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王直入閣
黃淮致仕之前,乃是內閣首輔。如果他復位,那么楊士奇往哪里放?
所以黃淮上京三次,分別是宣德八年,宣德九年,宣德十年。也就是在宣宗駕崩之后,黃淮也是千里迢迢來祭拜的。
只是當時祭拜的人那么多,朱祁鎮也沒有印象。
黃淮頻繁入京,自然是想起復。
只是這一切隨著宣宗皇帝的駕崩而結束。
一來黃淮與楊士奇的年紀差不多。精力衰竭了。二來,他也看出來,太皇太后對政局的處置,決計不會在這個時候做出讓朝野動蕩的決定的,三來,楊士奇今非昔比。黃淮雖然在朝中有些人脈,卻抵不過楊士奇的。
所以黃淮這才回家休養了。
楊士奇其實很明白,黃淮早已無心政治了,甚至楊士奇都有告老還鄉的意思了。
這個攤子黃淮是沒有能力接下來的,畢竟黃淮已經離開大明中樞十幾年了,當初的影響力早已煙消云散了。
但是楊士奇也不得不承認,皇帝點出黃淮,這一手對他其實也是有一點威脅的。
不過,朱祁鎮自然不會用黃淮,黃淮實在太老了一點。
老到什么程度?
老到朱祁鎮是黃福與楊榮去世之后,令吏部整理致仕老臣名單的時候,才被朱祁鎮注意到的,不知道多少低級官員估計連這個名字都忘記了。
不過朱祁鎮將黃淮拎出來,卻不是為了讓黃淮起復的,而是為了另外一個人,就是王直。
因為王直乃是黃淮的學生,王直乃是永樂二年的進士。正是黃淮的門生。
朱祁鎮說道:“近年老臣凋零,還請先生派人去探望一下永樂以來老臣,以示朝廷不忘功勛,如果有子嗣問題,也要解決一下。”
楊士奇說道:“陛下仁心。”
朱祁鎮說道:“不過,這內閣人員增補,先放一放,朕想知道這個內閣定員有幾人?”
楊士奇說道:“太宗效仿太祖皇帝設四官,但是內閣并無定員。”
雖然都說大明的內閣創立于太宗時期。但是其實,在太祖時期就有雛形了,而太宗皇帝剛剛設立六員。
之后雖然有增減,卻沒有定員,一般是四五人到七人上下。
朱祁鎮說道:“朕覺得大明內閣乃中樞所在,多選幾人。但也不宜太多,應該有七個人最為何合適。先生以為如何?”
楊士奇微微一頓,心中已經分析起來。
楊士奇也覺得,這個人數是比較合適的。
在內閣這樣的結構之中,人數應該是奇數。三,五,七,九。三人太少了,根本處理不過來。
五人其實也行。只是奈何而今內閣之中,張輔與胡濙不管是別排擠也好,還是自己的原因也好,很多政務,他們都不插手。
之前處理只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個人干活。
對年輕一點的楊士奇來說,雖然有些吃力,但是還能堅持下來的。畢竟古往今來但凡杰出的政治家,都有一個統一的特性,那就是精力充沛,異于常人。
但是而今,楊士奇又些撐不住了。
這就是楊士奇增補兩人的原因之一。
而今朱祁鎮要多增設一人。楊士奇也沒有拒絕的理由。
畢竟楊士奇雖然權力大了一些,但是在朱祁鎮收攏權力上面,從來沒有拒絕過,而今朱祁鎮想在內閣之中安插一個人。
楊士奇心中也沒有拒絕的心思。說道:“陛下所言極是。”
朱祁鎮緊接的說道:“那么王直如何?”
楊士奇心中一愣,暗道:“老了,老了。反應不過來了。”他覺得自己應該想到,小皇帝所能用的人并不多,王直就是其中一個。
楊士奇可以接受其他人進入內閣,但是他不希望這個人是王直。倒不是王直不好。而是王直太好了。
楊士奇對王直是有培養的,王直有今日的地位,是有楊士奇的栽培的。但是楊士奇對王直的栽培,可以容忍王直在吏部尚書位置上,甚至將來成為內閣首輔,卻不能容忍王直進入內閣,這不僅僅是楊士奇不允許,楊溥也不允許。
因為太子只是太子,如果太子的權力太盛,對皇帝不好。同樣政治上的繼承人,上升太厲害也會威脅楊士奇。
雖然王直那一科,楊士奇也有參與,王直也稱呼他一聲老師。但是王直的真正老師,算起來是黃淮。
王直入閣甚至能打破了楊士奇與楊溥的默契。
為什么?
楊士奇與楊溥挑得這兩個人。
資歷上都很淺薄。
而今永樂年間的進士,還一抓一大把,如陳循一般,有不少的,楊士奇卻將宣德年間的兩個狀元拉了進來。
就是因為他們資歷淺薄好壓制。
楊士奇慢慢的會將權力過度到楊溥的手中,畢竟楊溥比楊士奇年輕好幾歲,楊士奇自己也會告老的意思。
等楊溥退下來之后,曹鼐與馬愉兩人之中,有一個會接任內閣首輔。這個順序,不管是是曹鼐還是馬愉都沒有能力打破。
但是對王直來說,他卻有這個能力,特別是在楊士奇退下之后,楊士奇的政治遺產,被王直接受,那怕僅僅是一部分,就足夠他與楊溥叫板了。
楊士奇說道:“陛下,王直已有重用,再加入內閣似乎有些不大好。”
朱祁鎮說道;“先生的意思是?”
楊士奇說道:“太宗之意,六部與內閣相互牽制,吏部天官為六部之首。必由重臣坐鎮,王直一去,恐怕內閣權威大盛。視六部為仆役。不合祖宗之法。”
朱祁鎮心中一嘆,暗道;“聽楊士奇這話說的,好像他不是將六部當成下屬一般。”只是朱祁鎮心中這樣想。但是卻不得不承認楊士奇所言,是有些道理的。
因為明代內閣的設立,從來是相當尷尬的事情。
明代法定文官最高長官,就是六部。而不在內閣。內閣雖然秉承旨意辦事,借皇權行事,在事實上壓過六部一頭。
但是實際上,并無絕對的權威壓制六部。
也就是說,內閣與六部之間的關系,從來是一個動態的,要看各官員的能力,楊士奇可以在內閣首輔的位置上,壓服上上下下,那是楊士奇能,并不是內閣首輔能。
甚至明代后期,就有人在吏部尚書的位置上,硬懟內閣,將內閣弄得沒脾氣,給個大學士都不做。
這就是這種制度上的死結。
雖然這樣的制度,造成了行政內耗,但是卻給皇帝很大的插手空間。在制度上造成臣子彼此相對,皇帝向那一邊,都能有依據。
只是可惜,有些皇帝不能熟練的使用此項能力,就有太監干成的余地。
明代的大太監都是借助這項權力,才能全傾朝野。
所以保持內閣與六部之間的平衡,也不能算錯。
只是人都是這樣的,對接班人,都要強調制度建設,但是對自己卻覺得自己與眾不同。
朱祁鎮也是如此。對大明朝廷著想,朱祁鎮并不覺得不立丞相,是一個好選擇。但是對自己來說,沒有一個強勢的丞相,指手畫腳。對朱祁鎮來說,也是極大的利好。
朱祁鎮富有春秋,覺得朝廷能在自己掌握之中,所以不在乎什么制衡,他甚至覺得朝野上下一心,才讓他好做事。
他準備做很多事情,這種朝廷之中的內耗其實影響到了朱祁鎮的施政。說道:“先生多慮了。難道王直入閣,就能讓朝野失衡,出大亂子嗎?”
“不過選一位大臣鎮守吏部即可。”朱祁鎮說道:“先生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