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倉稟足而識禮儀
“薛先生。晚輩一事請教,晚輩久歷地方,有一件事情,殺生而害仁,但晚輩愚鈍,雖為地方官,不知道該如何做,請先生指點。”丘濬出來行禮說道。
薛瑄目光在丘濬身上,微微轉動,正色說道:“說來聽聽。”
他自然知道,這是來者不善。
丘濬說道:“晚輩剛剛從福建回來,福建有一事流傳日久,乃是民間溺死女嬰,父子相殘,慘不忍睹,然晚輩屢禁不止,蓋因,民生多艱,百姓家是養活不了幾個孩子的,又要男嬰傳宗接代,只是殺死女嬰。”
“不想卻因為如此,福建男多女少,有男年過三十而不娶者,民間因此仇殺不少,地方不靖。請問先生當如何處置?”
薛瑄微微捻須,說道:“殺一儆百,然后教化百姓。改風易俗。”
薛瑄其實很清楚,他這個辦法是不管用的。他也是做過地方官的,對于民間的一些事情,根本是沒有辦法的。
這個問題的根本矛盾,不是福建人都是鐵石心腸,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人地矛盾,讓他們只能在男孩與女孩之間做選擇。
所以,丘濬這個問題,絕對不是隨便問的,背后隱藏著深刻的土地矛盾,福建這個地方也不是隨便選的。
插一句,換源神器APP
真心不錯,值得裝個,竟然安卓蘋果手機都支持!
丘濬說道:“先生此言,就是沒有辦法了。”
薛瑄一時間不知道說什么好。
丘濬也不給他說話的機會,說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而今先生之言,連人百姓親自己之子,都做不到,何談大同之道,一善之不能為,何況百善?”
“口舌之爭,縱然先生所言天花亂墜,又有何為?”
“事情總是要做出來的。”
薛瑄只能轉變話題。他退休數年,即便不退休,他也沒有去過福建。而今福建溺嬰的痼疾,到了解放前還沒有什么改變。
薛瑄之前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如果能在呼吸之間,想出根除這個社會問題的解決辦法,他的名聲決計不僅僅是一個大儒而已。
最少是天下名臣。
薛瑄說道:“欲求大同之世,先收拾人心,上古人心淳樸,而今人心墮落,連親子都能容,只有大興教化,使民知仁。方能如此,此是長久之事,非能建功于一時。”
丘濬說道:“百姓不是土木頑石,天下無有不愛子女之父母,非是形勢所逼,安能如此。”
“陛下圣明天縱,遷民夷州島上,而今夷州島上已經有一府二縣二十萬。而今日日都會百姓跨海而來。”
“夷州百姓一日多過一日,福建估計在數年之內,會再次上奏。”
“夷州府要設第三個縣。”
“而這個福建,夷州府是溺嬰最少的一個府縣?何也?”
“乃是夷州府雖然都是蠻荒之地,多野人蟲蛇,百姓死傷不少,但是有大片土地可以開墾,百姓能養活子女,自然就不會溺嬰了。”
“此乃倉秉足而知禮儀。”
“圣學雖好,但不可行于今日,欲求大同之事,非要從安民養民而來。使民各司其職,足衣足食足信,則大同之世可以求得。”
薛瑄說道:“此韓申之術也。”
薛瑄心中道統之爭,勝過一切。
人之所以不可以放棄,就是為這一件事情付出的太多了。
薛瑄在學術上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是《讀書錄》,前文不是說過,《四書五經性理大全》這一套書,修得并不是太好的。
甚至有人說不可讀。
而薛瑄卻研究這一套書十幾年,并寫出一套《讀書錄》,指點這一套書該怎么多,并提出了很多實踐修身的辦法。
他將一輩子都投入在這上面來了。
他怎么能放棄。
他其實很清楚朱祁鎮的心思。
有時候,看似只是破了一張窗戶紙,但是實際上卻是破除了人心上的千里長堤。就好像是朱祁鎮開海關一般。
剛剛開始就是一個口子,但是后來卻慢慢形成了而今的制度。
今日他雖然保住理學官學的位置,但是如果不能將他的意見給壓制下去,讓其他學說有了補充的地方。
那就等于補充的學說,就成為了大明將來的官學。
所以,他寧可打上法家的學說。就如剛剛一般,政治與學術之間,完美的切換。
朱祁鎮忽然出口說道:“薛先生,慎言。”
法家在后世的名聲似乎很好,但是在儒家文化圈之中,早就打入另冊了。如果評價一個人是法家,從來不是說好聽的,而是暗示這個人是一個酷吏。不仁,等等。
而開發夷州道的命令是誰下的。
是朱祁鎮下的。
薛瑄就是在說皇帝。
皇帝必須是永遠正確的,基本錯了,也是臣子的錯誤。
薛瑄立即請罪道:“老臣失言。”
隨即朱祁鎮又對丘濬說道:“你繼續說。”
丘濬說道:“人君至于至尊
之位,百姓莫不擁戴,欲長保大位而不失,必須保其生聚,使民安于生聚而不害法,則太平可致。”
“生聚之道,無非樹藝,使民有一計之長,而長保生計而不墮,則百姓安矣。”
朱祁鎮心中暗道說道:“好。”
這一點是丘濬所有思想之中,朱祁鎮最欣賞的一點。
在之前的,儒家思想之中,有鮮明的農業生產性質。
但是在這里丘濬看似說的一樣,但是他淡化了這一點,他并沒有說讓百姓長久保有自己的土地,而是保有生計。
因為很簡單,大明這個社會體系之下,任何關于土地的徹底革命都是不可能的。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如果不關系農業,不重視農業是不可能長久的。
而且以往的歷史也證明了。
如果中國僅僅在農業上打圈圈。那是沒有前途的。
但是朱祁鎮沒有在儒家典籍之中,找到任何一處,支持發展工商業的理論,但是丘濬這一套理論如果通過了,成為大明主導思想。那么,朱祁鎮很多政策就順理成章的出臺了。
丘濬倒是想在這一件事情上為丘濬站臺,但是他忍住了。
皇帝的權威不能濫用。
當皇帝很多時候是需要克制的。為了這一套理論的權威性,朱祁鎮最好不輕易插手進去,否則的話。
丘濬的理論即便是通過了,也會被很多人本能的反對。
雖然而今還沒有到皇帝支持的,他們都要反對,來強調他們從道不從君的策略。但是對皇帝標榜君師一體的舉動,大體士大夫們都是反對的。
即便強勢如太宗皇帝,他一系列作為,其實也沒有得到當初的大臣們認可,大臣回應都是繞了幾十個彎之后,說這一件事情其實不對。
學問稍稍淺一點的人,根本就看不出來。
很快就有人出來反對了。
周洪漠乃是國子監祭酒,在大明清流之中也是一號人物。
朱祁鎮能看出來的事情,周洪漠也能看得出來。
所以周洪漠提出的就是本末之辨。
很簡單,大明這么多人口,必須保證糧食種植數量,否則會有很多人餓死,所以周洪漠提出的整理黃冊,編練賦役,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種地服務。
并且提出一夫不耕,一夫不食的觀點。反對丘濬的想法。雙方一時間又爭論起來了。
只是這一場,卻是發展工商業與重農務本的兩種思想的較量,支持周洪漠的人有很多,一時間丘濬有雙口南敵四嘴的感覺。
最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