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作為三司使,他要操心的事情很多,青苗貸的執行大部分是王安石在操盤。
所以歐陽辯有大量的機會可以近距離地觀察青苗貸在執行過程中的種種優劣勢。
不得不說,民間商業組織參與這是一項非常偉大的創舉。
因為有幾家錢莊參與,又有官府作為監督,放貸的工作人員執行非常謹慎,面對的客戶是真切需要貸款進行復耕的農民,也不敢私下提高利息,倒不是完全沒有,但是在官府的雷霆打擊下,用巨額罰款震懾了其他的錢莊。
宋朝的言官是有業績要求的,新上任的言官,若是百日之內沒有彈劾,就會被撤任。
也有言官拿著放大鏡盯著青苗貸,但著實沒有發現有什么違規的做法,只能用官不與民爭利的說法抨擊,但這等抨擊不痛不癢,根本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
其中的原因當然不是這種說法不重要,而是大部分的士大夫在農業銀行之中有股份,根本就不愿意對此有所反應而已。
包拯對此心知肚明,不由得對歐陽辯心生敬佩。
歐陽辯對此并不覺得有多自豪。
這些不過是歷史的教訓罷了,涉及的也不過是最不痛不癢的東西。
如果現在要拿官制和兵制動手,怕是文彥博和富弼他們都得被轟下臺。
范仲淹的慶歷新政不就是這么夭折的么。
但無論怎么說,這終究是一次有意義且成功的嘗試,這給歐陽辯不少的信心。
時間進入秋季,農民的秋收在即,根據各處匯報,大災之后的第一次秋收應該會是一次大豐收。
這樣的情況很正常,在沒有化肥的的情況下,大水會給貧瘠的土地帶來很多的養分,這一年的豐收也是理所當然的。
不過三司使越發的忙碌起來了。
歉收是大問題,然而豐收也是問題。
谷賤傷農是每個朝代都會遇到的問題。
三司使在得知今年大豐收的情況下,立即安排官方收購糧食,但是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國庫里的錢不夠,包拯為此頭痛不已,幸好王安石提醒,讓三司使找農業銀行借貸。
這也算是一個大的創舉。
這對于農業銀行來說是一個大的突破,農業銀行也因此開放對官方和民間的其他類型的借貸。
如今的地方官府大多是在破產經營,對于資金的渴望簡直是沒有底線的,一般的錢莊對于官府的借貸是避而遠之的,因為他們都看得出來官府是很難換的上的,關鍵是,如果官府違約,他們并不敢提起訴訟。
但農業銀行并不怕,他們有這個底氣,他們借貸的條件是地方政府拿土地或者鹽稅來抵押,屆時還不上貸款,就直接拿鹽稅來還就好了。
這讓農業銀行有更大的底氣去收納民間的存款。
更大的突破來之官方機構,大宋是個很奇怪的過度。
國庫里沒錢,地方州縣也沒錢,但一些機構卻很有錢。
比如說都水監、軍器監、律學、武學、國子監這些機構,卻有大量的資金苦于沒有投資的地方。
他們見到農業銀行的利息之后,紛紛將大量的資金投放道農業銀行來吃利息,這讓農業銀行成為一個龐大的金融怪獸!
這些資金可都是現金流,平日里沉沒在錢庫里或者埋在地底下不見天日,以至于民間很富有,市面上卻極其缺乏銅錢的詭異局面。
之所以有這種狀況,是因為存在家里不用保管費,存在錢莊里卻每年都要付出一大筆的保管費,還不如就存在家里生銹呢,不然一大筆錢,存個幾十年就全歸錢莊所有,這種事情傻子才會干呢。
現在有農業銀行這個異類,當然要拿出來存著,既不用花大力氣保管,還可以掙到不少的利息,這樣的好事誰不干誰是傻子。
所以形成的良性循環是,農業銀行通過對官府和商人的放貸,讓世面的銅錢多了起來,有了銅錢的流通,商業也越加的繁榮起來。
包拯對此很樂觀,他預測秋收完成之后,貸出去的青苗貸收回來,產生的海量利息,以及今年西湖城建設給開封府帶來的稅收,以及市面上活躍的經濟帶來的稅收,嘉佑二年大宋朝會過上一個大肥年了!
而這,全部來源于歐陽辯!
西湖城、青苗貸、以及農業銀行,全部都來之歐陽辯!
正是因為歐陽辯,大宋朝的嘉佑一年才有驚無險的度過。
歐陽辯善于理財之名也在諸多高級官員之間流傳,尤其是文彥博、富弼、韓琦這些人的耳中流轉。
秋天的到來,歐陽辯更加忙碌起來了。
因為歐陽辯被歐陽修、王安石圈禁了起來,不是他犯了什么錯誤,而是要讓他全心全意的備考。
沒錯,為嘉佑二年的春闈打前站的秋闈快到了。
歐陽辯愁眉苦臉的準備著考試,但他不知道的是,文彥博和富弼這些人,已經給主考官打了招呼,要留意一下歐陽辯。
言外之意,便是一定要讓歐陽辯通過秋闈,以便參與明年春天的大考。
這算是宰相們對于歐陽辯在嘉佑一年做出的貢獻的補償,還有就是他們希望能夠盡快把歐陽辯拉進朝堂之中,最好是讓歐陽辯去主管三司的工作。
他們的想法是,歐陽辯在理財上的天賦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現在只是在幕后給包拯支了一個主意,就讓大宋朝的國庫眼見著就要充盈起來了,連著他們自己的錢包都充盈起來了,如果是歐陽辯主管三司……嘖,那豈不是以后隨便花?
所以啊,這一次一定要讓歐陽辯中進士,并且是高中三甲,才好安排他的差遣。
這個事情歐陽辯不知道,其他的舉子也不知道,當然歐陽修也不知道。
為了安排讓歐陽辯通過科舉,身為開封府的知府歐陽修竟然沒有被任命為主考官,而是由知制誥吳奎來擔任秋闈主考官,以便讓歐陽修父子避嫌,這也是煞費苦心了。
開封府試參加人員多,水平又高,歷來難考,歐陽辯蒙著頭考了一通,出榜后竟然考了個十幾名,也算是出了個大名了,畢竟歐陽辯是這一屆開封府試中,是年紀最小的考生,竟然一次就過了,并且排名靠前,著實難得。
當然啦,歐陽辯的水平也是值得的,他后世的見識和學問,加上這一世幾大文豪和教育家的教導,自然是差不到哪里去的。
“所以……我這就是舉人了?”
歐陽辯看到榜單的時候不由得有些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