但如此,這武將們集體鬧事的時間越長,將來這些家伙作為一個整體,其集體意識的覺醒就越快!
所以,這一次就認了吧。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才這么幾年啊,殿下已經成長到我們完全無法控制的地步了。
1611年11月初,萬歷皇帝再次下旨要求內閣議定皇太孫此次出征的頭銜。經過反復磋商和各種妥協后,13日,經過內閣兩位閣老副署的圣旨終于下發:
詔曰:東虜建酋,本我屬夷。酋首努爾哈赤者,吾皇憐其孤弱,遂許以建州統領之位。數十載來,建酋承仰鼻息,茍延殘喘至今者,若非吾皇仁德,當已身死族滅矣。豈知世間竟有如此狼心狗肺、靦顏人世之徒。偽作忠順,陰蓄實力,一朝暴起,害我官軍,滅我藩屬,如此厚顏無恥,大逆不道之建酋,必當滅之而后快。今拜皇太孫朱由棟為征虜大將軍,賜金令箭、尚方寶劍。拜楊鎬為遼東經略,賜銀令箭、尚方寶劍。統領四十萬大軍,迅疾出關,滅此跳梁者而朝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