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有了,接下來的工作就步入了快車道。
關于航天飛機的資料,國內雖然沒有進行過相關研究,但是米利堅和蘇聯都搞過,這些資料原本都是絕密級別的,后來隨著航天飛機的廢棄,這些資料也就流出了不少,華國為了發展航天,自然也就進行了專門的收集。
這些資料很快就被調了過來,項目組開始加班加點的進行設計論證。
當然,這些和李明都沒多大關系,就連謝書白也沒啥關系。
李明現在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極限推力測試。
研發中心這里有專門的火箭發動機試車平臺,可以很好的對發動機的性能進行評估,李明就是要在這里進行極限推力測試。
科研組那邊拿到的數據都是李明當初在酉泉那次發射時候得出的,那次發射還沒達到李明的極限,再加上這幾天的訓練,李明的操作變得更加精準,也能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念力。
幾次測試之后,新的數據出來了。
穩定情況下,李明最多能維持246噸的推力30分鐘左右,如果是爆發的話,可以達到353噸,但是只能維持10分鐘左右,接下來就必須要休息一段時間。
新的數據送到論證團隊那里,一群人立刻又開始對方案進行修改。
一周之后,新的航天器終于完成了初步定型。
會議室里,項目組的成員們全部到齊,接著程云舟開始介紹起了初步定型之后的航天飛機。
“考證過外國的相關資料,我們又根據華國現在的制造能力,討論出了這一方案。機身長45米,高15米,翼展26米,機身直徑5.5米,空重90噸,加注燃料后120噸。乘員艙一次最多可攜帶12名宇航員,貨艙長24米,直徑4.8米,最大投送能力預計在180噸,返回最多可攜帶量在150噸,這還只是理論數據。”
說著程云舟還給大家展示了一個3D打印出來的100:1的模型。
丁老拿著模型在手里把玩了一下,又交給李明。
問道:“小李啊,你看看有什么意見。”
以李明的眼光,自然是看不出個所以然的,他又把模型交到了謝書白手上。
謝書白看著這個和國外的航天飛機沒什么區別的模型,其實并不是很驚喜。
不過她也明白,這種高端科技產品,最終都會走向同一個方向,前人摸索了這么久才得出的結論自然是有他的道理。
于是她點頭認同了。
丁老見二人都沒什么意見,直接拍板。
“就按照這個方案,開始制造原型機,現在下達生產任務。”
命令一下達,華國境內的幾個重要的生產部門就飛速運轉起來。
雖然生產部門對于發過來的參數有些奇怪,但是誰都沒有多問,一個個的還加大了保密力度。
幾天后。
謝書白和丁老坐在會議室,有些舉棋不定。
李明作為工具人坐在旁邊湊數。
他們此刻討論是擺在項目團隊面前的大問題:生產能力跟不上了。
要知道華國之前都是搞火箭飛船一類的航天器,而且還都是中小型為主,這些年技術突破之后重型火箭才終于厚積薄發。
但是像航天飛機這樣的大型航天器,國內生產制造領域還可以說幾乎是一片空白。
盡管有詳細的資料,但是各種生產線要調整之后才能產出達到標準的零部件。
根據生產部門的反饋,這大約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最快的話原型機的裝配完成都是七月份的事情了。
要知道這還是華國才能有的速度,換成米利堅或者約翰國,那時間都得按年算,預算還不定。
不然怎么叫坎巴拉宰人計劃。
可就算是這樣的速度,在丁老他們看來,還是太慢了。
七月份裝配完成,再加上各種實驗,發射的話怕是得排到九、十月份了。
要是李明真的是一臺發動機,或許丁老還不會有什么想法,發動機算的都是使用壽命,閑置一段時間也沒什么。
但是李明是一個人,真要讓李明閑這么長時間,在丁老的價值觀里,那就是極大的浪費。
再說萬一,萬一李明的超能力哪天就沒了呢?
謝書白看了看航天飛機的零部件,研究了一下性能參數之后說道:“航天飛機的主體可以交給洪城的航空城,那里有C919這種大型飛機的生產線,很快還有C929,做飛機主體的問題不大。”
“飛機背部的活動艙門可以由哈工那邊負責,他們在大型活動氣密部件制造方面有豐富的經驗,航天和潛水有很大的共通性,做這方面也應該沒問題。”
“解決了這兩個大部件,剩下的都好辦。”
丁老仔細地考慮著謝書白的意見。
確實,這兩個大頭搞定了的話,剩下的就簡單了不少,時間上能節約兩到三個月。
“只不過,這樣一來,保密性就沒辦法保證了。”
丁老提出了最大的顧慮。
不管是洪城航空城還是哈工,都離川渝挺遠,尤其是生產這樣的大家伙,需要的人手流程都是頗為繁雜,到時候還要轉運過來,中間很有可能出現疏漏。
謝書白也是猶豫起來。
李明看著兩人沉默了半天,弱弱的開口道:“要不跟上級說一聲,看上級怎么辦?”
話音剛落,丁老和謝書白就看向了李明。
“一語驚醒夢中人啊!咱們在這商量半天也商量不出結果,一人計短,眾人計長,上級那邊應該會有很好的解決方案,我這就把事情報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