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國三道水軍統制使柳琳,此時已是年近六十的老將,但他乃武舉出身,雖身材略顯矮小,卻很是精壯強干,全無老態龍鐘之狀。
這時,
他身上穿著朝鮮武官袍服,雖與大明武官常服頗為類似,不過,他們的腰帶卻提得很上,與朝鮮國的女人裙子差不多。
他的身后側站著一些文職書辦,個個都是身著袍服,
腳著棉布軟底高腰靴,頭上戴著大檐帽。
而身后的李仁瞻、趙后亮、林慶業等諸位武將,確個個都是身披盔甲,
挺身直立,頗有些英姿。
此時,見到清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陰鷙冰冷的眼神看來,柳琳與其他蒙古將領、漢軍旗各將、外藩蒙古眾將都是一般,個個噤若寒蟬。
多爾袞的面上不動聲色,眼睛在他們身上打著轉轉,突然,停在了天佑軍統帥恭順王孔有德的身上,對他說道:“恭順王,天佑軍的紅衣大炮,最遠可以打幾里?”
孔有德,字瑞圖,遼東蓋州衛人,原是鐵嶺礦徒出身,“長于弓馬,不識字”,
天啟元年后金攻占遼沈后,投為毛文龍麾下部將,毛文龍死后,又轉投登萊巡撫孫元化。
其后在崇禎四年時發動吳橋兵變,禍亂登萊、山東諸地,后明軍攻打甚急,孔有德與耿仲明轉而跨海投降后金,正是因為他們投降時帶著鑄炮的工匠,才使得韃賊具備了自行鑄造火炮的能力。
奴酋黃臺吉聞訊后,喜出望外,親率諸貝勒出盛京十里相迎,并使用女真人最隆重的“抱見禮”相待,仍以他為都元帥,耿仲明為副帥,安置該部于東京遼陽府,使之自成一軍,稱“天佑兵”。
隨后的崇禎九年,奴酋黃臺吉改后金為大清國,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此刻,正領軍在松錦前線助戰。
現在,
他的天佑軍麾下炮隊兵士,就布置在西石門東側山腰處的娘娘廟炮陣上,他關心自己的部下將士,此刻心中也是緊張。
因適才漢軍旗的石廷柱、馬光遠等人對他多有譏笑之言,孔有德先是瞪了石廷柱等幾人一眼,心下冷哼不已。
他與尚可喜、耿仲明等幾個新投東虜之人,在清軍內部自成一系,與石廷柱、馬光遠等先期投虜的諸人,向來不和,且矛盾不小,平日就是明爭暗斗不斷,新舊之爭異常激烈。
然清國內部卻對此視而不見,包括奴酋黃臺吉也是如此,對于他來講,漢軍旗與天佑軍、天助軍之間有矛盾才好,只要這種矛盾不使在作戰之時,就無所謂。
相反,若是漢軍旗與天佑軍、天助軍如鐵板一塊,好得跟一個人似的,恐怕黃臺吉就會是最著急的那個人了。
孔有德瞪了石廷柱一眼后,根對他臉上哆嗦著的橫肉跟本不看,卻十分恭謹的對多爾袞回道:“回睿王,天助軍新鑄的紅衣大炮,可以打到四、五里外。”
多爾袞聞言,登時眼前一亮,隨后又追問道:“四、五里處,可打得中目標嗎?”
孔有德凝神細思良久,才緩緩搖頭回道:“難,如果是在三里之內的目標,確是有些把握,至于三里以外,不過是碰運氣,看天意罷了!”
石廷柱似乎抓到了機會,在一旁對孔有德譏諷道:“恭順王,這還一炮都沒打過,你就說沒有把握。這豈不是長明狗的志氣,滅我大清國之威風!
難道你就眼睜睜的看著明狗子打炮,任憑我大清國的勇士們挨炸不成?”
孔有德心中雖恨石廷柱,但卻是神情不變,皮笑肉不笑的回道:“老石啊,三里之內,確有些準數。看一過三里之外,天佑軍真是沒有把握,咱也不能欺瞞睿王不是!
不過,老石你的鑲黃旗也久操銃炮,不若,請出鑲黃旗炮隊轟上一陣。如何?”
石廷柱面色瞬間陰寒起來,他似乎還要張嘴說些什么,卻見睿親王多爾袞大手一擺,立刻便偃旗息鼓,退縮一旁,噤若寒蟬。
多爾袞也懶得理他,只是說道:“既是三里之外,全無把握,就不要再浪費火藥炮子。待明軍進入三里之內,天佑軍再開炮也不遲。
我大清征伐明國,也不是只憑銃炮之力,畢竟還是要我八旗勇士出戰方可,銃炮之利,也只是助陣罷了。
況我軍寨墻堅固,明軍就算用炮轟擊,也非一時可破!”
眾人聽出多爾袞話中之意,對他們這些漢軍明顯輕視,卻不敢出一言反駁,連石廷柱也是乖乖的躬身答道:“是。睿王殿下。”
他心中有些惱火,正怒視著孔有德,卻聽多爾袞又說道:“石廷柱,你領鑲黃旗漢軍自娘娘廟沿山嶺南下設防,使明軍不得攻襲天佑軍炮陣。”
石廷柱聽聞多爾袞竟命自己率兵保護孔有德,不由心中不愿,但他素知多爾袞的脾氣,也知他今日在國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怎敢得罪,只好恭謹應命:“嗻!”
多爾袞可沒有心情再搭理他,雖平日也對這些歸附漢人以禮相待,但打心眼里還是十分瞧不起他們,只是將他們作為八旗勇士沖鋒前的炮灰來使用罷了。
這時,清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站起身來,目光轉到朝鮮國三道水軍統制使柳琳的身上,語氣雖比前時緩和,但仍是威嚴無比的說道:“柳統制使,能不遠千里來援,本王也是敬佩,今日大戰,就全賴朝鮮勇士的銃炮御敵啦。”
柳琳心中著急,他本不愿率軍來為清國助戰,但國小力弱,又怎能容他做主,當下也只能奉承多爾袞道:“睿親王明見萬里,清國與朝鮮乃兄弟之邦,今同伐無道之明國,本將自然盡全力以應對!”
多爾袞哈哈一笑,說道:“柳統制使千里來援,已使大清國與朝鮮國之間的情誼,又近了一步,若是能再立下些許軍功,我大清皇帝陛下不吝封賞,我兩國邦交,也必定會更為和諧。”
柳琳微笑說道:“本職自當盡力,愿兩國邦交永固!”
此時,他們所說的都是漢話,朝鮮國上層官員皆以說漢話、寫漢字為榮,既是清國的上層諸王、各貝勒、各官眾將,也頗多會言漢話者,畢竟他們以前都是大明統治的邊民部落。
且滿洲韃子話又極其難學,因此,在滿人軍中或是民間,仍是韃子話居多,但在清國上層,甚至是中層官將中還是說漢話者多,當然,這也跟奴酋黃臺吉大力推行漢話、漢字有很大關系。
所以,此時清國內滿人、漢人等中上層官將間的交流,或者與朝鮮屬國的官將之間通話交流,多用漢話。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