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嘉四年,武國吞趙,三分天下,已有其二。環帝雖終日沉湎酒色,卻也是野心勃勃,欲再吞周,一統天下,成祖宗萬世基業。
鴻嘉五年,武國下書周國,要周帝俯首稱臣,并國為州,歸入武土。
詔書一下,周國震動,朝廷大臣或主戰或主降,意見始終不能統一。周帝心憂武國勢大,恐不能敵,可一旦投降,他日九泉之下,他又有何面目去見列祖列宗?周帝舉棋不定,夙夜憂嘆,終是積憂成疾。
彼時,武國催書再下,令周國早作回復,若不然,便視為抗拒,他日天兵一至,周國城池百姓,盡成齏粉!
朝臣反應愈烈,漸有更多人主降,周帝見狀,心中甚是失望,大叫一聲,含恨逝去。
周帝駕崩,主戰派不忍周國基業毀于一旦,強扶年僅七歲的皇太子為帝,與主降派分庭抗禮。怎奈主降派后有武國支持,內憂外患下,主戰派朝臣先后被屠戮殆盡。
鴻嘉六年,周國歸武。至此,武國一統六合。
環帝自覺功蓋千秋,其性愈驕,越發不思進取,終日荒廢朝政,且不惜加征賦稅,搜刮民脂民膏,興建賞樂高臺,又廣收天下美女,充入后宮,以供其驕奢淫逸。
有大臣勸之,環帝全然不理,信任饞佞,變本加厲。為阻諫官之口,環帝聽信小人之言,設下酷刑,來治忠臣。至此,天下民怨沸騰,臣心離散,無不暗罵昏君。
鴻嘉十年,百姓忍無可忍,終于爆發了第一支起義軍。農民揭竿而起,天下紛紛響應,一時間,中原大地兵戈再起,戰火紛飛。
然而,武國乃一龐然大物,豈是這般容易就倒塌的?兩年大戰,反軍被朝廷鎮壓,起義宣告失敗。
環帝大怒,不顧朝臣勸阻,更嚴重地盤剝黎民,以為報復。
鴻嘉十四年,第二次起義爆發,卻不過持續了半年,就宣告失敗。
環帝愈驕。
鴻嘉十七年,第三次起義爆發,而發起者,竟是一個年僅十五歲的少年。
他姓江,名雪迷。
少年身世坎坷,始一出生,就被父母丟棄,用一木盆盛之,丟入江中,隨波逐流,聽天由命。也是天不絕他,木盆為一清修老道所拾,便將少年收而養之。
老道救起嬰兒后,忽地天色驟變,六月的天,竟飄起雪來。
老道驚異,掐指一算,嘆道:“前世孽,今生算,罷了,這一世,你還叫做雪迷吧。貧道既于江中將你救起,你就以‘江’為姓吧。只可惜,你真的生而逢時嗎?”
老道感慨萬分,遂將嬰兒帶上山,授之《本經陰符七術》,雪迷尤喜當中兵學。
十年學藝,雪迷熟知六韜三略,精通布陣行軍之鬼神莫測玄機。
藝成之后,老道著雪迷下山,卻不說此行何為。雪迷下了山,四處游蕩,見民生疾苦,聞環帝無道,心中甚是憤怒,遂返回山,對老道言,欲入世救百姓于水火,一展所學,改換乾坤。
老道嘆道:“此是天數,早已注定,你且去罷。”
雪迷聽得一頭霧水,但得了老道同意,他心中甚是歡喜,拜別老道后,徑直下了山,于一縣內揭竿而起,掀起武國境內第三次起義。
然而,前車之鑒后車之師,因前兩次起義都以失敗告終,這次的天下反應并不熱烈。以雪迷為首,只有寥寥五百人奮起反武。
初始,世人皆以為此次起義很快就會被鎮壓,卻不曾想到,起義軍首領有神鬼之才,竟憑五百壯士,攻縣克州,不過短短三個月,就力下七州,號稱江王!
如此戰績,遍觀古今,也唯有十六年前的飛將軍可與之相提并論。
起義軍里出了這樣一尊人物,無疑是激奮人心的,世人看到了希望,全國再次響應,掀起前所未有的反武熱潮。一時間,天下有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中原大地,狼煙四起。
天下動蕩,環帝震怒,派兵鎮壓。其中,不乏有昔日隨飛將軍北上征趙的將領,然而,這些將領一見江王,無不驚愕,許多兵士亦起了騷亂。
眼前的江王,竟與十六年前的飛將軍長得一模一樣!
并且,江王之才,亦不在飛將軍之下。
鎮壓起義的將領無不驚異莫名。他們曾系飛將軍麾下,深知飛將軍之才、德、能,此時再見,真疑為飛將軍轉世。又思飛將軍功蓋當世,卻為環帝所害,如今這江王,則是當了最大的反王……這么一想,眾將悚然而驚。
莫非……莫非江王真乃飛將軍再生,為報前世之仇而來?
眾將心神搖曳,心緒難平。
江王看出敵將心不在焉,雖然疑惑,卻不曾放過這大好時機,兵起而攻,直殺得官軍連連敗退,丟盔卸甲。
江王凱旋。
隨后,便有流言傳出,稱江王與十六年前的飛將軍形貌相同,乃飛將軍轉世,特向環帝一報前仇來了。
此傳聞一出,舉世嘩然,朝廷驚疑,環帝更是深懼之,下令舉全國之兵,鎮壓叛亂。
這則說法同樣傳進起義軍中,令眾兵士興奮不已,而江王則皺眉道:“我就是我,我是江雪迷,不是什么飛將軍。”
但不管如何,仍是有許多人堅信江王乃飛將軍轉世。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官軍之中,竟有將領和兵士因此而倒戈起義軍,反伐朝廷,引得六合皆震。
原來,在兵將之中,也早有許多人不滿環帝,而今見江王如此聲威,頓時反了朝廷。
起義軍聲勢越發浩大,直至不可遏制,朝廷再難鎮壓下來,環帝終于慌了。
鴻嘉二十年,江王大軍與朝廷主力在云江邊做殊死一戰,最終得勝,向帝都進發。
及至帝都,其余反王早已聚齊。江王徑入城中,有其他反王欲奪帝位,算計江王,設下埋伏,不想江王早已料敵先機,令其自食惡果。
那一刻,江王登帝的欲望竟是無比的強烈,也變得無比冷酷。在部下驚異的目光下,他將所有懷有二心的反王盡皆誅戮,但凡有不服者,無論兵將,無論數量,悉數坑殺!
只一日,帝都城外伏尸二十萬。
如此殘酷手段,令天下失聲。
江王強勢登上帝位,改國號為漢,建年號太和。后世稱之為明帝。
明帝登基后,下旨將昭帝提來,一個對視,昭帝心頭猛震,如泥塑木雕,不能動彈。而明帝亦是驀然生出無邊恨意,仿佛是見到了十八輩子的大仇人。
明帝心頭火起,歷數昭帝罪行,隨后令左右將之拿下,施以天下酷刑,還將昭帝制成人彘,以為泄憤。
昭帝生不如死,足足三月方才絕命。
此消息一出,世人噤若寒蟬。昭帝受此慘絕人寰之酷刑,讓世人叫好的同時,也是肝膽皆寒,以為又逢一無道暴君。
好在事實并未如此,除了爭奪帝位和虐殺昭帝時采用了極其殘酷的手段外,明帝自即位后,廣施仁政,拆掉所有搜刮民脂民膏換來的恢宏建筑,散財于民,打開糧倉,賑濟貧苦,德行天下,與民生息,文武并重,與世繁榮。
不過一兩年,中原大地,儼然一幅太平盛世景象
明帝圣名,普天傳頌。
太和三年,明帝忽做一夢,夢見一女子,始一見之,明帝憐愛萬分,似有無窮欠疚。
翌日,明帝親筆畫出夢中女子容貌,傳旨天下共尋之。詔曰:畫中女子,即為漢國皇后!
圣旨一出,天下嘩然,舉國共尋。
然而,一年又一年過去,該女子始終未曾被找到。明帝終日悶悶不樂,時常對著那幅畫怔怔失神。朝臣勸諫明帝早立國母,開三宮六院,以有帝嗣傳承大漢萬世基業。
明帝只是不理。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晝夜更替,春去秋來。晃眼間,五十年過去了。
明帝在位已有五十三年,卻始終在尋那名夢中女子,不曾納過一妻一妾,令世人唏噓不已。
太和五十四年,明帝病倒,太醫診斷,皇上將不久于人世。同年,民間傳來消息,皇上要找的夢中女子出現了,正與畫中一般無二。
大臣們急送入宮,明帝見到女子,呆呆愣住,半晌無言。女子見明帝,心下疑惑,為何會有如此熟悉的感覺。
不覺間,女子眼角竟落下淚來。
“你叫什么名字?”明帝問道。
女子盈盈施了一禮,“回圣上,民女姓溫,名紫嵐。”
“紫嵐……紫嵐……”明帝喃喃了幾聲,招手道:“你且上前來。”
女子上前。
明帝顫巍著雙手,輕輕撫摸女子絕美的嬌顏。女子俏臉一紅,目光卻不閃躲,大膽地直視明帝。
四目相對,女子嬌軀一僵。
明帝突然笑了起來,嘴角帶著苦澀,“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時不相會,命運弄人啊!奈何!奈何!”
直到此刻,他才知道當初拜別老道時,對方那句話的真正含義。
明帝長嘆,聞者無不淚下沾襟。
女子心中絞痛。
明帝令左右傳國之重臣,下旨:朕死后,由丞相擢一德行才美兼備之人繼承帝位,一統漢之江山,不分貧賤,不論姓氏,但能為百姓謀福祉者,皆可為候選之人。另,設太司、諫院、先帝廟,節制皇權,若帝無道,可廢之,另擇賢能。漢之天下,不為一家一姓之天下,后世百代,須沿襲此制,方為長久之計,此亦是蒼生之福。
眾官泣而應之,心悅誠服。
明帝復望向女子,深深嘆了口氣,“最后一件,朕之將死,亦不能誤人前程,便不將紫嵐納入后宮為后了。朕死后,爾等不準為難紫嵐,放其出宮,讓她自尋一戶好人家嫁了,若其所嫁門第虧待了紫嵐,可抄其滿門,誅其九族。此是圣意,爾等若敢違之,同罪論處。卿等可曾聽明白否?”
眾臣大呼:“微臣遵旨!”
女子早已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明帝緊握女子纖手,凝視了片刻,蕭索一嘆,把二目閉上,駕鶴西去。
女子大哭。
百官皆慟,舉國齊哀。
明帝死后,女子并未出宮嫁人,自愿以一生守護皇陵,陪伴明帝左右。
百官許之。
新帝即位,追封女子為漢明后。
至此,漢國有了一個三歲小孩都耳熟能詳的故事,流傳千古,久久不絕。
一代明君,為一夢中女子終身未娶,終于等來女子時,自己卻垂垂老矣。女子感念圣恩,將一生付于皇陵,陪伴明帝左右。
時不相會,真乃人間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