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日后。
袁軍萬余部眾兵臨壽春城下。
據一番探查后,袁耀得知自淮水一戰大敗,壽春城內已是兵不過千余,且還是戰力低弱的郡國兵,與正規的職業化軍團無絲毫可比性。
揚州刺史陳溫率殘部逃回以后,亦是因畏懼袁軍兵鋒,而以鄧當為將統御部眾固守壽春,而自己則是日夜兼程、馬不停蹄地繼續南逃,直至奔逃至成德方才停卻了腳步。
只是,興許是已經被那把大火燒得喪膽的原因,他抵足成德便備足了船只,以待壽春不可守時,便再度往南逃離。
縱然刺史逃離,鄧當卻依然憑借自身于軍間無與倫比的軍威組織起留守千余郡兵構筑防線,并征民眾上城抵御。
針對于此,袁耀思慮一番,也未選擇強攻,反而是于城外扎下營盤,并依托營寨向前深溝高壘。
然后,在分遣諸將攻略周邊諸城邑,意圖將壽春變為孤城。
城樓上。
鄧當撫劍屹立挺拔,好似風中勁松般,眼神銳利,近日來袁軍分兵攻取其余各城的舉動,他已經有所察覺,但卻無能為力,只得困守孤城。
畢竟,現在他手中只有這千余郡兵以及征來守城的民眾,守城尚且困難,若率部出城野戰,豈不是一擊而潰?
想著這些,他也只得坐視其余城邑淪陷,壽春被孤立的局面。
而就在壽春方面戰事陷入僵持時,壽春東側約數十余里處的曲陽城。
此刻,身長八尺、身材魁梧異常的蔣欽已經是接到了周泰所派遣信使送來的信箋。
當察到周泰已經是率部歸附袁耀時,他嚴肅的神情卻也不由面露一絲苦笑,遂沉吟道:“幼平啊幼平,說好的一起找尋明主輔助,你這……一聲不吭的便棄我而去了呀?”
“現在還來勸說于我……”
一番喃喃自語,針對于這封勸說信,蔣欽卻也并未有反對的意愿。
從近數月來的消息發酵,只要有些查探一番,袁耀的表現已經是極其出眾。
曾力排眾議勸阻其父北伐兗、豫諸州,而是堅定不移的持著以江、淮,汝為根基的觀點。
此已是出色的證明了袁耀洞若觀火、縱觀天下的戰略大局能力。
隨后又在勸阻無果后,果斷出使關中,意欲勸說西涼軍出關,以助己方在正面戰場取得決定性的優勢。
但終究與西涼諸將談不攏而導致破裂。
袁耀卻又心生離間之策,分化了部分西涼諸將,間接性的達成了自身的計劃。
此深入虎穴,又臨危間設計,無不彰顯充斥著他的膽識以及隨機應變之能。
在統籌兵馬上,卻也能掌握排兵布陣以及用兵方略的要領。
關鍵還在于袁耀今歲不過才十七余歲,還是一尚未及冠的少年罷了。
這些特點已是能夠看出袁耀潛力所在。
蔣欽現下腦海里亦是浮現了近段時日所來,袁耀的各方面戰績。
“這袁公子年紀尚還如此年幼,便能具備如此卓絕的眼光以及膽識,在未來的群雄逐鹿間未嘗不能脫穎而出,更何況,背后還有勢力極其鼎盛的家族以為助力。”
一時間,蔣欽繼續思忖著。
但思索的途中,他卻依然還是陷入了猶豫不定的神情。
“只是,一月前親自前來登門拜訪的那位少年郎亦是氣度不凡啊。”
“這二人恐怕亦都是人中俊杰,若為人主,成就都將不會太低。”
蔣欽這數載以來,時常結識江、汝,淮有識之士,也由于仗義疏財的緣故,也名揚州郡,令江湖間的俠士紛紛對其仰慕、欽佩不已。
而周泰之所以與其相識,自然也是受過他恩惠的。
久而久之,蔣欽麾下也聚集了一批俠士,現如今勢力極其強悍。
各州郡長官無論何人當政,都得予以拉攏。
因為,憑借蔣欽于江淮一帶的名聲,若振臂一呼,必將是從者如云。
時而至今,蔣欽的看人眼光也快速上升。
他能夠感受到,拜訪他的那位少年郎以及近日來聲名鵲起的袁公子,都會是人中龍鳳。
一時的猶豫不決,令他想的有些頭疼。
沉吟良久,他還是提筆與周泰回了一信,遣信使送去。
信中篇幅太長,但卻并未表露出愿歸附的心思,也未有拒絕的意思。
顯然,他還是選擇繼續保持觀望。
實際上,他還是想看看后續單憑袁耀個人之力是否能平定整個淮南之地。
須知,淮南自古出精兵強將。
但是,一般出精兵的地區也大多是民風彪悍,民眾處于不服王化,喜聚眾斗毆、相互火并。
而近年來,隨著朝廷于各州郡間的影響力越發衰弱,江淮一帶拉幫結派,各豪族擅自武裝部眾之事時有發生。
例如盤踞于巢湖一地的鄭寶,麾下實力便極為強悍,難以對付。
可以說,縱然袁軍能夠平定淮南諸郡。
但盤踞于各地區的各武裝勢力,才是最棘手,難以處理的問題。
他們不服王化久矣!
想靠律法,是壓根約束不了的。
或者說值此天下亂世,人人都有稱雄的野心。
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蔣欽暫時打起了觀望的主意。
而月余后,臨近三月下旬時,壽春周邊城邑已被袁軍各部一一收復,將壽春困為孤城。
至此,九江郡出了首府壽春以外,其余各地皆入納入袁軍統治下。
……
袁軍大營。
此刻,周泰抵于主營,將剛剛接收到的蔣欽回信呈遞給了袁耀。
袁耀看罷,微微有些意外,不由道:“蔣公奕竟然沒有選擇率眾前來依附?”
一方面,他有家族的勢力在背后撐腰,一方面又是好友勸說。
最關鍵的,近日來己軍又在連克諸地,兵鋒正甚。
這都還無法吸引蔣欽來投!
一時,袁耀忽然覺得,想招攬人才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遠遠不是他在后世玩三國游戲,一招一大把人才那么簡單。
這時候,袁耀忽然很想知道,后世網絡小說中男主人公究竟是如何做到振臂一呼,眾文臣武將便紛紛慕名來投的?
這種待遇,他也很想有呢。
注:孫策原史上確實憑借獨有的氣質、風度在江淮結交各類有才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