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陽郡郡尉司清剿廬江之上東海寇后不到一個月,大哥梁昭鈞再度從廬陽郡城傳回消息,揚子江中盤踞的東海寇,也已經被清剿了。
正如此前二姐梁昭鈺探聽到的消息,是揚子江中游、乃至上游一些郡望、世家組織的隊伍,一路沿江而下,橫沖直撞,將盤踞揚子江上的東海寇清剿一空。
最后,攜此血腥、勝利之威,直接沖入東海海中,正式宣布參與對東海的攻取之中。
雖然未曾親眼所見,梁昭煌也能想象得到,此時東海之上的喧囂、混亂。
梁家此時與五行島之間的通訊,已經是時斷時續,偶爾接到梁父的書信,字里行間的也能看出一些對于東海局勢的擔憂。
梁昭煌回信之中,也曾幾次勸梁父他們,返回梁家,此時的東海,實在是讓人不放心。
縱然,五行島在東海之中,屬于靠近深海方向的島嶼,暫時還沒有大晉仙朝的勢力深入、進攻到那里。
但是,東海之中的魔災之亂,還是讓人擔心不已。
可惜,對于梁昭煌的勸解,梁父那邊并沒有回應。
隨著越來越多的大晉仙朝門閥家族、勢力參與到對東海的進攻之中,雙方之間的通訊已經是越來越困難。
梁昭煌如今,也就只能通過家族的‘族譜金書’,查看梁父三人在‘族譜金書’中登錄的姓名氣機狀態,判斷他們在東海都還無事,心中稍有放心。
廬江、揚子江都被清理一番之后,梁家的商隊在梁昭煌與二姐梁昭鈺的幾番商討之中,也已經組建起來。
二姐也沒再耽擱,組織起家族商隊,開始出發了。
隨著越來越多的門閥、勢力,參與到對東海的攻取中,可以想見,后面送回大晉仙朝的東海奇珍、靈物會越來越多,價格在不斷的攀升之后,終會迎來一場大跌。
二姐準備在東海奇珍、靈物泛濫之前,先將家族這一批貨賣掉。
所以走得極快。
時間一晃而過,轉眼又是七八個春種、秋收。
梁昭煌每日修行,處理著家族、縣衙的事務,修為日漸深厚。
第三輪‘五色圓光’之上,五色佛光越來越顯閃亮;丹田氣海之中,法力漸漸逼近極限,距離‘氣關’圓滿已經不遠;天賦靈術‘五色蓮花’在吞噬、煉化了大量的陽屬五行之氣后,威力也終于提升到了極品靈器的層次;對于符箓、符陣的研究、感悟,也是常有所得。
唯一讓梁昭煌不滿意的,反倒是‘五行造化身’的修行。
他發現,自己在‘五行造化身’的感悟、修行之上,似乎到了一個難以突破的瓶頸期,數年下來都是沒有絲毫增長。
第五次的肉身蛻變,修成‘五行靈體’,看上去似是遙遙無期。
‘五行造化身’秘法的徹底完成,梁昭煌總覺得似乎還差一個契機、一場機緣。
可是這契機、機緣,梁昭煌是毫無頭緒,不知該向何處去尋。
這樣沒頭沒腦的情況,無疑更讓人頭疼。
梁昭煌嘗試過多種辦法,研究那些‘御獸宗’的煉形傳承;試圖從五行符箓、五行陣法之中尋找靈感;每隔一段時間,還會同時運轉起‘天眼通’和‘五行法目’,觀看天地間‘五行道痕’的模糊運轉,試圖從中尋找靈機。
然而,數年下來,卻都是無所得,對于‘五行造化身’最后的完善,總是差那最后一步,讓他尋不到突破的路徑。
最后,梁昭煌不得不將這事暫時放下,感嘆機緣未至。
除了梁昭煌自己的成長,梁家在數年中,也在緩慢、而堅定的發展。
雖然不似過去二十多年的突飛猛進,但如今家族的每一步發展,都在進一步的夯實家族根基。
浮余山脈中‘玄靈鐵礦’的產量,一年更比一年高;縣學中練兵,已經完成三批次,分別送往東海,與前任縣令謝文蘊的交易日漸繁盛,梁家獲得的東海奇珍、靈物的數量也是越來越多;家族中,筑基修士、煉氣后期修士、有著一技之長的修士,定期的講法、傳道已經成為定例;二姐組織的家族商隊,已經走出揚州范圍,開始進入附近州中拓展生意、建立據點。
家族向好,族人也在成長。
家族‘筑基種子’梁鄭氏,成功進階一階煉丹師,已經能夠煉制大部分的一階丹藥,可供家族中煉氣子弟大半之用。
另有‘筑基種子’梁李氏,修行資質的確卓越,超過梁家一眾‘筑基種子’,消耗‘族譜金書’中一份仙朝國運、人道氣運,率先進階筑基期,成為梁家第八位筑基修士。
梁李氏,出身散修,是梁家的媳婦,進階筑基期,梁昭煌依舊按照家族規定,給與相同的筑基期待遇。
靈石、靈丹、靈符、靈器等資源,功法、靈術的傳承等;最后的職位安排,梁昭煌在聽取了對方的意見后,安排在縣城坊市之中,負責家族在坊市中的諸多生意、商鋪。
在梁李氏筑基后不久,梁昭煌發現家族‘族譜金書[豆豆小說]’中匯聚的仙朝國運、人道氣運,再度被消耗一份。
但是,家族之中卻并沒有新的筑基修士出現。
梁昭煌查看一番之后,心中已經有所明了,這是遠在東海的同父異母妹妹梁昭熔成功筑基了。
十多年前,梁父攜妻帶女歸來祭祖、歸宗,梁父與妻女的姓名都已登錄在梁家‘族譜金書’中,他們同樣享受著仙朝國運、人道氣運的加持、扶助。
當初歸來祭祖、歸宗時,梁昭煌這位同父異母的妹妹‘梁昭熔’剛剛踏上修行之路,如今十多年過去,有著五行宗的修行資源、有著梁家的仙朝國運、人道氣運加持,如今進階筑基境,倒也是正常的事。
除了梁李氏、梁昭熔,家族還有幾位‘筑基種子’最近也紛紛開始閉關,沖擊筑基期。
或許不久之后,梁家還能再增一兩位筑基修士。
而相比于梁昭煌、以及梁家的成長,過去七八年中,下到廬東縣、上到廬陽郡、乃至整個揚州的形式,卻是顯得有些沸沸揚揚,兩極分化。