嶄新的馬車出現在柳銘淇面前時,他都有些發懵。
最近忙得是一塌糊涂,好不容易從宗人府出來,他又忙著娶老婆、弄紅薯的事兒。
關于鐘彬這個徒弟,還有他正在搞的彈簧和輪胎一事兒,雖然在老媽遞過來的報告里面有提及,但少年還是沒有多在意。
直到鐘彬請他出城來,到了試驗基地,親眼看到這輛跨越時代的馬車,柳銘淇才有了震撼的感覺。
整輛馬車看起來比普通的馬車要大兩圈左右。
這輛馬車打造得也非常講究,并不是普通的梨木、槐木等木材打造,而是用了上好的紅鐵木,微紅的色澤下,整個車廂渾然一體,看上去富貴大氣。
因為有了柳銘淇的指點,他們做的馬車并不是從車廂伸出來的一塊寬厚木板、車夫們騎在木板上駕駛的模式。
而是傾向于十八世紀十九世紀歐洲的馬車。
它前面是一種座位的駕駛席位,車廂做成了一個在中間開關門的布置,然后上面還用玻璃來透光和裝飾。
倘若里面的人不愿意讓外面的人看見自己,就可以通過里面的推拉小木板,把玻璃窗戶的位置給封上。
然后馬車的側面和下面,都設計有巧妙的通風口,這樣就能保證在密封的空間內,空氣保持暢通。
由于要在黑暗之中行駛,馬車上方的四周還有四盞小的汽油燈,點燃了之后可以維持三個時辰以上的燈火,這樣可以照明,避免發生碰撞。
車廂里面同樣是按照歐式的風格,最重要的位置是一排大的沙發,寬敞得可以躺下來。
然后地板上還鋪設著一層虎皮,看上去很是威武。
同時,車廂內里兩側還各有幾個大大小小不同的抽屜,里面可以放置各種物品。
也有兩個小板,需要的時候可以撐起來,放置奶茶、食物等等。
這個小板便采用了彈簧功能,使得支撐和收納都不用費太大的力氣,而且非常穩固。
可想而知的是,坐在里面的人會感覺非常舒服。
當然了,這一切的前提,是馬車千萬不要顛簸。
一旦顛簸了起來,里面再好的各種設施,都是完全沒有用的。
只會讓人不斷的難受、惡心,甚至是吐在里面。
所以柳銘淇更在意的是外面的動力系統和減震系統。
動力系統可不僅僅是駿馬神駿與否那么簡單,還有車軸的運用,輪胎的受力和反饋等等。
減震系統就容易理解了。
兩處軸承的彈簧運用,以及輪胎對于地面震動和顛簸的吸收處理,便可以做好減震的問題。
這兩個方面,鐘彬他們都做得不錯。
軸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
沒有軸承,馬車的輪子就不可能轉動,不轉動自然不能行走,也就不能稱之為馬車。
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曉得,軸承里面全是滾珠,因此也被稱為滾珠軸承。
但古代是不可能有滾珠軸承的。
他們一開始用的是木軸承,然后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變成了青銅軸承,然后還有鐵軸承。
后來發展到了更加成熟的階段,則是變成了同時擁有兩個軸承——內外軸承,也稱為大小圈軸承。
通常是由內里的小木內圈,和外面的大鐵外圈組成,兩環相套,然后中間用動物的油脂來潤滑,保證摩擦不會很快損壞軸承結構。
這些民間的智慧,從木軸層開始,再到大小軸承,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記載,說是什么時候哪個人發明的,但其實發明這些的都可以被稱作科學家。
如果好好的支持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的實驗條件和資金,已經更多的獎勵,說不定我國的各種科技發展,早就能領先歐洲好幾個世紀。
可惜的是,對于科學的忽略,對于發明創造的不重視,一天到讀書就能書中自有黃金屋了,便逐步扼殺了大家的創造積極性,不像是歐洲十六七世紀那樣,通過全民發明來爆炸性的增加各種各樣的軟硬實力,從而獲得了飛一樣的提升。
從此一步差,步步差,一口氣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拼命向前奔跑,都沒有能追上來。
略開這種傷心事情不說。
柳銘淇一開始教給鐘彬的便是內外鐵圈夾著滾珠。
滾珠才能最大限度的以滾動方式來降低動力傳遞過程中的摩擦力,以及提高機械動力的傳遞效率。
用人話來解釋一下,就是老司機開車又快又穩。
這個難題非常大,需要把鐵圈和滾珠做得全部同一尺寸來安裝,那是基本上不可能的。
在機床沒有出現之前,鐵圈的大小只能大概相同,而滾珠也只有根據每一個內外鐵圈來制作。
這樣就使得流水線打造馬車非常麻煩,這些零部件如果壞了的話,必須要拉到專門的工坊去進行新的更換,而不是方便的只用更換零部件就可以。
但不管怎么說,不能因噎廢食,還是先做出來最好。
做出來之后,再說以后的。
鐘彬做這個軸承的時間,和做輪胎的時間差不多。
不過幸好,在裕王府強大的金錢威力下,他一口氣端了七個鐵匠工坊,拉了三十多個老中青鐵匠過來,幫忙處理這個滾珠軸承的問題。
能在京城靠著手藝恰飯的手藝人,都是很有一套的。
他們在看到了柳銘淇的圖紙,知道了一系列的要求之后,便開始了積極的煉制。
為什么那么用心?
因為鐘彬給他們保證了,只要他們能完美的完成這個任務,就會成為德王府的傭人,享受德王府死契傭人的待遇。
你想想看。
這些鐵匠都是社會非常底層的人物,他們自己倒是能靠著手藝混口飯吃,但他們的兒孫們卻不一定有這個天賦和能力啊。
甚至有一些還是好吃懶做的。
如果能到德王府里面成為死契的傭人,那就好比我們現代混入了公務員的隊伍,旱澇保收呀!
只要想著自己子子孫孫都能吃上德王府的飯,他們的心頓時就激動了起來,還能不拼命的干啊?
他們從去年到今年,打造了至少上千個大小不同的各種鐵圈,和滾珠混成了一個個完整的軸承,然后拿去做實驗。
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各種瑕疵,都沒有把他們給嚇退。
到了后面,甚至在輪胎成功之前,鐵匠們就做出了好幾十個大小半徑差不多的滾珠軸承,通過了馬車的實驗。
等到杜仲膠輪胎一做好,兩者搭配之下,這馬車還真就能順順當當的走了!
速度快不說,而且還很穩當,穩得你不像是在做馬車,就像是坐轎子一樣。
在沒有大規模的橡膠輸入的情況下,杜仲膠便是非常可靠的膠料來源。
在現代它都能做大量的橡膠制品,只不過是因為經濟成本的緣故,才沒大幅度的推廣。
其實杜仲膠在民用膠料上面,沒有半點的問題。
所以有了柳銘淇給的輪胎制作方法,對于外胎的制作還是簡單一點的。
可對于內胎的充氣胎來說,那就真的是一個巨大的技術難題。
之前從來沒有人用杜仲膠做過這些東西,所以實驗室的少年團和鐘彬一起,都是從零開始。
不提里面的艱辛困苦有多少,單從他們實驗用了差不多五十幾萬兩銀子、搜刮了周邊五個省份的杜仲樹膠汁就可以曉得他們搞得多大。
這也就是裕王府的錢多,不然別的地方根本支撐不起他們這樣大規模的鋪張浪費。
但是這種鋪張浪費也是科學實驗的必要。
比如現代的那些各種藥物,哪個不是花了幾億、幾十億甚至是上百億美金的實驗經費才做出來的?
想要發明恒古未見的東西,就只有靠著不斷的用錢去砸,才能有成果。
總而言之,現在出現在柳銘淇面前的四輪馬車,便是他們的成功作品。
給柳銘淇的感覺,很像是歐美電影電視劇里面的十八世紀馬車。
車輪和輪胎的大小也是不同的,前面稍微小一些,后面因為承重重一些,所以需要大一點的車輪。
這樣也更符合力學的原理。
柳銘淇坐在了上面,由鐘彬親自駕駛馬車,揮舞著馬鞭,勒著韁繩,一溜煙的就從試驗基地奔馳上了官道。
大康的官道和秦直道差不多,筆直又夯實,基本上沒有什么坑坑洼洼,哪怕是數十年的馬車不斷碾壓,也沒有損壞。
走在這樣的道路上,真是感覺一路平穩,柳銘淇特意放在了小木板上面的杯子,沒有一點水濺出來。
不過這樣少年覺得不過癮,便打開了前面的小窗戶,吩咐道:“鐘彬,給我快點!再快點!”
“好嘞!”
鐘彬是跑了好多次了,自然不慌,稍微的給了馬兒幾鞭,兩匹馬兒便飛奔了出去。
它們這么一用力,瞬間速度就提了起來,然后在官道上超越了許多的馬車。
這些馬車還第一次看到這么奇怪又別致的馬車,不覺紛紛給予了注目禮。
少年透過了并不那么清晰的窗戶,望向了外邊飛馳的景色,頗有一種已經回到了現代,坐著汽車的感覺!
這種坐著舒適座椅的馬車,不用屁股顛簸得像是要散架一樣的感覺,真好!
好極了!!
跪求訂閱!
順便說一下,這里寫的馬車,不是實際上十七八世紀用的,是現在在那些歐洲國家的城區旅游馬車,這個才漂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