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谷中文
龍之谷中文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龍之谷中文>>重生東京泡沫時代

番外:背景說明

更新時間:2024-10-28  作者:半畝南山
第一次寫以國外為背景題材的商業小說,除了人名給大家帶來的無法辨別的困擾,國外背景勢力的層次和分布也讓大家看得有點暈乎。

這里做一個梳理說明吧。

一、財團

日本財團的歷史悠久,大致要分成戰前和戰后兩個階段。

戰前階段

在戰前,日本逐漸形成了四大老牌財閥:三井、三菱、住友、安田。

(1)三井財團

創始人三井八郎兵衛高利于1673年在江戶(今東京)和京都開辦綢緞莊,以后兼營錢莊。從18世紀20年代起開設了以經辦銀錢匯兌業務為主的三井兌換店,成為商業資本加高利貸資本;并同時資助封建諸侯,替德川幕府包辦匯兌,作為御用特權商人而成為富商巨賈。

在明治政權初年,三井家族將自己身份由御用特權商人轉為新時代的政商,確保了自己的身份和利益不受政權更替而產生影響。1876 年由于在明治維新初年轉到新朝廷方面,并得到明治政府的照顧把持了全國的金融業。三井家族在此時通過整合三井兌換店以及其附屬金融機構和掌握當時的官銀為基礎開辦起自己的私營銀行——三井銀行。三井銀行是明治維新后日本的第一家私人銀行,此后開始依托三井銀行不斷擴充產業范圍。

隨著戰時體制的實施,三井財閥又與軍部合作,向軍需工業和占領地擴展事業,最后在二戰前發展成為擁有151個直系、旁系和投資公司的大財閥。其中僅三井物產的營業額40年代前期便達到30億日元。二戰期間,三井財閥的核心——三井銀行,兼并了日本第一銀行更名為帝國銀行。其經營實力很快就超過了安田銀行而居財閥銀行首位,使得三井壟斷財閥的直屬企業和旁系企業通過此次銀行合并得到更加雄厚及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得到更快發展的機會。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三井財閥的規模是三菱財閥的1.5倍、住友財閥的2倍、安田財閥的3倍左右。

(2)三菱財閥

三菱財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巖崎彌太郎在土佐藩經營的運輸業務。巖崎彌太郎在1870年擔任土佐藩在大阪市西區堀江設立的土佐藩藏屋敷(負責儲藏并販賣來自各地方大名的貨物的組織)中99家商會的領袖。1871年,日本實行廢藩置縣,99家商會成為個人企業。于是巖崎彌太郎從土佐藩購買了三艘船只,在1873年設立三菱商會,開始經營海運(后發展為日本郵船)和商貿(后發展為三菱商事)等業務。

三菱財團以海運、商貿起家,到了四代目巖崎小彌太時,1917年,成立了三菱造船、三菱造紙,1918年成立了三菱商事、三菱礦業,1919年成立了三菱銀行,1920年三菱造船分化為三菱內燃機制造和三菱電機等子公司。此后,隨著日本不斷發動戰爭,國內的軍工產品需求激增,三菱的產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

(3)住友財閥

住友是日本最古老的企業集團之一,擁有400多年歷史。早在16世紀時,住友家族因在四國島上開創并經營一座銅礦而日益發展壯大,成為日本官方指定的供銅商,主要服務于當時日本一些極具實力的名門望族,其中包括在1603—1868年間統治日本長達260多年的德川幕府。

明治維新之后,在吸收西洋技術不斷擴展銅生產量的同時,機械工業、石炭工業、電線制造業、林業等關連事業也相繼得以開展,逐步發展成為以工礦業和金融業為中心的近代財團。

到20世紀初,住友家族已經迅速發展成為日本國第三大金融財閥。上世紀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頗具政治影響力的壟斷集團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主要追隨者,住友財團也不例外。在此期間,住友財團的家族集中化更加明顯,該財團的大部分產業都集中到了住友家族手中。到1937年,住友家族的第16代傳人已經掌握了財團股本總額的90%之多。

(4)安田財閥

安田家族原是明治維新時代的特權商人,以經營錢幣兌換起家。1863年,安田善次郎以25萬兩黃金為資本,在東京開辦“安田屋”錢莊,發展順利。1879年,安田經政府批準后,以錢莊為基礎創辦私營安田銀行,并逐步向紡織、建筑、鐵路交通等領域擴展,形成了包括一批企業的經營集團。1912年,安田又組建起“安田保養公司”的持股公司,從而初步形成了在日本經濟中有較大影響的安田財閥。

1923年,雄心勃勃的安田善次郎一次吞并了10家銀行。至30年代初,安田財閥已擁有包括14家銀行、12家工商企業以及6家保險公司的大型財團。

安田財閥是富士財團的前身。

戰后改造

在戰前,除了四大財團,日本當然有其他十數家財閥。這些財閥基本上被某個核心家族掌控在手上,實現了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金融資本相結合的壟斷財閥。

二戰后,美國政府為了自身經濟利益,以反壟斷為名,對舊財閥實行了抑制政策,解散了日本的財閥組織,但保留其銀行組織的存在。從 1951年開始,美國出于冷戰的需要,又逐步采取了扶持壟斷資本的政策,促使日本的財閥組織重新組合。

1953年對“禁止壟斷法”的修改,放寬了持有競爭關系的公司的股份及兼職的限制,如金融機構持股限制由5%擴大至10%。

在新的政策環境下,舊財閥的金融機構重新聚集了原來的下屬企業,以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高度融合為基礎,演變成日本的新財團。其中以三菱、三井、住友、富士、三和、第一勸銀等六大財團最為龐大,從而構成日本著名的六大財團型企業集團。在隨后的發展中,也漸漸出現一些其他的中型財團。

戰后日本財團不再像戰前財閥一樣,完全受某個家族掌控。因為美國制定的政策,日本的戰后財團只能以更加密切的盟友式關系,加在一起實現對財團的控制。在這種背景下,原本就處于高位的舊貴族、舊財閥家族和政治家族、商業家族慢慢通過聯姻、利益交換連接起來。財團雖然不再受某個家族明面上完全掌控,但通過聯姻、交叉持股的利益、甚至更陰暗的把柄,還是能實現相對控制權。

在戰后財團的體系里,最核心的仍然是銀行,其次是財團旗下核心企業社長之間的社長協調會。由于日本的特殊歷史和美國的控制需要,日本財團不能像韓國財閥那樣明目張膽了。至少今天看來,日本財團已經不再由某個家族持續控制。但是,戰后六大財團、其他新興財團的成立,始終脫不開某些核心家族的努力和持續經營。

在本書中,仍舊把三菱、住友的幕后核心家族之一設定為創始的巖崎家族和住友家族,而平野隆雄和北川篤司則是代表這兩大家族出現在三菱、住友前臺管理層中的最高角色,須賀德男、安齋善衛則分別是平野隆雄和北川篤司的助手。

在日本財團的體系中,成為財團的核心企業,有利有弊。利益就是能得到空前的資源和資金支持,弊端就是發展的獨立性受損,而且進一步成為財團核心家族難之又難。森集團和最上恒產就是發展比較好的新貴,財團已經成為他們的股東、提供了大量支持。再進一步讓這些新貴成為財團核心企業的話,財團就要通過旗下核心銀行、其他核心企業實現對新貴企業的投資,使財團成員持有的總股份占到控制地位。其后,就可以通過核心銀行董事會和核心企業社長會協調實現對新貴企業的發展戰略控制、人事派遣等事項。

看過半澤直樹的可能就有點不理解,比如說半澤直樹和近藤,怎么就一會被派到這里,一會被派到那里,甚至明明是跟金融無關的行業,原因就在于這里。財團旗下除了核心銀行、核心企業,還會有很多供應鏈配套的企業、外圍企業。

總而言之,戰后的日本財團,頂級的有六家,其他的還有一些,比如本書中杜撰的友和。財團表面只是以核心銀行為紐帶、以社長會為平臺的“聯盟組織”,但暗地里,還是深受舊財閥家族、舊貴族、新政治家族影響的緊密組織。他們實現穩定控制、協調的手段,往往離不開利益、聯姻和把柄。

二、國鐵改革

上世紀八十年代,全世界吹得最盛的經濟風,叫做“新自由主義經濟”。在“新自由主義經濟”的旗幟號召下,英國撒切爾進行了國企改革,日本也受到影響,勢要將肥大臃腫的國企從政府資產中剝離出去,以此來為政府“減負”。

當時的日本首相,也是我們整個系列里經常提到的中曾根康弘,提出了偉大的“民營化大改革”,將槍頭直指日本三大國有企業:NTT日本電信通話會社,JR日本國有鐵道會社,JT日本專賣會社。

這三大國企中,NTT是最好捏的軟柿子,85年開始啟動改革方案商議,86年公布方案準備上市。

第二個就是國鐵。

日本鐵路在戰后至80年代,一直是國營的。由于來自高速公路和航空業的競爭,自1964年以后,日本國鐵的盈利逐年下跌。到1983年,鐵路旅客運輸占各種運輸業的分額下降到23%。次年,貨運分額下降到僅占6%,運營虧損達數千億日元。總債務1986年超過了20萬億円,到1987年虧損連同債務共達37.5萬億円。

國鐵改革,當時政府的主要目標是還債。然而數以萬億円計的債務,卻不是想要參與國鐵改革的民營財團勢力所背負的。因此,主要就是怎么爭奪優勢資產、怎么甩掉高債務資產、怎么拿到好資產之后還能在國鐵民營改革分割后的企業中占據主導權。

在本書中,武田制造的地、最上恒產和森集團的地,就是因為臨近國鐵的資產,有助于各方在國鐵民營改革中獲得利益而備受重視。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家可能比較奇怪這么大的利益,為什么財團仿佛又不夠重視,其實這是低估了大財團的體量。拿數字打個比方,武田制造的地是陶知命40億円拿下的,此刻的事件核心是400億円資產的上田家和體量大約在小幾千億円的森集團、最上恒產的立場。

但之前透露的,大財團比如巖崎家更關心的,還是執政黨的選舉、下任首相、主導國鐵民營改革的政府官員以及與其他財團之間的競爭。就算拋開這些,財團旗下的核心企業往往數十家之多,每一家都是至少森集團、最上恒產量級的企業,所能控制的總的資產規模,其實還要超過整個國鐵本身。

舉三井財團為例,大家所熟知的東芝、索尼、三洋、NEC、豐田,都是三井的核心企業。有這么多的事務需要打理,在國鐵改革中傾注了注意力,但不是全部力量,是很正常的事。

三、舊華族

華族是日本于明治維新至二戰結束之間存在的貴族階層。“華族”之出現是始于1869年6月17日,而正式確立“華族制度”的華族令則是于1884年7月7日制定。“華族”于1947年5月3日,隨著戰后日本國憲法生效而正式被廢除。

1869年,日本各地方諸侯版籍奉還之后,廢除原來的“公家”(公卿)、“大名”(諸侯)等稱呼,將其統稱為華族。1871年日本取消舊身份制度,將國民分為皇族、華族、士族、平民四等。華族成為僅次于皇族的貴族階層,享有許多政治、經濟特權。

1884年頒布華族令,將華族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個等級。其中,舊公卿家族根據家世,授予子爵以上爵位。舊大名家族,根據石高(俸祿額)和在戊辰戰爭中的表現授予男爵以上爵位。

在經濟方面,根據當時的法律,華族的世襲財產受到特別保護,以其為“標的”的轉讓和抵押行為無效。這樣就防止了華族財產的流失,保證了其基本的經濟地位。此外華族還集資設立了國立第十五銀行(又稱華族銀行),以保證其財產的保值增值。為了保護歷來就貧窮的舊堂上華族,日本政府還專門設立了“舊堂上華族保護資金”,以接濟貧窮華族。

在政治方面,貴族院議員絕大多數由華族構成,其中30歲以上的公爵和侯爵為當然議員,伯爵、子爵和男爵議員則在擁有本爵位的30歲以上人員當中互選產生。其中伯爵議員定額18名,子爵和男爵議員定額各66名,任期七年。按慣例,貴族院正副議長、宮內大臣、宗秩寮總裁只能由華族出任。在明治、大正時代,由于內閣總理大臣由天皇指定,因此多數內閣總理大臣都是華族出身,其中著名者如伊藤博文、黑田清隆、桂太郎、西園寺公望、近衛文麿等。作為德川宗家當主的德川家達也曾受天皇之命組織內閣,但由于家族會議的反對而拒絕了天皇的命令。

在榮典方面,華族爵位世襲。所有華族均保有宮中席次,華族的地位究竟有多高呢?以最低等級的男爵為例,其宮中席次在貴族院和眾議院議員之上,更高于高等官三等者。高等官三等相當于今日的陸軍大佐、地方裁判所判事、駐外使館一等書記官或內閣、各省書記官。

在教育方面,所有華族子弟均有進入學習院學習的特權。將來只要成績在學習院中能排到中等以上,便可以進入全日本第一的東京帝國大學。成績靠后的學習院學生也可以進入京都帝國大學學習,而普通人為了考入這兩所大學則不知要經歷多少年的煎熬和努力。

此外華族們還組織設立了華族會館以加強彼此間的交際,德川宗家當主德川家達常年擔任館長一職。

1947年,根據新的日本國憲法,華族制度正式廢除。據統計,當時有爵位者包括:公爵17名、侯爵38名、伯爵105名、子爵351名、男爵378名,共計889人。

華族制度雖然廢除,但舊華族卻仍舊非常活躍。

可以確定的是,華族仍有不少后裔活躍于政、商兩界,其中細川家當主甚至出任內閣總理大臣,龜井家當主父女也分別擔任著眾議員和參議員。此外“華族會館”也并未消亡,以“霞會館”(因地處霞關得名)的名稱繼續存續,擁有數百名會員(會員身份受限)。霞會館占地五千坪(約一萬六千多平方米),1968年建成34層的高層建筑,當時為日本第一。

霞會館的成員,必須是男性當代家主,而且需要得到其他成員的認可。舊華族之間的聯絡,代表了一個上層圈子。

在本書中,如果陶知命不是以上田家婿養子的身份,以名正言順的道路和上田夏納生下兒子,而是生個兒子直接姓上田,是不符合規矩也不會被承認的。

所以這里面產生的信息差,各家都難以想象上田正裕是愿意主動放棄這個圈子的,從而對上田太郎這四個字產生了過分聯想。

總結

寫這個題材雖然可能給大家帶來新鮮感,但也無形中有了這種門檻,實屬無奈。

只能說,我盡量平衡劇情推進和背景解說方面的分寸。

其實我也不想做謎語人啊,只不過正文里巴拉巴拉講解總覺得有問題!

這次先跟大家分享這些吧。

在搜索引擎輸入 重生東京泡沫時代 龍之谷中文 或者 "重生東京泡沫時代 lzgzw" 就可以找到本書

上一章  |  重生東京泡沫時代目錄  |  下一章
其他用戶在看:
龍之谷中文 - 免費小說閱讀網 版權所有 www.lzg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