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勛貴的聯盟
朱祁鎮說道“國家冊封功臣,固然也有賞功罰過,激勵人心之意,卻也想與功臣,善始善終,國家勛貴為國之屏障。”
“先帝可以無憂而去。就是有英國公在。”
“但是正統元年,西北兵事,卻要王驥督師,是因為朝廷沒有大將嗎?”
這個想法,朱祁鎮當年有,但是而今卻沒有了。朝廷領兵大將青黃不接,固然是原因所在,但是太皇太后對兵權的警惕,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陳橋兵變,皇袍加身,殷鑒在前。
太皇太后豈能不做防范。
京師真正有威望大將,是一個不能動。這才讓一個文官有統領大軍的機會。
朱祁鎮說道“太宗在時,我皇家與勛貴之間,可有如此生疏?說起來,即便朕不是皇帝,你我兩家,也是同家之好。只是這分交情,到了下輩能有幾分?”
張輔的父親張玉是怎么死的?
在靖難東昌之戰中,太宗皇帝陷陣,軍中不知所蹤。張玉陷陣尋找太宗皇帝,結果第一次尋找沒有找到,返回本陣之后,發現太宗皇帝沒有回來,就再次陷陣去找。
結果張玉這邊陷入南軍陣中,太宗皇帝就回來了。
但是張玉不知道。
張玉以不找到太宗皇帝,不回本陣的態度,被南軍重重包圍,力戰而死。
所以太宗皇帝一直將張輔當做子侄。
不過,仁宗宣宗對張輔雖然也看重,卻不如太宗皇帝那么看重了。關系沒有那么親密。
到了朱祁鎮這里,朱祁鎮對張輔的感覺,更多是外廷的一個大臣,軍中大佬。至于私下的感情,卻沒有多少了。
“朕希望英國公世世代代為國家柱石之臣,而皇家與英國公家族,也是世世代代親密無間。故而朕想著今后,經筵固然不錯,但是還應該效仿太祖皇帝,勛貴與宗室弟子同在大本堂受教。所教授的自然不僅僅是四書五經,還有兵法戰策。”
“而今朕尚沒有國本,大本堂也無須大學士兼領,不過,英國公可否為朕照看一二。”
張輔頓時明白,他的猜測是對的。
同時他也感受到了極大的際遇。
如果英國公家族能世世代代的在大本堂之中占據一席之地,與每一代皇帝都有同窗之誼。又何必擔心家族沒落了。
張輔立即說道“臣謝陛下隆恩。此事叫交給臣,臣定然辦得妥妥當當。”
朱祁鎮心中頓時一松,暗道“這一件事情總算是定下來了。”當然張輔在朝堂之上,意氣風發的樣子,讓朱祁鎮知道勛貴雖然這些年,被文官集團壓下去了。
但并不是說,勛貴集團就一點力量都沒有了。
別的不說,在土木堡之變后,勛貴還有能力在北京城之中發動奪門之變。就可見勛貴集團的潛實力之大。
張輔作為勛貴集團的領軍人物,他既然點頭了,即便文官那邊不答應,張輔也有辦法讓這一件事情通過。
朱祁鎮送走張輔,隨即在武英殿之中來回踱步。細細思量今日與張輔談話。
對瓦刺的總戰略方針,也就是與長城一線決戰。
這個想法,朱祁鎮心中還有一些存疑的。
但是武學與大本堂體系的建設,卻讓朱祁鎮看到一絲軍事改革的曙光。
大明軍官體系,最頂端的乃是公侯伯三級勛貴,下面的就是世襲指揮使,世襲指揮同知,一直道世襲百戶。
這個龐大的集團掌控著大明軍權。
即便朱祁鎮知道,這個龐大集團的根基,也就是從最普通的軍戶開始,已經有了腐朽的氣息。
但是想在這方面動手腳,也是非常困難的。
任何關于軍權的事情,一個弄不好,就是天下大亂。
大明歷代皇帝都不是傻子。
他們寧可另起爐灶,建立類似于戚家軍這樣的將領私兵,也不愿意去觸動這么大的利益集團,顯然是有原因的。
但是不動這方面的事情,朱祁鎮想要戰勝瓦刺,只會永遠準備不足。
所以,在處理這一件事情上,是很考驗朱祁鎮的手腕的。
從軍事教育體系上插手。是朱祁鎮推演過好多次了。
“誰是我的敵人,誰是我的朋友?”朱祁鎮反復沉吟這一句話。
這也是他這樣做出發點。
首先對上層勛貴來說,如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這樣的人,雖然他們或許在衛所土地流失上,有利益存在。
但是對他們來說,這不是主要利益。
對于站在大明食物鏈頂端的勛貴,只要軍方強勢,才是他們最大的利益。
要知道在洪武永樂朝,巡撫見了總兵官都要行禮,特別是各地總兵官都有勛臣擔任,這些布政使什么的,都幾乎等于軍中文吏了。
但是而今是什么樣子?
文官已經隱隱約約壓了勛貴一頭。
他們或許看不道將來,大明武將在七品文官面前,求門下走狗而不可得的局面。但是文官勢力日益侵吞勛貴的勢力。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在很多勛貴心中,覺得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局面,自然不會歸咎到自己的不能打了,而是歸咎到仁宗皇帝那邊。
仁宗皇帝潛邸之臣,都是文臣。
也正是這些文臣把持了這十幾年的朝廷大權。將他們一點一點壓了下去。
所以,真正決定他們地位的是圣眷。
朱祁鎮也才感受道一點作為皇帝的感覺。
皇帝要掌握住一個平衡點。就是不管朝廷之中是誰大權在握,但是皇帝偏向什么方向,那一個方向就能壓住對方。
太皇太后秉政時期,看似什么都沒有做,但是這平衡一直保持著。
文官雖然表面上占據上風,但是太皇太后只要稍稍偏向,張輔就能將局面給搬過來。
所以朱祁鎮斷定,這些頂級勛貴對圣眷的渴望,要必比錢財的渴望重。
當然了,錢他們自然也想要。
但是朱祁鎮掌控國家權力,想辦法給勛貴一些恩典,自然是可以的。只要安撫了上層勛貴,下面的人就好辦多了。
畢竟這些人都是這些勛貴老部下。嚴格襲職,固然能減輕軍中戰力衰退,但是朱祁鎮并不覺得大明衛所衰敗,是區區一個武學就可以挽回的。
這僅僅是一個開始而已。
朱祁鎮要做的是回去有很多,他想重新開武舉,武進士全部納入武學之中,而前三甲進入大本堂學習。
這樣一來,引入來源清白,與衛所之中毫無關系軍官集團。
然后再想辦法,廢除軍官世襲制度。甚至將內地一些衛所改為縣。
等等。
朱祁鎮滿腹的文章,而今才下了第一筆。
“不能急,不能急,不能急。”朱祁鎮壓制心中的興奮,暗道“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能急,不能急。越急越出事。”
不過,朱祁鎮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確立今后他好幾年的立場,那就是與勛貴站在一起。倒不是用他來對抗文官,而是用他們來抵制下面各級衛所軍官可能有的反抗。
張輔的動作很快。
他回去之后,第二日就在內閣之中提起這一件事情。楊士奇聽了,立即感受道其中深意,說道“英國公,你說這是陛下的意思?”
張輔在楊士奇面前,也不敢拿大,說道“自然,我就是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假傳圣旨。張某不才,已經向陛下請纓,掌管大本堂,還請內閣速速擬旨。”
楊榮說道“英國公,此事關系重大,豈能聽見一面之辭,還是請過旨,才能定論。還請英國公稍等片刻。”
請記住本書域名:
筆趣閣手機版:m.cc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