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仁絲毫沒有畏懼,因雪后本身頗為坎坷的鄉間小路,變得泥濘不堪。
反而健步如飛,一路穿插田野小道快速跑回村子。
既然已經答應劉玄,他也的確有心投劉備,那么事情宜早不宜遲。
且曹軍將士尸體還躺在村子,若是被人知曉,跑到官寺告狀,剩下的老老少少都逃不過被人誅殺,拿去邀功的命運。
白仁猶如隨風而行,跋山涉水,渡橋過河,大約半個時辰左右功夫,便已抵達村子。
幸好耽擱時間并不是很長,村中也足夠偏僻荒涼,一時間內沒人任何人路過。
不然說不得,他們的所做之事,便會東窗事發。
見白仁歸來,沒有遭難的青壯上前問候:“大兄無恙否?可曾斬殺賊子?”
復仇歸復仇,可是誰也不想死。
若不是劉玄運氣好,加上開車技術高超,根本不需要白仁亡命狂奔,追殺到新鄭。
可既然劉玄僥幸渡過陷馬坑一難,村中百姓自是需要斬草除根,不然遺禍日后。
如果劉玄逃跑,然后到官府告狀。
最終結果就是,方圓十里寸草不生!
殺官如造反!
造反歷來都是大罪!
沒有人會選擇無視!
白仁停下見到村民,立即停下腳步,喘了喘氣搖搖頭。
百姓一聽,立即炸鍋!
白仁沒有將劉玄斬殺。
那么就意味著劉玄有可能活著,一旦報官還能善了?
“這該如何是好!”
“嗨,恐大難臨頭矣!”
“我等該何去何從?”
“殺官軍乃死罪,此斷無善了可能……”
眾人臉色蒼白,然后七嘴八舌的說了起來。
他們殺伏殺官軍,只不過是因為熱血上頭,恨意上涌才干的出這種事。
而今人也殺了,氣也消了,冷靜下來自然會畏懼。
如果能活著,誰也不想死,這是人的本能需求。
劉玄逃跑了,那么意味著告官的可能性極大。
一旦告官,在龐大的官府機器運動之下,他們這些人絕對沒得逃。
事實也是如他們擔心的一樣。
劉玄剛開始想的,還真準備逃離追殺之后,就去官府報官。
并不是說什么,他們殺了曹軍將士。
就是殺再多曹軍,也和劉玄沒啥大關系。
主要是這群村民,讓他也跟著受罪了,那劉玄還能放過?
村民憂心忡忡,也沒討論出一個什么結果,隨后一年間與白仁相仿的男子,眉毛一挑道:“大丈夫豈可坐之等死?隱王有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不若我等反曹,拼死一搏,諸位以為然否?”
這男子叫劉崎,小字小七,與村中大多數青年一樣,求學于白仁岳父門下,聽到大家議論半天,也沒討論出個什么,于是就發聲問了一句。
讓大家坐以待斃是不可能的!
那就只有造反。
給自己拼出一條活路。
歷史上很多造反都是這般。
并非他們天生就有野心,而是逼到無可奈何地步,在前頭狼、后有虎之時,他們會選擇拼命。
能不能活下來,那就聽天由命。
男子一席話,又激起眾人議論紛紛。
白仁一路飛奔回來,正在氣喘吁吁之中,幾次想要插嘴說話,都被龐大的聲音打斷。
“劉君所言甚是!”
“事到如今,吾亦附言!”
“君此言有理,可是吾等該如何行事?”
對呀!
這才是重要的。
腦袋一拍說要造反。
可是造反是那么好造的?
曹操官渡一戰以少勝多,剿滅整個袁紹集團威加海內,如今兵多將廣,謀臣如雨,地域廣袤,糧草充足。
就憑著十幾把環首刀,十幾把弓箭就能造反成功?
別開國際玩笑了!
別的先不說。
兵馬錢糧哪里來?
先打哪個地方,后打哪個地方?
打了之后在哪立足?
這都是需要籌劃的。
招兵買馬、戰略策劃、目標先后、何事起事、何人為主等等,都是需要提前議定,不是拍屁股就能決定的。
劉崎低頭思索一番,過了一會兒,仿佛智珠在握模樣:“大兄為人大義,我等當舉其為魁首。而今曹賊南征,北方空虛,吾等先取長社,劫掠豪右宗族,然后招兵買馬,攜裹百姓聚義。
倘若官軍來剿,我等如燕山黃巾一般,遠遁深山,派遣使者聯絡四方諸侯,諸位以為然否?”
劉崎計劃是挺好的,可惜操作起來,就是個屁。
兵力南移,北方固然空虛,可也不見得他們就能搞出事情。
別的不說,靠著十幾人就是取下長社,拉了十萬老幼從當兵馬。
可長社距離許都,并沒有多遠,又是北方中心地帶,四方無險可以固守。
白地將軍固然不善帶兵,可對付三瓜兩棗的流匪,估計一個沖擊,他們這些反賊就能剿滅。
學燕山賊躲進山里,的確是個好辦法。
帶兵之人,一般都會遇到山林不入,免得人生地不熟,而且視野也不好,免得中埋伏。
可不代表人家就沒辦法剿滅。
即使人家拿你沒辦法。
可困著他們這群人,用不了多久就會餓死!
而且方法很多,只不過是看用不用而已。
但一群沒見識的文盲不知道呀。
這些人,充其量也就在鄉學學過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凡將篇、急就篇、爾雅,這些而已。
對于什么兵法、戰略什么的,根本就是一竅不通。
自然以為劉崎的方法,是絕佳之策。
甚至還有旁人附言:“兄當有張良之謀,此策甚佳,吾等深以為然。”
劉崎點了點頭:“此正應證春秋讖,乃天意也!”
得!
你說他們沒文化,他還能搞出個春秋讖。
中國古代讖言來歷久遠,根本無法考據,據說第一個讖言是說宗周褒姒,后來宗周敗亡。
而漢朝恰恰就是個,最喜歡讖緯學術的朝代。
比如“公孫病已當立”、“告安漢公莽為皇帝”、“劉秀發兵捕不道”、“千里草,何青青”這些,不知凡幾。
當然最著名的還要數,春秋讖里面一句:「代漢者,當涂高也!」
至于什么時候有的,各說紛紜。
反正據太平御覽胡謅,是劉徹親口說出來了,而且用的人非常多。
據說從東漢初年,一直用到南北朝,甚至后面偶爾還能蹦出來用。
漢季大概是崇古之風嚴重,什么禪位這種事,就一直拿出來吹噓。
在劉弗陵之時,上林苑因為出現,蟲啃噬樹葉,啃出“公孫病已立”的字樣,
眭弘于是推衍春秋大意,認為石頭和柳樹都是陰物,象征著處在下層的老百姓,而泰山是群山之首,是改朝換代以后皇帝祭天以報功的地方。
如今大石自立,枯柳復生,它們并非人力所為,這就說明要有普通老百姓成為天子了。
于是上言,讓劉弗陵禪讓給公孫姓之人。
好家伙!
這朝廷還能忍受得了?
孝武皇帝才死多久?
你就想端了漢家江山?
不出任何意外,眭弘被霍光剁了!
當然這件事并不是意味著停止了。
推崇禪讓恰恰是劉家人最喜歡干的事。
王莽上位、曹丕登基,基本上都是劉家人,為王前驅,替人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