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錦繡立馬紅了臉,“嫂子怎么也這般地不正經了!”
這是已經開始催生了。
事實上,蘇錦繡也有些急,自己和四郎圓房都這么久了,到現在肚子都沒有動靜,就怕有人再以此為借口來勾引她家的四郎。
楊珊珊則是壓低了聲音,“錦繡,不是我不正經,你們二人成婚也有些日子了,四郎如今也算是功成名就了,你若是再不能給他生個孩子,怕是很容易就要被人給勾走了。”
蘇錦繡笑地一臉燦爛,“我家四郎才不是這種人!”
蘇錦繡之所以這樣有信心,那是因為上輩子柳承恩在妻子亡故之后,一直未曾再娶,自己把孩子給帶大的。
當然,至于她死了之后,柳承恩是否再娶或者是納妾,她就不知道了。
不過,想到了王家,蘇錦繡的自信心又受到了一點打擊。
上一世的時候,柳承恩當時的情況是喪偶,所以才會被王家惦記。
這一世,一切都變了,自己嫁給了柳承恩,而且到現在也還沒有生孩子,所以王家還會再盯上他嗎?
蘇錦繡的心里是沒底的。
如果,這一世柳承恩還是會被王家給盯上呢?
柳承恩進入翰林院做編修,每天的工作其實都是差不多。
他的才名已然傳了出去。
所以,看好他的,覺得他太過年輕,干不成大事的大有人在。
柳承恩進入翰林院一個月,一直都是規規矩矩地整理
看書福利送你一個現金紅包!關注vx公眾書友大本營即可領取!
翰林是皇上的文學侍從官,翰林院從前朝起開始設立,始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但自大興朝的開國太祖登基后,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院里任職的人稱為翰林學士。編修一職也是在大興朝的第二任皇帝登基后,才正式確定的。
大興朝的慣例,科舉進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編修。另外從二甲、三甲中,選擇年輕而才華出眾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稱為“選館”。
也就是說,中了進士的,未必都能當官。
這其中,有些人是自己放棄做官,教書育人的,也有些是因為某些原因被朝廷所棄。
不管是哪一種,他們都是天子門生,而一旦不走仕途的話,他們在其它方面所享受的,則是比在職官員還要更好。
比如說田稅、丁稅等等,福利都會比在職的官員更好。
當然,就算是再好,大部分的人還是選擇入朝為官。
畢竟,只有當官了,才有晉升的機會,才有流芳千古的機會,也才能真正地庇佑自己的族人。
一個空有虛名的進士,跟一個手中握有實權的朝官來說,當然還是后者更有話語權。
當然,也有個例。
比如說關先生。
他未入仕,可是卻成為了普天之下的學子們都極為敬仰的先生。
這個影響力,也是不一般的。
王錚之所以看重柳承恩,一大部分的原因,就在于此。
翰林院編修的主要活動多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從事誥敕起草、史書纂修、經筵侍講等,品級為正七品。
柳承恩因為自己曾經在高縣立過功,得過賞,所以進入翰林院沒幾天,就被皇上宣過去做侍講了。
柳承恩很識趣,每每都是規規矩矩地念念書,除非是皇上提問,否則,絕不多說一個字。
因為柳承恩自己的這種本分,皇上對他也更滿意了。
柳承恩深知自己在京城沒有背景,根基不牢,所以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生怕不注意時得罪了人。
京城這地方,人人都是心機高手呀。
蘇錦繡上輩子也曾經在京城生活過,自然也知道這一點。
可她只是一介婦人,能做的,實在是不多。
不過,想到了之前四郎教她的一些點心,便從這個入手,最起碼,隔壁的那位夫人已經跟她成了無話不談的知己了。
這位夫人夫家姓蔣,在邢部任職。
因為品級不夠,所以沒有朝廷分派的官邸,只能自己租房住。
雖然是租的,可是對于外城的那些百姓們來說,也已經是極好的了。
畢竟,這屬于公租房,一年的租金也并不高。
蔣夫人家的老爺是邢部左司郎中,從五品。
蔣老爺如今都是四十多歲的年紀了,三十歲那邊中的進士,如今才是從五品,由此可見,在京城,想要升職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自從蘇錦繡給柳承恩做了一次鮮花餅帶到翰林院之后,這周圍找柳承恩說話的也就明顯多了起來。
特別是每每到了晌午,蘇錦繡還會派人過來送飯。
參加早朝的官員們,都是會在下了早朝后去專門的地方吃朝食的。
當然,無資格參加朝會的其他官員也是有地方用飯的,按規定可以到本衙門的食堂用飯。
官員的品級不同,這用餐的標準自然也不同,而動手的廚子也不同。
所以,品級越高的那些官員們的伙食自然就是越好的。
像是柳承恩這樣的只是一個七品小官兒,公費給配的伙食能好到哪里去?
也不過就是勉強能吃飽,別想吃好。
本來嘛,大家也都習慣了。
可是偏偏近來柳編修家的仆人會天天過來送吃食。
有時候是一些點心,有時候是做的飯團,還有的時候,是拌的幾道涼菜等等。
總之,就是讓跟他一起吃飯的人,都覺得自己手里頭的吃食不香了。
他們沒有家人給送嗎?
當然有呀!
可問題是,柳承恩家仆人送來的吃食,大多都看著新鮮。
比如說那鮮花餅,怎么就跟外頭買的不一樣呢?
更香,外皮也更酥。
南方的吃食種類本來就多,再加上有了柳承恩時不時冒出來的一些個想法,這蘇錦繡會的,也就越來越多了。
柳承恩因著一些吃食,慢慢地倒是和這些大人們融入到了一個圈子里。
因為他是探花郎,而且為人又很自謙,所以在翰林院的名聲還是很不錯的。
當然,總會有人看他不順眼。
同科進士,在翰林院中為官的,便有一位看他不順眼。
“呵,平時看著清高,如今不也是走這種套路來籠絡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